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等

发布时间:2022-04-05 10:28:2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瑞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徐协平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3年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体系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开展了全面的疾控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全国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我市按照国家要求,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市疾控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进步与发展。笔者就我市疾控体系建设在3年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供领导层参考。

1 我市疾控体系的现状

1.1 政府投入情况

全市2002—2006年防治防疫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36%、0.51%、1.20%、1.49%、1.20%,基本是逐年增加,但投入比例仍然十分低下。市疾控中心有偿服务收入明显高于财政拨款。2003年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经费政策得到倾斜(表1)。

我市公共卫生大楼2006年2月开工,包含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两部分,总投资5 000多万元(其中疾控中心建设规模7 350 m2,投资2 898.7万元),资金缺口900万元。工程进展十分缓慢,预计2008年才可启用。1.3 人力装备情况

中心2000年成立之时核编56人,2002年仍为56人,2003年增至62人,2004年为63人,2005年为65人,至2006年9月达到69人,已经满编(表2)。2003年由于需要,人员进入最多达到12人。专业构成,预防医学专业19人,占22%,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相关专业40人,占47%,非医学专业12人,占14%,其他14人,占16%。

1.4 仪器设备配置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的75种设备中,2002年我市配备有55台,但以低档仪器为多,2006年增加了23台, 高端昂贵设备逐渐增多。设备投入2002年为51.1万元、2003年188.6万元、2004年32.7万元、2005年155.1万元、2006年54.0万元。可见在“非典”期间投入是最多的,而后随着计量认证扩项、职业卫生资质认证的开展,投入又有增加。

1.5 检验项目能力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标准》中的179个项目,2002年我市有能力开展的为139项,2006年已开展140项,未开展的原因是缺设备11项(含缺人才1项),无需求28项。

1.6 突发事件处置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明显的提高,制订预案、规范从2002年的1项增加到2006年的8项,有了明显的进步。

1.7 公共职能开展

疾控机构应履行的7大公共职能[1](25类任务、78个项目、255条内容)中,2006年除不需要承担的57条内容任务外,我市已经开展的有150条内容,开展率为75.8%,开展的程度落实率为85.5%。

1.8 基层防保现状

我市现有乡镇预防保健站54个,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11人。选择1家平原较先进地区的镇卫生院和1家山区较落后地区的乡卫生院,对2家单位的政府拨款、服务收入、用房、人员结构、疾控项目开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基层防保工作能力十分薄弱,存在着投入更少、重医轻防、人力缺乏、设备陈旧的现状。

2 我市疾控体系建设遇到的问题

2.1 公共职能定位

自2000年8月市疾控中心成立以后,“疾控”的概念逐渐替代传统的“卫生防疫”概念,主要落实三大职能:承担政府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能;为卫生执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撑;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市疾控中心成为全市疾控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2004年全市54个乡镇预防保健站建立,形成了综合性疾控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对职能的界定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对公共卫生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缺乏明确的界定;② 疾控中心应承担的公共产品提供职能不十分明确,非公共职能和公共职能混淆;③ 疾控中心应承担职能与卫生监督所职能出现某些模糊、职责交叉重叠、定位不准。

在工作运转过程中,主要发现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大量的现场具体工作经费还需依赖于有偿服务来维持,市、片区、乡镇机构为“养活自己”抢饭吃。明确当前我市疾控机构职能定位,是建立健全我市疾控体系的必要环节。

2.2 疾控领域面临重大挑战

2.2.1 重大疾病仍然威胁着我市人民身体健康 一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性病、艾滋病、霍乱、肝炎和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职业危害等仍持续发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市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监测任务繁重。疫苗接种在山区、海岛进展相对缓慢或质量不高。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十分严峻。

2.2.2 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发展滞后 2000年,我市进行了体系改革,分离疾控和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建立了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以提高全市的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能力。但我市疾控体系还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实验室技术力量、环境设备条件、应急能力等环节均存在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尚不健全,应急物资的储备调运机制不畅、职责不清,基层疫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有待完善。虽然我市已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

2.3 投入不足下公共职能消弱

政府对公共产品投入总量不足,对有偿服务缺乏规范。“投入不足”也是我市疾控体系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健全疾控体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点。

2.3.1 疾控机构职能错位 具体表现为整个社会的重医轻防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则是“重医轻防、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1]等现象并存。

我市疾控中心在已开展的150项公共职能中,完成程度为85.5%。大约有56%的人力在从事有偿服务,且大多为现有人力的骨干。

乡镇卫生院在人财物的配置上,重视医疗科室而忽视防保科室,防保人力素质低于医疗人员水平。在防保业务开展中,重视收入较高或有收益的防保项目,如疫苗接种。对收入较低或无收益的项目投入较少,如传染病管理。

2.3.2 政府的公共产品筹资职能缺位 政府的公共产品筹资职能缺位,是疾控机构职能错位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市财政拨款占疾控中心支出的比例总体上呈逐步下滑趋势,2002—2006年分别为43.9%、43.5%、36.9%、40.9%、41.4%。疾控机构工作运行财政资金使用不灵活。如果彻底剥离疾控中心现有的门诊和体检等非公共产品的收入,财政投入缺口会更大。

2.4 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先装备

目前我市疾控中心的人力配置现状,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者占38%,低于全国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水平,而46岁以上者占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示年龄结构相对老化。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仅占12%,大专占34%,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了54%。从职称结构看,高级仅占5%,中级占29%,初级及无职称占了66%。乡镇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也较大,越往西部山区,学历整体水平越低。从专业结构来看,以非预防医学专业比例最高,达47%,而预防医学专业只占22%。

现有人力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员过多,而是素质过低。如何保障疾控机构人员的待遇,提升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建立严格的人力准入标准,营造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的氛围,是改善人员素质和优化人员结构的基本策略。

2.5 基层疾控功能难以落到实处

我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农村卫生网的建立和协调运作,解决了农村居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增进了农村居民的健康,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目前市、乡、村之间的医、防、保功能相互协调关系基本明确,但机构发展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寻求经济效益成为乡村卫生组织行为的原动力。我市的基层防保站都设立在乡镇卫生院内,人财物的管理均由乡镇卫生院负责。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集体投入、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收费和药品收入。选择通过服务收费和药品收入来解决自身经费问题是现实存在的。

1990年起我市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政策放开,村卫生室遍地开花,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村卫生室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乡村卫生组织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乡镇卫生院反而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制约着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服务市场。乡镇卫生院不得不更注重服务的经济利益,所以“重医轻防”成为普遍行为。

3 我市疾控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明确政府责任是前提[1]

我市疾控公共职能的筹资、组织、管理、提供等,政府责无旁贷。疾控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应是政府筹资职能的到位,前提是政府对疾控工作的重视。只有政府重视了,才能明确政府的筹资水平、资金缺口和投入方向。全社会在SARS危机之后开始关注疾控工作,说明政府在观念上、行为上已显示了应有的重视,这为根治疾控公共职能缺位问题奠定了基础。

3.2 政府适宜投入是关键[1]

政府部门要加大疾控功能中“无偿服务部分”的投入幅度,提高疾控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明确和规范“有偿服务项目”范围,调整市级疾控机构、片区、基层防保站的有偿服务利益。我们要做好政府的参谋,提供领导决策的依据,让政府知晓疾控工作中哪些是需要政府承担筹资的公共产品,提供这些公共产品需要的人才配置,维持日常工作、稳定队伍需要的适宜投入和工作条件。努力使疾控机构把追求有偿服务的压力和热情逐步转移到无偿服务上来。

我市疾控机构承担的一些重大专项工作任务,如鼠疫、霍乱、AIDS、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的专项经费投入,以及疾控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修缮等经费投入,虽然也逐年增加,但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还有待与财政部门理顺关系。

要保证对基层防保组织的投入。乡村基层防保组织建设是我市疾控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增加投入对基层防保工作的效果有显著意义。

3.3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疾控机构的运作效率

我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之间的关系同其他地区一样,处于一种不完全接轨状况。市卫生局有预防保健部门,它在行使职能时一般会先通过市疾控中心,然后到达疾控机构的相应部门。形成了“7”字型管理模式[1]。这种现象使组织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降低了职能的落实效率,有可能出现协调困难、信息不畅、资源浪费。建议将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职能科室与市疾控中心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的疾控机构,履行政府疾控的组织、管理、技术、服务等职能。

3.4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1]

营造吸引人才的氛围,以提高疾控人员素质。疾控机构关键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应至少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相应人员的平均水平。按照国家要求,按我市现有人口数,市疾控中心人力配置应在100人以上(每1万人口1名人员的编制标准),而目前只有69个编制。我中心在2006年初出台了《瑞安市疾控中心岗位设置方案》,以稳定、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同时把该聘用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作了规定。但当前我市还存在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疾控业务技术工作和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疾控机构的现象。

改变我市疾控机构现有人力素质偏低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现有人员中不符合要求条件和岗位标准的人员逐步转岗分流;二是对疾控机构新进人员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应争取用3~4年时间,将疾控机构的人员结构调整和改善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3.5 规范疾控机构的有偿服务[1]

通过服务收费补偿政府投入,容易导致政府疾控公共职能缺位和疾控机构功能错位。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应该逐渐剥离非公共产品服务。然而,若取消有偿服务而财政投入不到位,将会导致疾控机构难以维持生计的严重后果。稳妥、有序地处理疾控机构现在开展的门诊等非公共产品服务,需要政府有效协调财政和卫生部门,从消除根源着手逐步解决问题。可采取公共职能和有偿服务分别对待、财务分开和分别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措施。对政府投入,严格实行预算内管理,对服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将非公共产品服务人员、项目与疾控机构剥离,实行项目管理。

4 参考文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07-10-23)

桐庐县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实践问题及对策

戴小明

桐庐是杭州市属的一个县,地处浙西山区,辖13个乡镇(街道),186个行政村,总人口39.6万。自1956年成立桐庐县卫生防疫站(2000年新组建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为疾控中心)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剧增及快速流动,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导致的一系列健康与卫生问题,与环境污染、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心理精神疾病等更加突出。同时,曾有效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又死灰复燃,疟疾、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存在传入危险,艾滋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疾控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期的疾控工作在孕育着发展机遇的同时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1 主要工作成就

1.1 桐庐县疾控机构基本概况

我县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人,中高级职称者16人。设有综合办公室、防病科、监测科、检验科、健教所、质管科及预防医学门诊部等职能科所;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2003年中心实验室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建有标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和洁净无菌室等;2005年通过浙江省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认证。占地6 600余m2总建筑面积4 000余m2的新建疾控中心大楼已投入使用。

1.2 疾控工作主要成就

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从建站初期的6 000/10万多下降到2006年的271/10万,1973年后无白喉,1972年后无脊灰病例,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急性传染病的死因顺位已由建站初期的前1~2位退至目前的第9位。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得到消灭或基本消灭,以地方性甲状腺肿为主的各种地方病防治已取得显著成绩。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200‰下降到2006年的8.9‰,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不足40岁上升到2006年的78.2岁。

免疫规划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县的免疫接种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儿童免疫全程接种率均达96%以上,青少年及成人的预防接种工作也广泛开展,免疫接种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1999年开展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2002年及2005年先后开展新生儿产房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免费接种;2005年始实施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2006年7月1日起全县儿童接种全面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2002年始深入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职业病监测防治工作,并将之融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开展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各类中毒及死因监测报告,重点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监测,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调查,获取了大量数据和一定的科研成果,对指导开展全县慢性病及职业病防治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初步实现县乡两级基层疾控组织网络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范(程序)化,疾控信息网络管理现代化。各行政村还聘任了公共卫生信息联络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疫情报告、突发事件报告、监测报告及结核病项目管理等网络专报系统。疾控信息管理基本做到高效、科学和规范,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面临问题和挑战

2.1 政府对疾控工作筹资职能仍缺位[1]

我县疾控工作历经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1998年起实施的全县防保人员2年一轮的竞聘上岗及2000年的疾控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控体系。“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对疾控工作更加重视,经费投入增加,仅县疾控中心大楼建设就投入了近千万元,省级财政下拔的各专项业务补助经费也有所增加。但多年来,由于县级财政相对困难、疾控业务不断拓展、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物价上涨、收费项目缩减、创收业务剥离、流动人口疾控工作成本剧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公经费、设备投入和专项工作经费等缺口仍然很大。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工作经费和防保人员的一般工资福利待遇仍然难以保证,防保人员往往要身兼数职才能拿到工资。据初步保守测算,我县每年疾控经费(包括乡镇)投入正常缺口大约为160万元,经费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靠疾控中心及卫生院搞有偿服务来弥补,两者均纷纷为“生存”而忙于“创收”,造成疾控职能错位[2]。因此,各项疾控工作深受影响,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应该装备的细菌鉴定仪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均不能到位,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均无法开展。

2.2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县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2人(定编仅3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人中,6人从事预防医学门诊工作。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2人,中级职称14人(含3名护理人员),初级职称15人。大专以上学历仅12人,其中本科7人,由于部队转业、招工、顶职等历史原因及其他非正常渠道进入的非专业人员较多,对口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更是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结构很不合理,相关业务工作的拓展明显受到制约。

我县乡镇防保人员队伍与医疗相比,防保人员更易流失,人员明显不足,每万人口仅0.92人,且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均为通过在职函授取得,且仅占18.2%。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医轻防”和“以医养防”现象普遍存在,观念依然陈旧,服务模式没有根本转变。在人力财力配置上,倾向于医疗而忽视防保,防保人员素质不及医疗,这与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情况相一致[3]。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中乡村医生没有经费保障,队伍素质及工作动力不能适应现今的村级防保工作,村级防保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

2.3 疾控体系还较薄弱

我国解放后实施的疾控体系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集传染病防治与卫生监督于一体,同时,疾控工作又深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的疾控工作几乎就是防制传染病,很少考虑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多角度来开展疾控工作。整个疾控策略颇有偏废,相应的基层疾控体系一直较脆弱,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我县疾控体系建设逐渐得到加强,特别是经过“非典”及2000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体系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疾控体系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政府筹资职能缺位;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不健全且仅限于卫生部门;疾控机构因忙于“生存”致职能偏废;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落后,开展项目少;应急机制发展滞后,应急装备差或不能到位,从病因查找、病因确定、应急力量动员、畅通信息、部门协作等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还不能迅速应对。

2.4 疾控工作任重道远

我县常住人口和大量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及城郊结合部,由于基础卫生设施落后,饮用水卫生条件仍较差,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群众防病知识贫乏,加之不良卫生习惯,极易造成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流行。要警惕霍乱、禽流感及一些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出现;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伤寒、狂犬病等急慢性传染病也仍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其中结核病持续高发且耐药病人不断增多及性病复燃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流动人口流动性强,缺乏有效管理,其免疫规划的实施等疾控工作困难重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中毒、职业病及意外伤害等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有待完善,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3 建议和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财政投入

疾控工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做得不好,会影响政治、经济及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已把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各级政府也明确各自在疾控工作中的职责,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城镇医药卫生改革指导意见》及《农村卫生改革指导意见》等有关卫生政策,切实加强对疾控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尽可能多渠道进行筹资,建立切实有效而稳定的疾控工作经费投入与补偿机制,至少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并逐年提高,有条件的区、县(市)逐步达到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从而保证各项疾控工作经费。

3.2 深化改革,纠正职能偏废,逐步剥离创收

疾控机构的主要职能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目前县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防保机构为保证工资待遇、业务经费和添置仪器设备仍忙于创收,确实存在职能错位及偏废问题。要做到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必须纠正职能偏废,与疾控机构职能无关的业务工作要进行剥离。但如果不能正确区分疾控职责范围的有偿技术服务而搞一刀切,有偿服务取消了但政府财政投入不能到位,将会导致疾控机构难以维持生计,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剥离疾控机构创收问题决不能操之过急,而需要政府有效协调发展与改革,财政和卫生部门进行财政政策及人事分配制度等改革,应在政府保证稳定增加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转岗分流“富裕”人员(包括非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剥离创收。

3.3 推进网络建设,打造精强队伍,完善应急体系

疾控网络建设是基层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健全而运转高效的网络是做好疾控工作的重要保证。既往疾控网络只限于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现在应将县乡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城镇社区及村委组织纳入其中,建立并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快速应急体系。政府牵头,卫生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要建立诸如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防治等各种联防联控机制。建议乡镇成立公共卫生办公室,配备专职的公共卫生专管员,城镇各社区、农村各行政村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配备专兼职卫生信息联络员,政府对之可实施经费补助,充分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抓手,夯实乡村两级防保基础。县疾控中心要建立人员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建立专业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想方设法调整人员结构,狠抓专业化队伍建设。

3.4 结合基层实际,统筹兼顾,实施综合防治

预防控制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疾控工作的重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还要提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中毒、意外伤害、心理和精神疾病危害性的认识。事实上,这些疾病目前已成为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因此,在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疾控资源实施综合防治。比如,在全县逐步建立并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中毒、伤害的监测报告体系,开展死因监测分析;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监测;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状况调查,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积极开展人群和社区疾病干预工作。

4 参考文献

[1]刘剑,朱锡广,孙其家,等.杨州市区域内疾控机构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1):18-19.

[2]姚岚,陈子敏,罗五金,等.我国卫生投入与支出现状及其使用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91-94.

[3]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46.

(收稿日期:20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