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羊脑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2-04-07 10:33:55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通过自繁自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养殖规模逐年增大,使阳曲县养羊产业发展迅速,但羊脑包虫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阳曲县养羊产业。本文主要对羊脑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防治办法

[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6-0231-02近年来,阳曲县大力发展养羊产业,通过自繁自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养殖规模逐年增大,羊饲养量年均递增30%左右,由最初的10余万只,增长到去年的30余万只。羊产业爆发增长的同时,羊疫病防治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

羊脑包虫病,又称为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羊的脑及脊髓中引起的一种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寄生虫病。

一、发生情况概述

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养羊的农区羊只中均有此病流行。黄牛、牦牛中也有流行。患病羊几乎是羔羊,山区发病率较高为25%-30%,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

近两年来, 随着外部购羊活动的增加,羊脑包虫病在我县时有发生。同时,部分犬只饲养较多的乡镇也有发生。

二、病原学

该病的病原微生物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外层为角质膜,囊的内膜(生发膜)上生出许多头节(约100-250个)囊泡由豌豆大到鸡蛋大。犬类是最终畜主,狗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羊的脑及被多头幼污染的食物后,这些幼虫发育为多头成虫寄生于狗小肠内,可以生存数年之久。多头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一昼夜可产卵25-68万个,对环境有极大的危害。虫体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在零下10-16度生存140天,在37-39度能存活一年,耐高温,70度才能致死它。

三、流行病学

多头蚴的终末宿主为犬科动物,如狗、狼、狐狸等,羊、牛是其中间宿主。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最易感,近几年山羊感染几率增大,1岁以下的牦牛的感染率也较高。多头绦虫的孕节片和虫卵,随终末宿主(犬和其他肉食动物)的粪便排至外界,污染草地,羊随吃草或吞食虫卵而感染。

羊吃到被多头绦虫卵污染的饲草,虫卵随着血液移行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引起发病。多头蚴的成虫是一种多头绦虫,它寄生在狗、狐狸、狼的小肠中,长约40-80厘米。含有成熟虫卵的后部节片不断成熟与脱落,并随着粪便派出体外,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料,进入羊消化道的虫卵,卵膜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内,随血流被带到脑内继续发育成囊泡状的多头蚴。

四、临床症状

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在放牧过程中表现为离群,食欲不振,有向前冲不转弯症状;呈现神经症状,先向右转圈,有时头顶物不动,后向左转圈,行走不稳、精神沉郁、长卧地不起,采食时需放到嘴边或自己采食时颈部依物而立。

发病前期以羔羊的急性型最多见,感染初期,,六钩蚴移行引起脑部炎症,表现为发热、呼吸、脉搏加快;甚至强烈兴奋,患畜作前冲、后退或回旋运动;有时沉郁、长期躺卧、脱离畜群,大部分羔羊多在3-5天内因患有急性脑炎而死亡,部分患者耐过急性后转为慢性型症状。

急性型:以羔羊的症状最明显,在感染后15天左右出现发热,食欲下降,反应敏感或迟钝,无目的奔走或长时间的沉郁。严重的病例精神高度沉郁或强烈兴奋,有的斜视,颈弯向一侧,流涎磨牙,有的做圆圈运动、前冲或后退,然后发生痉挛;有的兴奋沉郁,离群躺卧,病程5-7天,死亡率低,多数症状逐渐消失,转变为慢性。

慢症型:在慢性病例中,仅有一个或少数囊泡寄生时,囊泡没有长大到在脑组织的四周遭受严重压力之前,常常看不出症状。4-6个时由于囊泡增大,压迫脑和脊髓,出现症状,其症状由多头蚴的寄生部位决定的,寄生在大脑额区,向前直线奔走,碰到障碍物时,将头抵住,呆立不动;其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因此,通常又将脑多头蚴病称为“回旋病”。寄生大脑后部枕骨区的,头举高作后退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寄生于小脑时,站立或运动都失去平衡,站立时四肢外展或内收,行走时步伐蹒跚;寄生于脊髓时行走后躯无力,甚至麻痹,呈犬坐姿势,排尿失禁。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出现,严重的经1-2个月死亡。

2.治疗方法

2.1寄生部位判断。寄生部位的判断和术部选择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寄生在脑的颞叶顶区时,病羊低头触地,口鼻流涎,呆立不动,对光反应不敏感;寄生在角根部位,病羊向患侧方向转圈且头向患侧斜,多数病例对侧视觉被破坏,表现部分或全部失明,眼球外观呈灰色;在两耳根部寄生,羊向患侧方向转圈,头向患侧方向曲屈,大部分病羊对侧眼睛严重失明,眼球外观呈灰色;寄生于小脑时,病羊站立或运行失衡,表现共济失调,站立时用健侧肢负重,四肢外展或内收,很少会失明现象,头骨不变软。

2.2手术方法。在过去是用圆锯摘取术部头骨治疗该病,用套管针插入脑部吸出囊蚴及囊壁。此法虽能把囊壁及囊蚴全部取出,但手术复杂,术部面积大,失血多,易感染,有较高的术后死亡率。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创造的“手术杀虫法”,操作简便,共试验治疗9l例,成功76例,成功率83.52%。(1)器械:剪毛剪、镊子、三棱针、普通玻璃注射器及6号针头。(2)药品:2%精制敌百虫溶液、结晶磺胺、2%碘酒、75%酒精、脱脂棉、绷带、医用橡胶布等。(3)手术步骤:保定患羊,判定寄生部位,确定手术方案,如发现有头骨软化的,应在软化部位手术。术部剪毛,2%碘酒和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做“十”字形小切口,再用三棱针钻孔,深1厘米左右,手感钻尖有空虚感时停钻,拔出钻针,肉眼可见囊包,或囊包顶起的脑组织。用注射器抽.取20-40毫升囊液(因囊液量多少而异),然后按住针头,迅速更换注射器,注入2%精制敌百虫溶液1-2毫升,拔出针头,压迫止血,常规消炎,严格消毒,缝合包扎,病羊休息1-2天即可。

3.药物治疗

3.1阿维菌素。灌服阿维菌素粉0.15克/千克,隔1周后再灌服1次。

3.2丙硫苯咪唑。应用丙硫苯咪唑,剂量30毫克/千克,每日1次灌服,连用3天。通过对262只脑包虫病羊的治疗对比,证明吡喹酮对多头蚴的杀死作用最为确实,是治疗脑包虫病的首选药物。

3.3吡喹酮。口服吡喹酮80-100毫克/千克,连服2天后,第5天再服1次。

4.预防 对该病预防主要是做好“时、效、驱、检、管”等综合性预防措施。

4.1“时”。根据本地生产情况,每年的6月中旬大量羔羊断奶,每年7月上句、10月中旬及时对育成羊连续驱虫2次。

4.2“效”。吡喹酮预防该病效果比较好,按每次50毫克/千克体重。

4.3“驱”。对犬进行定期驱虫,粪消灭传染源,1年2次与羊同步驱虫。

4.4“检”。对易感多头蚴病的动物严格检疫,对病畜的脑脊髓及羹脏器及时销毁,严禁乱扔和喂犬。

4.5“管”。严格管理牧羊犬,一般将其拴养,防止犬粪污染饲料、囊饮水及畜舍。

5.检疫

“一看”:看特征性症状和营养状况。患有脑包虫病的羊,特别是患病后期会出现精神委顿和停食以及营养不良,从而出现椎骨凸出以及肌肉发红等症状。这些特征性症状是羊脑包虫病检疫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实际中要注意做好羊脑包虫病与羊神经疾病、头部外伤、后躯骨折等疾病的鉴别。

“二捏”:捏头骨是否出现软化。大多数患羊在患病后期都会出现头骨软化的症状。可以通过按压头骨来区分是否软化、变薄症状或者头骨碎裂,结合临床神经症状来判定患病情况。

“三查”:临床上通过查脑组织变化和检咽后外侧淋巴结变化做出判定,若咽后外侧淋巴结缺失也可通过颌下淋巴结变化做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何毅. 羊脑包虫病的综合防治体会[J]. 云南畜牧兽医,2013,06:23-24.[1]何毅. 羊脑包虫病的综合防治体会[J]. 云南畜牧兽医,2013,06:23-24.

[2]董凤财,赵兰冰.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J]. 吉林畜牧兽医,2002,0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