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2-04-14 10:28:2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猪丹毒是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致病原为猪丹毒杆菌,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巨大,我国将猪肝毒病划归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种疾病在世界各地的生猪养殖主产区广泛流行传播,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同时该种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如果防治过程中没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很容易造成疫情向人类群体传播蔓延。该文分析了猪丹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丹毒病;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86

0引言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养殖户尤其是散养养殖户,只注重重特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如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等疫病的防疫重视程度不高,使养殖场上述几种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基层地区缺乏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导致出现误诊,错过该种疾病的最佳防控时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养殖户对该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意识,应掌握该种疾病在养殖场的具体流行特点,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在疾病发病高峰期前进行针对性的防控,降低发病率,提高防控效果。

1發病经过

2018年8月13日,某规模养殖场养殖的生猪,突然出现发病情况,该养殖场位于丘陵地带,周围环境良好,没有其他养殖户,养殖场共存栏生猪450头,其中能繁母猪29头,种公猪1头,剩余的全部为育肥猪和育成猪,该养殖户始终坚持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养殖场从8月中旬开始陆续发病,患病猪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体温迅速升高到41°C,最高达42°C,并持续出现死亡现象。发病初期养殖户只是将患病猪单独隔离选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快速传播蔓延,造成大面积的发病情况。该养殖场虽然构建了比较妥善的疫苗免疫机制,但养殖户并没有严格执行疫苗程序,免疫接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养殖场整体的卫生环境不良,地面潮湿不堪,在发病前一段时间,突然出现一次降雨情况。

2流行病学

猪丹毒病具有分布广、传染速度快的特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受到猪丹毒的侵染,其中对3~12月龄的架子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偶尔也会在水牛、绵羊、马、禽类等动物群体中传播蔓延,人类也可以受到致病菌的感染而发病。在自然条件下猪丹毒病传播流行有一定季节性,以夏秋季节潮湿多雨,蚊虫繁殖高发。养殖场的患病猪健康猪和带菌猪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致病原会随着患病猪的粪便、尿液、唾液和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导致病毒向整个猪群传播蔓延。某些地方猪丹毒呈现季节流行性和散发流行性。

3临床症状

临床上猪丹毒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急性型多发生于疾病的流行初期和新发生的养殖场,个别患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大多数有临床症状的患病猪体温迅速升高到42°C,采食停止不愿意走动,卧地不起,并伴随间歇性的呕吐腹泻症状,眼结膜高度充血。患病猪初期便秘后期出现腹泻,患病猪在发病1~2d后,在体表皮肤会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红色出血斑块,用手轻轻按压出血,斑块褪色。大多数患病猪在发病2~4d后,死亡率在80%以上。急性患病猪比最急性患病猪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典型的特征是在皮肤表面会出现出血的疹块。发病初期患病猪采食量逐渐下降,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愿意走动,体温升高到40°C以上,最高升高到41°C,发病1~2d后,在背部、胸部、颈部、四肢内侧的部位会出现菱形圆形或者正方形大小不等的疹块,初期会表现为浅红色,后期变成紫红色,甚至呈黑紫色,疹块高出健康皮肤表面,患病部位和健康部位十分明显。

4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猪解剖后,发现内脏器官和黏膜存在广泛性的出血充血现象,肾脏肿大明显,外观呈现暗红色,俗称大红肾”,脾脏呈现鲜红色,充血肿大明显,脾脏中存在大量黑色的梗死病灶,病灶质地柔软,呈现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明显,肺脏充血,呈现灰色的斑驳状。胃底黏膜高度充血,在胃内部存在大量黄色的内容物,心瓣膜存在菜花样的赘生物[2],伴随明显的心内膜炎,皮肤充血明显呈现弥漫性的红色,肝脏充血肿大,质地变脆,外观呈暗红色。

5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肝脏组织,肺脏组织和胃肠道内容,制成触片后,用革兰氏充分染色,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不能运动、不存在芽孢的兰氏阳性染色的杆菌。将病料粉碎后,划线接种到鲜血琼脂平板上,放置在37°C的恒温培养箱内,持续培养24h,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出针尖大小透明呈露珠状的细小菌落,在有的菌落周围会形成狭窄的绿色溶血环,小心挑起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做纯化培养后再做明胶穿刺培养,被发现致病菌呈现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能正常液化[3]。结合上述诊断内容,可判定致病原为猪丹毒杆菌。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药品试验,发现致病菌阿莫西林、新霉素、林可霉素高敏。

6防治

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丹毒病应该结合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但在治疗前,应该对猪群进行妥善的分群处理,将症状较为严重,处于发病后期没有治疗价值的猪立即淘汰无害化处理。剩余临床症状较轻的猪进行抗生素对症治疗。在整个猪群的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克拉多维,每千克饲料添加100g,连续使用1周。同时80~150kg体重的生猪肌肉注射黄芪多糖20mL,150kg以上的猪肌肉注射黄芪多糖30mL,2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在猪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每升饮用水添加500mL。整个养殖场每天坚持消毒1次,连续使用1周后,每间隔3~5d消毒1次,直到整个养殖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采用上述手段,连续防控5d后,养殖场患病猪或病情逐渐稳定,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连续用药1周后,临床症状消失,继续强化治疗2d,患病猪恢复健康,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夏秋季节是猪丹毒病发生的高发期,这个阶段应该保持猪舍的清新整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合理的养殖密度,定期卫生消毒,做好圈舍的防暑降温工作,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在夏秋季节应该注重做好养殖场蚊虫的驱杀工作,及时清理圈舍中的粪便,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同时养殖场还应该始终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避免不同年龄的猪混村养殖,如果需要从其他养殖场引种,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观察。做好疫苗免疫接种是防范该种疾病有效传播的主要措施,可以选择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

7结束语

猪丹毒病是一种具有一定季节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养殖场出现患病猪,病情会快速传播蔓延,造成的死亡率较高。防范该种疾病,需要养殖场构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和传播范围,然后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保证养殖场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减少多种致病原繁殖生长的途径,以控制致病原的传播蔓延,提高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琳。猪丹毒病的诊断与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3(11):29-30.

[2]冷光敏,封晓艳,母文旭,等.一起猪丹毒病诊治的启示[J].中国畜禽种业,2019(5):168.

[3]李黎,李光沐,俞宁,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7):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