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人本管理理论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05-27 15:00:1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文章以人本管理为出发点,探讨高校教师人本管理的实践,分析了高校人本管理存在的误区,提出在高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对策:学校人本管理关键是要发扬民主,坚持开放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人本管理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加强激励:考虑教师个人特殊需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坚持差别激励的原则;完善精神激励体系。

【关键词】 学校管理;人本管理;教师激励

人本管理是管理学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一、学校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是现代社会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它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全面阐释和探讨人的本质、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和人的社会适应、自我调适及人的潜能开发等问题的一种学说。

坚持人本管理是时代对教育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在未来前进的方向。学校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依靠人、爱护人、为了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一切管理工作的首位,把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当作学校管理的标志和目的,使学校成为教育人、发展人、培养人、弘扬人性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神圣家园”这就是学校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人本管理应走出的误区

1、不能把人本管理降格为满足人低层次需求的激励管理

坚持人本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校成员的物质需求的水平上,而应在更高层次上给学校成员以归属感,培育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其关键。

2、不能把人本管理异化为“事”本管理

当今“以人为本”是一个时髦的词。在一些学校管理的文本中都赫然昭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在管理实践的行为表现上却异化成了“ 事本”管理。其主要表现是:

(1)考核以“分”为本,分数至上,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

(2)评职称以“研”为本,重科研论文,轻教学实践,见文不见人。

(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重权不重人。

3、人本管理不能走向“主观化”

坚持人本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但是这个“主体性”是指的人的自由性,是指个人价值的具体体现,而不是“主观性”。有些学校管理中声称是坚持“以人为本”,但是管理中就靠一些当权者的主观臆断进行决策,这种异化了的“主体性”实际上是更加违背人本管理理念的。因此,坚持人本管理并不是否定制度化,而是要建立一套更具人性化的制度来指导学校的日常管理。

三、实现学校人本管理的主要途径

1、学校人本管理关键是要发扬民主,坚持开放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做好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在于管理的开放性,开放式管理模式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开放性等特点,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管理体制,使教师的主体精神得到弘扬,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坚持以师为本,弘扬教师主体的主体精神。以“教师为本” 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把全体教职工凝聚成一个整体,让每个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学校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让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性获得最完善的发展。

(2)创设良好环境,尊重和信任教师。 管理者要明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是分工不同,人格上大家彼此平等。这就需要管理者主动了解教师,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达到心灵沟通,同时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寬松的成长环境,精心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他们心情舒畅,感受到集体的温情,产生对学校强烈的归属感,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教师始终心情愉快地工作。

2、学校人本管理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的主要成员。坚持人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特别重要。让学生参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了人本管理的理念。学生参与管理本质上是要使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把学校的管理和学校的发展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从学校方面来看,做好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校务公开。

四、学校管理中加强对教师的激励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在管理工作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做好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教师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1、激励的定位——以人为本理念

教师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用现代管理科学的人性观去研究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师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在学校教师管理中,只有以人为本,认识和分析教师的各种需要,重视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富有成效的得以开展。

2、激励的起点——教师需要

激励理论强调组织和管理者要关注人的需要,要从人的需要和动机出发来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因此对教师的需要特点进行分析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劳动过程具有育人性、奉献性、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教师需要特点又有特殊性。

(1)社会性。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以育人为己任,其需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由此可见,教师的需要并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2)高层次性。教师的劳动过程的奉献性决定了教师在考虑自身的需要时不会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上,教师群体的平均文化水平高于社会一般群体,其需要水平的智能性更为突出,因次教师的需要集中在高层次的需要水平上。

(3)变化、发展性。教师的需要一方面会受到他人及其所生活的社会、组织和工作环境等的影响,更受其工作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性;另一方面教师劳动付出的创造性强,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教师的需要会随着工作的创新而不断发展变化。

3、教师激励的具体策略

(1)考虑教师个人特殊需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教师的需要虽然具有高层次性,更多的关注精神方面,但物质需要是其它需要产生的基础,是教师发展和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因此,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是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基础性措施。

(2)坚持差别激励的原则。高校教师具有多元化和动态的需求趋势,不仅注重物质利益的实現,更具有强烈的对自尊和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因此,高校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提供合理的薪酬系统和福利待遇、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公平的竞争机制及规范化的绩效评价机制。

(3)完善精神激励体系。校管理中应该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提供进修机会、荣誉称号、职务升迁、树立典型等多种激励方式。学校管理者应尊重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大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通过教代会和工会等形式采取民主参与式的管理,广泛吸收普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自觉自愿地为学校做贡献。

五、结语

总之,人本管理的理念确立了依靠人、尊重人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管理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与学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学校管理中应该不断以人本管理理念为指导,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吴同喜.学校立体互动式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 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曾江华.以人为本,促进学校民主化管理[J].湖北教育,2006.1.

[6] 张维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