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之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28 14:00:0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习近平说,网络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通过网络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目前,我国已有8亿多网民,很多网民都通过网络发表对公共政策的观点,这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常态,网络民意也由此形成。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各具内涵与特点,它们相互作用,面对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事实,提出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强有力的措施,努力提升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为最终制定出科学的、民主的公共政策提供实质性的服务,让网络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与治国理政的双重工具。

[关键词] 网络民意;公共政策;互动;治国理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1. 076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21- 0190- 04

0       引    言

在2016年4月召開的网信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通过网络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些事实足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网络是为人民服务与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双重工具。

我国网民数量在近几年来迅速上升。据权威资料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民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我国手机网民达到8.17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提升至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手段之一。显而易见,网络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大众传媒,成为网民讨论国家大事、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民意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和前提。民众通过互联网发表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观点与意见,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常态。

所以,研究“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就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1      网络民意的内涵与特点

哈贝马斯认为,网络所构建的崭新的空间领域,彻底颠覆了社会联系模式,是对以往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它把原有的社会领域重新分割开来,借助自身独特的优势逐渐地使公共领域的联系消失殆尽[1]。

1.1   网络民意的内涵

通常认为,网络民意就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体反映出来的公众的思想。它的内容与本质是为了实现公民的权利,可实现权利又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网络民意的实质就是公民权利的一种诉求方式。

1.2   网络民意的特点

目前,网络民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当今社会,互联网使所有的网民都成了出版发行人。各种社会群体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公共舆论平台参与各种重大事务的讨论,信息与意见的发布不再是特权。

(2)广泛的影响力。事实证明,由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只要能上网,一件小事就可能立刻被放大,一旦地区性的观点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就会使得与该议题有关的某些机构置身在舆论的包围之中,因此,有关部门就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3)真实的意见表达。由于网络的拟态环境和匿名性,使得民意表达能够十分直接,公众的限制少、压力小,可以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4)直接的网络民意表达。某些观点认为,网民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网络民意即“向上通天,下则入地”[2]。 “向上通天”,指的是可以让决策者能够迅速地掌握民意;“下则入地”,是指能让网络民意立刻就传播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从而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

2      公共政策的内涵及特点

2.1   公共政策的内涵

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什么是“公共政策”呢?通常认为,它是某些公共权力机关,经由一系列的政治程序所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2   公共政策的特点

(1)合法性。其中包括:政策主体要合法,具体是指决策、参议、参与这三个主体要合法;政策程序要合法,是指政策取得合法性的方式、顺序和步骤要合法;政策内容要合法,其内容必须以公众利益为价值取向,这是政策内容具有合法性的应然要求。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政策只有符合公共利益,才能具有真正的合法性。

(2)权威性。是指公共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政策、行为规则具有很强的公众影响力和威望,让人们对其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自愿地服从和支持的一种状态。公共政策的主客体、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资源和工具都会对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造成影响。

(3)价值取向性。就是要以政府伦理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第一要求,最终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二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手段。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政府已与互联网接轨,依托互联网平台,努力构建了服务型的电子化政府。

3.1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3.1.1   网络民意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政府在通过社会上的各个渠道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后,再进行汇总与分析,这就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最终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民意变成了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基础,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网络民意提高了社会问题的传播速度,公众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互联网成为网民提出与完善自身利益诉求的最主要的途径。

3.1.2   网络民意是公共政策的有效监督工具

目前,网络民意促进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公正和透明,于国家监督机制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与法治化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这种监督方式是体制外的,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网络民意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比纪检、司法部门来得更为迅速、有力,并且还推动了社会法制化的进步。

3.1.3   网络民意形成了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公共政策的外部评估主体,网络民意形成了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因为任何社会行业的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评估中来,这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思想库,有利于提高政策评估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最终形成的公共政策才会为公共利益提供比较完美的服务。

3.2   公共政策对网络民意的作用

网络民意由于是经由网络传递出的社会民意,其存在必然会受到公共政策的影响。

3.2.1   公共政策对网络民意讨论议题的指导作用

近几年出台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放开二胎政策、存款保险条例等重大公共政策,由于与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都成了网民关注和热议的重心,都在网络中引起了网民的大讨论,这些政策对网民的议题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引作用。

3.2.2   公共政策对网络民意态度倾向的作用

作为政治系统的权威性决定,公共政策就是对公民利益进行的再调配[3]。公共政策执行后会形成效果,网民就会对公共政策进行再认识,从而形成公众的观点态度。如果公共政策符合网民的利益,就会得到网民的支持与拥护;而假如与网民的诉求相违背,甚至是侵犯到民众的利益,网络民意就会表现出质疑和反对,直至要求政府取消该项政策。

4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网络民意利弊共存,于公共政策而言,积极的作用与负面的影响全都得到了体现。

4.1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4.1.1   网络民意激起公民的参政意识

随着网络的深入开展与广泛应用,一方面,政府规范引导网络民意为公共政策制定服务,民众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实现与政府的直接沟通;另一方面,网民还可以构建自己的虚拟社区,通过众多网站和论坛,随时与政府交流,提供一系列可参考的民意,这就变被动为主动,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层级界限。

4.1.2   網络民意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由于网络民意的直接性、平等性,而且又由于网络的门槛低、匿名,所以网络民意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民众意愿,代表民众诉求,这就对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比较真实的参考价值。而传统的民意表达,普遍性差,需要的时间还比较长,其效果远不及网络民意。

4.1.3   网络民意促进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网络民意为公民创造了一个可以随意表达观点的空间,公民通过网络论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既为政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也为公民创造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机会。各级电子政府的本质,就是在线办公,它的互动性,大大提高了公民获得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还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这就能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更能代表民众利益。

4.2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

4.2.1   网络民意内容的虚假性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由于网上的信息来源十分复杂,民意也是五花八门,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把关与核实机制,信息极易出现偏差甚至是失实。又由于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还很欠缺,部分网站在利益的驱使下,存在新闻内容的媚俗化、夸张化,最终出现了假新闻,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降低,这对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4.2.2   网络民意的局限性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全面性

网络民意绝不能彻底替代整个社会民意。因为它的形成、运行的特殊性,是网络条件下社会民意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当今社会由于某些地区还没有宽带设施,人们根本就使用不到网络,更谈不到通过网络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也就产生不了网络民意,更不可能在网上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还因为广大网民的自身素质千差万别,形成的民意也是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出自己的生存诉求,很难形成一致的网络民意。

4.2.3   网络民意表达的非理性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各级政府机构与媒体要对民意表达甄别筛选、层层把关;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网络民意形成之后,由于它是通过网络直接将信息发布给受众,这种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增加了其非理性的因素,政府和网民也很难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非理性成分的存在,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难度。面对着网络上巨大的民意信息,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加以鉴别与疏导。

4.2.4   网络民意极易被利用和操纵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民意很容易被利用和操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网民在遇到网络民意时,真假难辨,很容易被误导,而真实的民意表达反而被掩盖;还有,各种利益群体利用和操纵网络,有意炮制出大量的民意信息,这就掩盖了某些原始的、真实的民意,政府对第一手民意不知情,最终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5      提升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影响的措施

5.1   加强网络制度的建设与网民思想道德修养

5.1.1   加强网络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网络安全法规制度建设。要对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机房及其重要区域、信息的保密、涉网人员的安全、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这几方面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立法,政府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主导互联网管理,依法打击和严惩网络犯罪;最后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的行政监管。要在网上设立虚拟的“警察”和“岗亭”,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并建立网上接受举报、网下迅速处置的工作制度。

5.1.2   构建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以功利主义、义务论、正义论为理论基础;以无害、自主、知情同意、正义为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根据以上基础和原则,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网络道德规范:首先要避免伤害他人;其次要尊重知识产权;再次要尊重他人隐私权;最后要诚实慎独。

5.1.3   网民参政要热情与理性并重

互联网是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上参政要热情与理性并重。少数网民以网络恶搞和传播谣言为乐,这就严重污染了公共信息环境,这是极端不负责任与不理性的。网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公民责任,理性地、文明地上网,发表言论时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制造假新闻,更不扩大负面舆论。面对网上的热点舆论,广大网民要提高自己的辨析力,始终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一个文明健康、美好纯净的网络空间。

5.2   营造网络民意发展的良好环境

5.2.1   扩大网络民意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决定网民能否上网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我国中西部的某些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开展网络建设。面对这一现实,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和重点扶持,尽可能全面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免、降低上网费用,让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解决上网的首要问题。另外,由于目前还有很多群众不懂网络,不会使用电脑,针对这些人,就要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在家里就能上网,并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和建议。

5.2.2   加强监督,管理网络民意

政府要监督管理网络民意,不断保障、完善网络民意的发展。首先,要根据现有的互联网法律法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地去约束网民的言论,净化网络空气,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这是大前提。其次,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已不适合网络民意发展的需求。这就要加强网络的合法性建设,打造适合互联网发展的法律体系,保障互联网的持续稳定发展,让网络民意依法运行。最后,还要加大力度,管理网络民意。由于网络的表达直接性,网民阐述观点和建议都不受限制,因此政府就要通过使用监控软件、过滤敏感词汇等方式监督管理网络言论,为广大网民创建一个法治化的网络空间。

5.3   建立与完善网络民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

5.3.1   要巩固和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

与普通的商业网站不同的是,主流新闻网站是党的“喉舌”,要起到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目前,主流新闻网站存在着新闻同质化严重、互联网思维不足、经营模式单一、很难适应市场等弊端,所以就要鞏固和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首先,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要增强政治敏感度,对网络舆情要做到提前判断,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要发挥网络“迅速”的优势,遇到突发新闻,如何抢到最新消息是主流新闻网站要重点做好的工作;再次,要加强采编的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用专业技术过硬的采编人员去完成原创、多样的新闻撰写;最后,还要建设一支互联网技术精良的人才队伍,将优质新闻以最佳的方式传播出去,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精准定位,突出本地特色。

5.3.2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时代所需。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面临着以下这些问题:对电子政务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电子政务立法滞后、资金不足、信息缺乏沟通、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面对着这些问题,要做到以下这几方面:第一要观念正确。政府要用战略思维从事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强化服务意识;第二要重视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个人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效开展;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政府还要加强信息化综合能力的培训,满足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第三要加快制定电子通信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健全的法律来约束和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第四要拓宽融资渠道,专款专用国家拨款,公正合理地利用资金,因为只有资金充足,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第五要完善信息传输。要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及时沟通信息,避免重复建设,还要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双向性的信息传播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发生。

5.3.3   加快政务微博建设

政务微博,是指为了传递政务信息而开通的官方微博,是网络问政在微博这一领域的延伸。它有代表政府发声、凸显交流互动、注重速度时效等特征。加强政务微博建设,是微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创新密切干群关系新渠道的需要,是有效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目前,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政务微博建设:一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大政务微博建设力度;二要科学定位,突出城市特色;三要强化机制,确保城市政务微博健康有序发展;四要报网联动,打造全媒体问政新格局;五要加强监控,建立健全科学的舆情分析研判机制。

5.3.4   形成公共政策吸纳网络民意的机制

首先,要规范平台的建设,在政策议程设置上要加强回应机制:要打造官方网络民意平台,还要参与其他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其次,在政策方案规划上要提升责任、完善吸纳机制:要建立网络民意的征询机制;还要设置网络民意预警机制;更要设置网络民意的信息等级机制;最后,在公共政策合法化上要提升网民合意度,加强信息反馈。在建立网络民意中心的同时,要制定和细化保障网络民意权利的法律法规,将网络民意的主体、权利和结果用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促进网络民意的法治化和民主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淑华.权利与权力双重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梁波.新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