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2-05-31 18:00: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目的 观察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脑动脉硬化伴眩晕符合血瘀证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滴丸, 观察两组治疗的疗效及其中医症候积分对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48.44%明显高于对照组18.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银杏酮酯滴丸;脑动脉硬化;眩晕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 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其中约有80%~90%伴有眩晕症状[1], 其中中医证型又以血瘀证为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临床治疗间医患交流。作者通过临床观察,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 发现效果明显,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128例, 均由脑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确诊为脑动脉硬化且伴眩晕症状, 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功能损害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严重过敏体质;④高龄及丧失劳动力者。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4例, 男35例, 女29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41±7)岁, 病程3个月~15年, 平均病程(4.6±1.5)年, 对照组64例, 男33例, 女31例, 年龄30~66岁, 平均年龄(39±9)岁, 病程3个月~17年, 平均病程(4.2±1.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病情、病程、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大脑微循环药物及保护神经的中西药物等一般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酮酯滴丸(山西千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220), 8丸/次, 3次/d, 口服, 疗程为4周。

1. 3 疗效标准

1. 3. 1 证候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30%。

1. 3. 2 临床指标测定 每组治疗前后均运用脑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测定椎-基底动静脉(VA/BA)搏动指数(PI), 正常参考值为4, 搏动指数的变化可有效反映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症候评分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8.44%明显优于对照组18.75%,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静脉(VA/BA)搏动指数(PI)的观察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静脉(VA/BA)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下降, 但各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动脉硬化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常出现头痛、头昏、眩晕、耳鸣等症状。我们发现中医证型多以血瘀证为主。本项研究针对TCD发现脑动脉硬化伴眩晕患者, 观察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银杏酮酯滴丸的主要成分为银杏酮酯, 为一种血管扩张和中枢肌松剂, 有直接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银杏是活血化瘀之良药[2], 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灌流量的作用, 改善脑供血, 并防止动脉硬化。TCD在脑动脉硬化时出现平均血流速度降低, 血管搏动指数增高, 提示脑血管的末梢阻力增大, 存在动脉硬化。搏动指数是判断血管外周阻力的指标, 它的增高是动脉硬化和血管弹性减退的重要指标, 而且能直接反映脑供血的具体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3]。也能有效反映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8.44%明显优于对照组18.75%;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静脉(VA/BA)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下降, 但各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通过本研究显示, 患者经银杏酮酯滴丸治疗4周后, 颅内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且搏动指数降低。说明银杏酮酯滴丸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灌注量、缓解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67.

[2]刘崇应, 梁正勤.银杏酮酯滴丸的临床应用.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6):49.

[3]龚庆凤.银杏酮酯滴丸联合氟桂嗪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2):69.

[收稿日期: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