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性组合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1 09:40:0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结论:本研究以探索中药药性-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为主线,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为解析药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药性组合;药理作用;关联关系

[收稿日期] 2013-11-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985,8117356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NECT-11-06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项目(2011-CXTD-11)

[通信作者] 王耘,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10)84738620, E-mail:wangyun@bucm.edu.cn;乔延江,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10)84738620,E-mail:yjqiao@263.net

肝居下焦,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与筋、爪、胆、目等构成肝系统。肝系统异常会导致各种肝病的发生,尤其以慢性肝病为主。慢性肝病一般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尤以乙肝、丙肝为多见,随着病程的延长,其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不可避免出现[1]。慢性肝病病程较长、治疗困难、缠绵难愈。归肝经中药是指作用部位主要在肝系统,对肝系有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系作用较弱或没有作用的中药。本文选取归肝经药性为研究对象,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体现了中药的作用性质、作用特征、作用部分、作用趋向等。药理作用是中药本身功能的现代反映,理所当然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应有一定的互通联系。基于中药药理作用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之一[2]。目前研究表明,药性-药理关系的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都侧重在单个药性层面,这就容易割裂四气,五味,归经多个因素与药理作用的整体关系。而本课题组提出的药性组合概念[3],以“性-味-归经"为整体这一药性组合,研究药性与功效的关系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所发现的规律能够应用于组方实践,可见药性组合研究具有独特优势[4]。如何探寻药性-药理关系的全貌,建立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作用的互通联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药性组合的数据挖据的方法可以较全面的研究归肝经中药的药性-药理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药典)共收载552味中药,其中人工牛黄、九里香、大蓟炭、川射干、广枣、小叶莲、天山雪莲、天然冰片、毛诃子、冬葵果、亚乎奴、虫白蜡、朱砂根、华山参、红粉、体外培育牛黄、沙棘、贯叶金丝桃、草乌叶、独一味、穿山龙、菊苣、黑种草子、蜂胶、蜂蜡、颠茄草、藏菖蒲27味中药因药性或功效数据不完整而在本文不予采用,以其余中药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1.2 药性组合整理方法 在药典中,对大寒、微寒、大热、微热、微苦、微辛等表示程度差别的词在本文中不予区别,统一记录成寒、热、苦、辛等。药性组合是指性、味、归经各取1个元素组成组合,作为药性基本单元。例如,紫苏的性味归经为温、辛、归脾肺经,按药性组合的形式整理紫苏应包含有二种药性组合,分别是温辛脾、温辛肺,则在数据表中将其记录2次。

1.3 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整理方法 本文基于前期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的药理数据[5],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这些中药药理研究的全部文献,并参考《中药学》[6]、《临床中药学》[7]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为提高数据质量,去掉缺失值较多的样本,整理后共377味中药,并对药理指标进行归纳、提炼和整理,得到39个药理指标。

在药典中有明确性-味-归经记录的共372味,选取归肺经的中药,统计其包含的药性组合,其中14个归肝经药性组合对应5个或5个以上的中药,分别为温苦肝、温辛肝、平苦肝、平辛肝、寒苦肝、温甘肝、寒酸肝、温酸肝、平咸肝、凉甘肝、凉苦肝、寒辛肝、平酸肝、热辛肝。由于关联规则的特点是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共性规律,因此将包含小于或等于4个单味药的药性组合,暂时不予讨论。

1.4 药性组合与药理作用关系的确定 对于一个药性组合,收集包含此药性组合的相关中药,根据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SAS8.2(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软件中的Enterprise Miner模块对每个药性组合相关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可以确定与某个药性组合关系最密切的2个或以上药理作用,称为一条规则。本文对包含药味数大于或等于5的14个药性组合进行了14次相应关联规则计算。得到结果,以支持度和计数2个参数进行约束得到相关一系列规则。本文支持度(support)指相同药性(或药性组合)的中药中,同时具有2个或多个药理作用的概率;计数(count)是指特定药性条件下药理作用规则出现的频次。本文支持度揭示了药理作用同时出现的频率,如果一起出现的频率非常小,那么就说明了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否则说明药理作用与药性的关联可能非常紧密。

2 结果与讨论

以支持度>50%,计数≥2为参数条件,得到结果162条。本文只研究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不考虑药理与药理之间关系。因此,对于同一支持度的规则,结果会出现某些规则的药理作用组成包括了其他规则的药理组成,这种情况下保留较大规则,被包含的小规则删除。不同药性组合可能对应相同的药理作用,也可能对应不同的药理作用。不同药性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说明他们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不同药性组合对应的药理作用重复3次以上的规则见表1。不同药性组合有不同的药理作用规则,说明了他们在功能上的差异,见表2。

中医学上的归肝经、肝经疾病与现代医学的肝病不完全等同,本文重点探讨归肝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联规律。肝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藏血和主疏泄2个方面,若肝藏血功能障碍,则可致血液亏虚和血液妄行:肝血亏虚,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阴血不能潜阳,阳亢风动,则眩晕、易怒等。若肝失疏泄,则见气机郁滞,或克脾犯胃,或气滞血瘀,或气滞水停,或冲任失调,肝木被郁,最易化火,火性炎上,目赤肿痛,《内经》云:热盛则内腐,肉腐则为脓。故火毒之邪易发痈疽。

苦能降泻,寒能清热,寒苦具有清肝火,疏肝郁,泻郁热,行气止痛之功,故寒苦性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酸能涩、能敛,其收敛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病原微生物和调节神经系统等方面,寒能清热,有解毒消肿,清热祛湿之功,故寒酸性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辛能散、能行、能润,辛味药的发散解表作用主要表现在解热、抗菌、抗病毒及协助发汗等方面[8],故寒辛性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镇痛和抗肿瘤。肝主藏血,使肝脏具有调节自身血量的功能,凉甘清润,以治阴血不足所致的燥热内生;凉血宁血,以治血热躁动。甘味药具有调节机能,补其机体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方面的作用[9],因此凉甘性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凉苦清热、降泻,苦味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消炎、抗菌和强心等作用,故凉苦性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平酸能涩、能收,故平酸性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镇痛。平咸能下、能软,平咸归肝经中药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热辛回阳驱寒、发散解表,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菌,抗肿瘤,镇痛。

综上所述“抗炎,抗菌,抗肿瘤,镇痛"体现了归肝经药性组合的共性规律,也反映了归肝经中药的整体功能。

除了上述共性特征,归肝经各药性组合仍具有自身特异性的药理作用,见表2。可以看出只有凉苦肝和凉甘肝对应的药理作用有利尿,凉能清热,苦以降泻,且能燥湿,凉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甘能补中、能缓急,肝主疏泄,故凉苦、凉甘性归肝经中药有清热利水之功,具有利尿的作用。平咸肝对应的药理作用有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肝主藏血是指肝脏有贮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藏血既可濡养自身,制约肝阳,又可防止出血,使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咸能下,能软,故平咸性归肝经的中药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温酸肝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心律失常,酸可入肝,且性温可通,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有抗心律失常之功。温甘肝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氧化,性温散寒,甘能补、能缓、能和,温甘具有温补作用,扶正祛邪,因而能够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寒酸肝对应的药理作用有抗溃疡和保肝,溃疡属于炎症反应,寒能清热,酸能涩、能敛,故寒酸性归肝经中药有解毒散结,清泻肝火之效,因此可抗溃疡。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酸可敛阴、可收涩,因此酸寒性归肝经药具有保肝的效果。

综合以上结果,更加明确了归肝经药性组合与药理作用的对应关系,不仅与肝的基本功能息息相关,还揭示了归肝经的某些药性组合对应的较个性的药理作用,比以往统计结果[10]更具有区分性和指导性。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解析证明,只能将结果悉数列出,供同道参考与指正。

3 结论

由于药理作用名称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只能选取公认程度较大的、分类层次较高的药理作用名称作为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药理作用名称描述的标准的统一,挖掘的结果会更有指导性。

本研究以归肝经中药的“药性组合-药理作用"关系为主线,进行了中药药性-药理作用关联性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归肝经中药药性的药理特征。本文通过药性组合形式研究药性-药理关系,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将中医传统药性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对解析归肝经中药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意义,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郑继昌.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3):138.

[2] 袁颖,郭忻,符胜光.五种归肺经中药的止咳及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新中医,2011(2):132.

[3] 肖斌,王耘,郭维嘉,等.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6):902.

[4]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4):1798.

[5] 张培,王梅,王耘,等.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0):94.

[6] 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7] 高学敏,钟赣生.临床中药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8] 周典铭,熊轩玖.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2): 48.

[9] 于培明,田智勇,林桂涛.甘昧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1):77.

[10] 刘松林,陈刚,刘萍,等.146种归肺经中药药性的统计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1(10):2528.

Study on pharmacologic 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istributed along liver meridian based on

medicinal properties combinations

GUO Hong-ling, GU Hao, WANG Yun, QIAO Yan-ji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haracteriza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operties in lin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cognition regularity, in order to revea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istributed along liver meridian and relations of effects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Method: By collecting data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operties recorded in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Edition), literature and data abou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ssociation rules, the authors dug pharmacological effect rules corresponds to relevant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s, with the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istributed along liver meridian as the target. Result: It was found that either obvious differe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r identical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istributed along liver meridian. Conclusion: With the aim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e authors link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ith modern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ideas and methods for interpreting mechanisms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Key words]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correlation

doi:10.4268/cjcmm20141311

[责任编辑 张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