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2-06-01 10:35: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随着麻醉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局部麻醉的理论、方法和临床实践均取得了长远的发展,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局麻药、不良反应以及新剂型的研制。不断对局部麻醉药的深入探讨必将推动局部麻醉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临床;新剂型;不良反应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用药物暂时阻断局部的痛觉传导,使之达到无痛状态。局部麻醉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术者可以独立操作,术前不需要特殊准备,术后不需要特殊护理,病员保持清醒安全性大,但是局部麻醉不适用于不合作的患者,以及局部有炎性反应的部位。局部麻醉的方法主要有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以及阻滞麻醉。

1 常用局麻药[1]

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阻滞神经冲动传导的作用,产生完全的麻醉效果,对注射部位的神经或者其他组织无损害等特点。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酯类和酰胺类。国内现在常用的酯类局麻药物有:普鲁卡因和地卡因等。酰胺类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下面就这几种局部麻醉药物作简单介绍。

1.1 普鲁卡因 普鲁卡因在碱性时不稳定,易分解而失效,麻醉效果确切,价格低廉,毒性和不良反应小,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种局麻药。因本品通透性和弥散性差, 不易被黏膜

吸收故不适用于表面麻醉。但是其麻醉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偶尔可产生过敏反应,现在临床上有被利多卡因所代替的趋势。

1.2 地卡因 地卡因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但是其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

1.3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其维持时间较长,并且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并且在治疗各种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时效果显著。但是其毒性较普鲁卡因大,用量应比普鲁卡因小1/3~1/2。在临床工作中正在得到普遍的应用。

1.4 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作用快慢与利多卡因相仿,而持续时间是利多卡因的2倍。特别适合费时较长的手术,术后的镇痛时间也较长。由于在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物的应用中,有过敏现象的发生,所以对于那些有过敏倾向的患者,应该进行过敏试验。在进行过敏试验前,应该备好肾上腺素、氧气等急救药物及用品,以防意外。

1.5 高乌甲素[2] 高乌甲素又叫拉马乌头碱,系从毛蓑科植物高乌头中提取的生物碱,商品名为太舒特,其药理作用有中枢镇痛、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降温、解热和消肿,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及过敏等,但临床上少见。以往单纯静脉推注、肌内注射用于镇痛治疗,疗效较差,因而应用不广。高乌甲素注射进人硬膜外后,直接作用于神经根,使来自手术区段的有害刺激受到阻滞;渗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吗啡样受体”而启动神经体液镇痛机制。另外,被硬膜外腔的静脉丛直接吸收入血液循环。高乌甲素仅有很弱的局麻作用,在正常治疗量内,硬膜外麻醉中应用可以不考虑其局麻作用,但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运用则应加以注意。

临床应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溶液中常加入血管收缩剂,这样可以延缓麻药的吸收,加强镇痛效果,延长局麻时间,降低毒性反应,减少术区出血,使术野清晰等。近年来研究认为,微量的肾上腺素(1∶200 000~1∶400 000)不会引起血压明显变化,对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一般也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相反由于良好的镇痛效果,消除了患者恐惧不安情绪,避免了因疼痛而引起的血压急剧波动。

2 新剂型的研究[3]

2.1 局麻药微球 微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微球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微球直径为1~40 gm。在临床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微球具有显著的优点。当包含局麻药的微球被注人到神经周围时,其对局麻药的缓慢释放可延长该神经被阻滞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进人体循环的局麻药总量。常用的微球均可被生物降解,根据制备所需的材料,可分为:蛋白类,如清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微球,明胶微球;聚乳酸类,如聚乳酸微球、聚羟基丁酯和聚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丙交酯与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微球;淀粉微球;脂质微球;其他如聚氰基丙烯酸丁酯微球,结晶碳水化合物微球,聚碳酸酯微球等。微球的缓释性使局麻药微球的麻醉作用间显著延长。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微球内含有大量的局麻药,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仍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微球的缓释性延缓了局麻药的吸收,从而降低其毒性。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如炎性反应反应、肌肉损伤和异物反应等。

2.2 局麻药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双分子磷脂膜包裹水相所组成的微型球状物,粒径为10 nm~20 pm。1961年英国人BANGHAM首先将干的磷脂膜与水混合,开创了脂质体制备的先河。自1971年RYMEN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后,脂质体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与细胞膜亲和力强,可增加被包裹药物穿透细胞的能力;②靶向性好,使药物在肝、脾、肺、骨髓、淋巴、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等部位分布大大增加;③对药物的缓释作用,可以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降低血药浓度,从而延长其作用时间并降低毒性。脂质体作为局麻药的载体,主要利用其缓释特性。目前涉及的局麻药物包括地布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等,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制备、动物体内药效学和药动学观察、毒理学研究等,并已开始人体试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促进药物渗透皮肤。其机制有水合、融合、穿透及通过皮脂腺和汗腺渗透等。脂质体是目前异麻药缓释研究中最热门也是进展最快的一种剂型。但仍有很多问题以待解决,如怎样提高其包封率、减少所包封药物的泄漏等。

2.3 局麻药乳剂 两种不相溶或极微溶解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连续相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两相体系称为乳浊液,加有药物的乳浊液称为乳剂。乳剂可为不透明的乳白色,也可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前者液滴0.1~100.0 μm,为常见乳剂,后者液滴0.01~0.10 μm,称为微乳剂。乳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内相加入外相、外相加入内相、转相乳化法等。乳剂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减少静脉刺激性,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2.4 其他剂型

2.4.1 局麻药水凝胶 水凝胶是一种能够在水中溶胀,吸收和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溶解于水,达到溶胀平衡后仍然能够保持其形状的聚合物。交联聚合物由于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不溶于任何溶剂,只能在溶剂中溶胀。如果构成交联聚合物的单体具有亲水性,则该交联聚合物能够吸收水分,成为水凝胶。

2.4.2 局麻药微型胶囊 微型胶囊又称微囊,系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成直径为1~5 000 μm的微小胶囊。微型胶囊的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中期开始迅猛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剂、工业、农业及其他领域。无论药物是亲水性、亲油性,还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均可以被微囊包裹。微囊有改善物质的物理性质、缓释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作用。

3 不良反应的研究[4,5]

局麻药不良反应的文献量多,与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并且包含多种药物有关。丙泊酚在国内临床广泛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优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快、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其不良反应包括局部注射痛、肌阵挛、呼吸暂停、低血压、血栓性静脉炎等。短时间内出现这么多丙泊酚的不良反应文献,主要与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以及无痛人工流产、无痛胃肠镜等手术麻醉的开展有关。门诊手术丙泊酚作为主要麻醉药物,合并用药较少,出现不良反应较易判断,所以文献量也较多。该结果提示,其他局麻药物的不良反应文献量少并不代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丙泊酚低。

3.1 神经毒性 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作用临床表现:①局麻药中枢神经毒性反应;②局麻药的脊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反应是血液内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症状:舌或唇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注视困难或眼球震颤、言语不清、肌肉颇擂、语无伦次、意识不清、惊厥、昏迷、呼吸心跳停止。

3.2 心脏毒性 局麻药心脏毒性与局麻药效能、脂溶性及神经传导效能成正比;左旋布比卡因毒性小于右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对心肌传导系的影响能够导致室性心律失常;高钾血症能够提高心肌细胞对局麻药的敏感性;K+通道开放剂、钙通道阻滞剂对布比卡因的毒性有治疗作用。局麻药心脏毒性大小的排序为:丁卡因>依替卡因>右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甲派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对于麻醉医生要清楚地了解临床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警惕患者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密切留意心电图的变化,对于出现有神经和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患者应该冷静对待,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方式处理,确保麻醉的安全。

局麻药剂型的研究在近些年取得较大的进展。目前的缓释剂型可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降低其毒性,而表面麻醉剂型的发展使局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随着医学和制剂工艺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局麻药制剂出现,满足临床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 章龙,于布为.局部麻醉在外科中的规范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9-21.

2 世阳,杨小立,袁小雷.高乌甲素局部麻醉作用的临床探讨.广西医学,2006,28(3):430- 431.

3 屠锡德,张均寿,朱家璧.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社,2002:990-994.

4 Dusanka Z,Christian C,Nathan L,et al.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with lidocaine versus other local anesthetics: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Controled Trials AnesthAnalg,2005,100:1811-1816.

5 Moen V,Dahlgrn N,Irestedt L.Seve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after central neuraxial blockades in Swedew 1990-1999.Anesthesiology,2004,101:95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