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体育概念变迁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01 12:10: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本文从辩证逻辑的概念、认识方法出发,探讨中日两国体育概念的变迁,认为我国的体育概念是一个与时空坐标相对应的、有序的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均对应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而且体育概念的变化和发展是渐进有序的。研究体育概念既要结合体育实践的发展,又要探讨“体育”一词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其研究的难点在于揭示不同时期体育概念之间的有序过渡及原因。

[关键词]中日体育概念变迁

长期以来,日本从汉文化里汲取着各种营养,其历史文化背景几乎也都是在汉字或汉学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但是,我们所共同使用的汉字在两个国家则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同源的文化也产生出不同的文化差异。同时,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中,也可借鉴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去解决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体育实践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中日在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的变化,并进而引发了体育概念之争。体育概念之争表面上看主要是围绕“真义体育”与“sport大体育观”展开,然而从辩证逻辑的观点来看,事实上是一个是否承认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会伴随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问题。

1.关于“历史概念类集”

“历史概念类集”这一名称最早由我国学者何新于1980年提出,他认为“历史概念类集”具有与普通的概念系统十分不同的逻辑性质,并对“历史概念类集”作如下定义:若有一个概念类集A,其中的每一子概念﹛aa1,aa2,…aan﹜,均分别对应于某一客体A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彼此之间具有递进有序的时序关系,则我们称集合A为描述客体A的历史概念类集,其一般形式可规定为A﹛a1,a2,…aan[1]

属于“历史概念类集”的概念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概念系统中的每一个概念,都与一定的时空坐标相关联;第二,通过系统中一系列概念的有序过渡,这种概念系统描述了某一事物的发展进程;第三,这种系统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对应于事物的一定历史阶段。

根据“历史概念类集”的定义与特征,可将这一逻辑学理论引入体育概念的研究。这将引导我们正视体育的发展变化,通过探讨体育在时空中的变化来把握体育概念的内涵。

2.中日体育概念的变迁

(1)日本体育概念的变迁

①日本的“体育”一词并非仅与Physical education相对应

日本体育学者岸野雄三,在其《体育史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日本体育术语的概念问题。岸野雄三的研究指出“相当于日语中体育的西欧语名词绝不止一个,仅当前用的词就有很多”[2],并详细论述了相当于体育的英、法、俄的原形词,指出相当于体育的原形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相当于英语的Physical education,法语的Education physique;第二种相当于英语的Physical culture,法语的Culture physique;第三种相当于英语的Physical training,法语的Entrainement physique。同时他指出1930年版的英日词典中对体育的解释为:“Physical culture(or education,training)”,在日本体育一词日译的英语原词一度是以Physical culture为代表[3]。这一来自日本学者的、基于对历史考察的研究表明,日本的“体育”一词并非仅仅与Physical education相对应,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Physical culture。

尽管Physical education在日本的翻译经历了“体之教”、“关于身体的教育”、“身体之教育”、“身体教育”、“身教”等,至眀治9年(1876年),确定为“体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4],但是“在二次大战以前,日本从未用过‘体育’一词来作为教育科目的名称”[5]。为何体育一词传入我国的初期就成为教育科目的名称,这一问题还有待考察。虽然在日本体育概念变迁过程中,将Physical education译为“体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在“体育”这一概念使用的初期将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training译为“体育”的历史事实却不能被否定。

②日文“体育”被スポ—ツ(sport)所取代

我国学者崔颖波在其相关研究中详细论述了20世纪后半叶至今,日文中“体育”一词的变迁和被スポ—ツ(sport)取代的过程及原因。岸野雄三和崔颖波所研究的历史时间不同,视角不同,但是二者却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日本体育概念研究的严密逻辑链条。

崔颖波在其《スポ—ツ为什么能成为日本体育的总概念——兼论怎样理解Sport(s)概念》一文中详细指出:日文“体育”的最初含义是“为了身体的教育”。其后,随着兵式体操、户外游戏的出现,“体育”被理解为“以运动为手段的为了身体和精神的教育”,并且这一含义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1977年之后“通过适当、合理的运动实践”、“促进身体健全发展”、“培养运动能力和过健康、安全的生活态度”,成为了“体育”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6]可见日文“体育”一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

既然日本的“体育”一词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认识我国来自日本的“体育”概念同样要以发展的眼光,将体育概念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着的事物来加以认识。

不仅如此,目前日本的体育已被スポ—ツ(sport)所取代。主要表现在日本体育实践中スポ—ツ(sport)对体育的替换上,如1961年6月颁布的《スポ—ツ振兴法》、2000年的《スポ—ツ振兴基本计画》等和日本体育最高行政机构名称上[7]。其原因主要是:“スポ—ツ在民众中普及后,用‘体育’作总概念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的视野的缘故,因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了过渡性的总概念‘体育·スポ—ツ’。随着スポ—ツ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当スポ—ツ占绝大部分份额时,スポ—ツ成为日本的总概念。”[8]这一历史事实表明,在日本“体育”概念是一个伴随“体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外延具有一定的差异。

(2)中国体育概念的变迁

我国的“体育”一词引进于日本,最初时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体育一词并没有教育的含义[9]。例如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1919年,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认为“举凡与身体发育有关系者”均属体育(最广义),“凡所以运动其躯体者”均属体育(次广义),凡是“照一定之方法秩序”,“其主旨专为肉体之锻炼”的运动,均为体育(狭义)[10]。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体育是“身体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方式之教育”的表述。

改革开放以前,对体育概念的规范表述比较少,直至1982年“烟台会议”之后,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才如火如荼。这期间对体育概念的表述主要有:林笑峰(1982年)认为体育是身体教育的或体质教育的简称,指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应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11];曹湘君(1988年)认为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12]。1995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中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3];2004年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认为,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概念的内涵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仅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体育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认识。其中“体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论,深刻揭示了当今体育的本质特征,是我国体育实践发展的必然,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3.结语

通过对中日两国体育概念变迁的分析,体育概念应具有如下逻辑学特征:

第一,体育概念是一个与时空坐标相对应的、有序的概念体系;

第二,这一概念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均对应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

第三,体育实践的发展是导致体育概念变迁的根源,概念的运动和发展与实践的发展变化一样是渐进式的、有序的,而非突变的。

研究具有此种辩证逻辑属性的体育概念,应该以辩证逻辑的概念观为其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既要探讨目前体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又要探讨“体育”一词的起源和这一语词在我国的发展变化;既要对目前的体育加以明确的概念界定,又要能够描绘出不同时期体育概念之间的有序过渡和原因。其中揭示不同时期体育概念之间的有序过渡及原因是体育概念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何新.泛演化逻辑引论——思维逻辑学的本体论基础[M].时事出版社,2005,P31-42

[2][3][5]岸野雄三著.白澄声,李建中,胡小明译.体育史学[M].国家体委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印,1982,P18,P20,P25(日本大修馆书店,1973)

[4]韩丹.论体育的本原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5,(6)P1-8

[6][8]崔颖波.スポ—ツ为什么能成为日本体育的总概念——兼论怎样理解Sport(s)概念[J].体育与科学,2005,(3)P6-9

[7]崔颖波.スポ—ツ是目前日本体育的总概念——兼论怎样把握一个国家体育的总概念[J].体育与科学,2005,(1)P13-15

[9] 陈永声.体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P2-3

[10]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P25

[11]林笑峰.体育和体育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12]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13]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