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6-02 14:00:0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在天安门广场南面,耸立着一座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的决议兴建的。为的是纪念从公元1840年到1949年间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

纪念碑建在什么地方呢?

当时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更多的人则主张建在天安门的广场上。因为天安门广场是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序幕的地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火炬就是从天安门广场燃起的。更主要的,因为天安门广场将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心脏,这里保存着中华民族最瑰丽的建筑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荟萃之地,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此处,意义深远。

那么,纪念碑建在广场什么位置呢?

经过反复讨论,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纪念碑兴建在天安门广场新中国国旗旗座之南,在天安门与原中华门门洞的中轴线上,其中心距天安门墙基440米,碑的总高度为38米,使得由北面任何一点看过去,在透视上碑都高过正阳门城楼。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定在开国盛典前夕举行,届时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将亲临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仪式,亲手埋下奠基石。这样,赶制奠基石即成为最紧要的工作。

镌刻碑文是一门精细的艺术行业,它与普通的石工不同,与治印也不是一个行当。镌刻碑文的基本要求就是保持碑文撰写者字迹的真实,采用的是双钩法将字迹印在碑面上。作工精巧,镌刻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此时。偌大的北平城,只有琉璃厂文化街以陈云亭名字为字号的唯一一家镌刻碑文的店铺。

1949年9月24日,全国政协一位颇懂镌刻这一门艺术的工作人员来到琉璃厂261号陈云亭镌刻处找到镌刻师陈志敬,在仔细看了陈志敬的镌刻作品后,提出请他刻一块碑,碑上有100多个字,同时又提出两项非常苛刻的要求。这块碑必须在9月30日之前完成,碑上的字是由中央领导人亲自书写的。必须保证质量。

按照常规,一个人一天刻不了10个字,这个任务应该是将近一个月的工期,可现从选料到动手刻字只有一周时间,时间太紧了。但这是迎接新中国开国的一项极其光荣的使命,陈志敬在思忖一下之后,便爽快地接受了这一千载难遇的光荣无比的任务。

政协的那位工作人员,当即便和陈志敬一起确定了碑基的尺寸:碑座高两尺左右,碑身高5尺左右。宽两尺左右,厚半尺左右,用料为坚硬精细的铜青石。

当天下午,陈志敬和他弟弟陈志信便投入工作,连夜将碑面加工完成。

9月25日,全国政协的那个同志将书写的碑文拿来。碑文的内容就是毛泽东在纪念碑奠基典礼上宣读的那三段,也就是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周恩来所书写的那段碑文。每个字将近一寸大,字写的既庄重又优美。

从25日开始,陈志敬和陈志信哥俩采取“歇人不歇马”的方式,夜以继日轮流上阵,到9月29日晚上,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石碑镌刻任务总算按要求完成了。

1949年9月30日下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那天下午6时许,全体代表利用统计选票时间,亦即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之前,驱车前往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

周恩来先到了广场,他在竖碑的地方察看着地形、位置。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黄炎培、郭沫若、何香凝、司徒美堂等全体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人士和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代表陆续下车后就往竖碑的地方走去。

人们常见的奠基仪式,是由奠基人撮土一铲,投入其坑即成。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则显得无比的严肃、庄重。

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只见毛泽东心潮起伏背着两手,不停地在石碑边上踯躅着,望着石碑,又不时地望望周围。他看看代表们已排好了队,便抖擞精神,站好立正姿势,两手分贴裤缝,用高昂的声腔,喊出了合乎《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

“立一正!”

“向右看一齐!”

“向前一看!”

在庄严的“口令”下,委员们、代表们步调一致,十分严肃认真。毛泽东又大声喊道:“各单位首席代表站到前面来!”于是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都闻声走过去,排成一列,毛泽东站在排头第一个。

周恩来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团长罗浪,指挥华北军区乐队,先奏《义勇军进行曲》,再奏《风风铃》曲调的哀乐。

《风风铃》那低回悲哀的旋律,是由陕北民乐演化而来的。在这以后,《风风铃》乐曲被中央正式批准为典礼用的哀曲。

此时,在哀曲的旋律声中,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脱下帽子默默地垂下头来。乐声终止,毛泽东抬起头来,沉重地缓步走到扩音器前,宣读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宣读完碑文,毛泽东静静地走到石碑边,挥锨挖起第一锨土放到碑基边上。随后,朱德等代表一个个跟着上去,随毛泽东一道执锹铲土。其他委员、代表们也一一撮土如仪。

天安门广场上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工程,要求在工程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独到的创新。为此,在纪念碑奠基典礼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首先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设计方案的通知。

至1951年。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收到200多份设计方案,其中也有海外华侨寄来的。这些方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有亭、台、堂、碑多种形式,有单独的、群像的塑像,有高耸的塔形、也有低短的园林型。对这些方案归类。大致有3种类型:一是平铺地面式;二是巨雕塑像式:三是碑形、塔形。

1952年5月,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梁思成和著名雕塑专家刘开渠及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3人任副主任委员。由梁思成、刘开渠具体领导整个纪念碑的方案制定,下设设计处和工程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

梁思成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大师,时任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他认为纪念碑做成碑形不合适,应该是多块石头砌成的类似塔形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形体。后来,由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主持会议,决定采用梁思成所建议的那种高大挺拔的表现形式的方案。

在纪念碑的主体形式确定之后,便开始基础设计并正式施工。

虽然纪念碑开始进行基础施工,但此时浮雕主题和碑顶形式仍未确定下来。

为加快纪念碑的兴建。又成立了专门的史料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