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演艺市场京剧应加强对世界文化资源的利用

发布时间:2022-06-03 14:4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人类社会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飞速发展,加快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趋势使国际间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成为必然,国际演艺市场空前活跃。人类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狭小,万千年来人类创造的千差万别的文明从未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接触碰撞,由误解、敌视、对抗、吞并、湮灭,逐渐走向宽容、理解、尊重和吸纳、交融。

在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广泛而迫切。

面对这一切,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号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京剧,应该如何更好地谋求生存、发展、繁荣?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迫切需要解答的综合性问题。本文尝试仅从一个侧面,对于上述问题做出一个题解。

一。京剧艺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中国是扬名于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晶位。仅就戏剧艺术而言,从我国元朝产生的杂剧,到明朝兴起的昆曲,清朝形成的京剧,都是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2000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我国昆曲列为“人类口头文化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表明了我国古老的戏剧艺术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京剧艺术虚拟、象征、夸张的造型和表演手法,其独特的表演体系和美学特征,在世界戏剧领域独具风采、自成一格,成为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写意,灵活表现,令西方长期囿于“三一律”的戏剧家们大为惊叹,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方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挑战传统西方戏剧理论的“间离效果”理论的开创起了启发性作用。中国京剧使世界戏剧文明更具有多样性,更加丰富多彩。

二、京剧艺术——中外友好交流的特殊使节

中国京剧自十八世纪初年四大徽班晋京,已经走过了两个世纪的漫长路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品格和魅力,赢得了国人的深爱,并逐渐为外国人所认同、欣赏、赞誉甚至倾倒。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先后赴美国和苏联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和崇高的荣誉,为传播京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作为文化使节,先后到世界各国演出,备受欢迎和赞誉。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更加活跃,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全国许多京剧院团相继出国演出。仅以中国京剧院为例,该院自1955年建院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出访演出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地区的几十个国家。外国观众通过观赏京剧艺术,增进了对神秘的东方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从而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友谊和感情。

提到中国,许多外国人就想到故宫、长城和京剧(PekinzOpera)。京剧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更有许多国际友人在中国潜心拜师学习中国京剧。国外的大学和社区也有中国京剧的社团,满足各国京剧爱好者学习和一试身手的要求。京剧,成为沟通人们心灵和感情的桥梁,为各国友人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

京剧艺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三、京剧艺术——对世界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和传播的有效载体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以其广阔的开放性和博大的包容性,吸纳着世界文化资源的丰富营养,充实着自己,壮大着自己,同时发挥了中外文化交流有效载体的积极作用。

早在近百年前,京剧舞台上就已出现外国题材的戏了。第一出外国题材京剧《瓜种兰因》(又名《波兰亡国惨》)是1904年我国近代积极倡导戏曲改良的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编演的,首演于上海春仙茶园。该剧取材于波兰亡国、惨遭外国瓜分的历史,明确表现出民主思想和反抗民族压迫的倾向。这是在京剧舞台上,最早演出反映外国故事的戏。

1907年秋天,王钟声在上海创办的春阳社按京剧的形式演出了许啸天根据美国斯陀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京剧《黑奴吁天录》。演员有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等。

1908年,具有进步思想的夏月润、夏月珊、潘月樵等,邀请了赵君玉、赵如泉等演出了根据法国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的《新茶花》。

1917年,有“小谭鑫培”之称的老生演员贾洪林和旦角周蕙芳(艺名小桃红)在北京演出了《法国血手印》。这是北京舞台上第一个京剧外国戏。不久,上海新舞台也由夏氏兄弟、毛韵珂等改“法国”为“英国”,演出了《英国血手印》。

1918年,新舞台演出《拿破仑趣史》。欧阳予倩演皇后路易瑟,夏月润演拿破仑。1920年,赵君玉、潘月樵、夏月珊又演出了《电术奇谈》,演的是二十世纪英国伦敦的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

二十年代初,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排演了根据古代印度的一个传说编成的《摩登伽女》。此外,三十年代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生也排演过焦菊隐根据莎士比亚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铸情》。

四十年代时,天津稽古社科班张春华等演出了《侠盗罗宾汉》,这是第一个外国题材的京剧武打戏,戏中使用了真剑,不少格斗拼杀场面紧张激烈,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他们还演了根据外国同名电影改编的《月宫宝盒》。

黄佐临先生在50年代曾邀周信芳合作将莎士比亚名作《马克白》搬上戏曲舞台(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梅兰芳的弟子言慧珠1954年根据朝鲜国立古典剧场同名演出本改编演出了《春香传》。言慧珠用华丽甜亮的梅派唱腔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而且坚贞不屈的朝鲜青年妇女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1956年,中国京剧院根据蒙古人民共和国同名歌剧改编的京剧《三座山》,由李和曾、张云溪、云燕铭、张春华等演出。该剧文唱武打俱全,还有不少有蒙古特色的舞蹈、马术和京剧传统程式相结合的精彩场面,热烈奔放,酣畅淋漓。

八十年代初,福建省京剧团在当地和北京相继演出了反映中日友好的《东邻女》,轰动一时。1983年北京实验京剧团演出了根据莎士比亚同名剧作改编的《奥赛罗》,由马永安、李雅兰主演。这是“文革”之后我国京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部外国题材的戏,引起很大反响,为许多外国观众称赞不已。

20至21世纪之交前后的十几年间,京剧和地方剧种纷纷从丰厚的世界文化资源中选取题材,改编上演外国戏。中国戏曲学院演出了德国音乐家贡德曼根据丹麦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夜莺》;中国京剧院上演了日本著名戏剧《坂本龙马》,以及希腊古典名剧《巴凯》;上海京剧院演出了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改编的《歧王梦》;香港邓宛霞京昆剧团演出了《钟楼怪人》(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国戏曲学院公演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诗化戏曲”《奥德赛》。川剧编演了《中国公主杜兰朵》,黄梅戏演出了《无事生非》,河北梆子先后搬演了希腊古典名剧《美狄亚》、《安提戈涅》、《特拜城》,云南花灯戏根据莎士比亚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编演了《卓梅与阿罗》,婺剧演出了《血手印》(即《马克白》)。

其实西方戏剧史上早就有将中国戏剧改编为西方戏剧上演的先例。如元杂剧《赵氏孤儿》曾不止一次被改编上演,踊跃其事者中不乏文艺界名流,如法国文学泰斗伏尔泰(Voltaire)。此举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曾经引起轰动,从而在当时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巴黎的宫廷掀起一股中国戏剧热。国外改编我国故事,以他们的理解加以演绎,利用他们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他们的观众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现。如将《赵氏孤儿》名字改为《中国孤儿》,有的将故事改为喜剧结尾或弱化悲剧气氛等。另如歌剧名篇《图兰多》,说的是中国的故事,然而完全用西方戏剧形式来表现,大获成功,多年来久演不衰。1988年美籍华人作家黄哲伦(大卫.亨利)的“蝴蝶君”获得通尼奖,立刻被各地、各国剧院纷纷搬演,人们被该剧的奇特题材(间谍加性别混淆)和异国情调(京剧加歌剧“蝴蝶夫人”)所吸引,成为当今世界上出演率很高的一部话剧。

我们的京剧更可以将世界文化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选取国外经典戏剧和文学作品,用京剧的表演形式来表现国外观众熟悉的故事,让他们看到用京剧艺术加以诠释的他们所熟悉的文艺作品,通过与他们熟悉的西方戏剧加以比较,在乎添了新鲜感和亲切感的同时,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非凡的表现力。

四,京剧艺术——强化对国际演艺市场的挺进

当今的世界似乎在变小,各种文明的交流越加频繁,蒙在中国文化上的神秘面纱正在被逐渐揭去,西方人希望通过欣赏中国艺术作品以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以及这片土地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理。戏剧、电影、美术等艺术品种,通过在国外参加国际艺术展览等活动,引起西方人极大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这些艺术品对中国有了某种了解,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政府相继在其他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周、文化年,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音乐、杂技、电影、美术等中国艺术积极参与国际大赛或艺术节,在国际艺坛崭露头角,赢得广泛关注。仅以中国杂技艺术为例,目前,中国杂技艺术发展迅速,高难水准令世界杂技同仁瞠目咋舌,在世界大赛擂台上成绩斐然,出国演出不断,深受外国观众欢迎和国外演出行家的青睐,在国际演艺市场拼得一席之地。再如作曲家谭盾将中国京剧《霸王别姬》、西方古典歌剧《罗米欧与朱丽叶》以及日本戏偶《心中天网岛》改编成多媒体歌剧《门》,备受关注。比起这些艺术形式的积极行动,中国戏剧界或者说京剧界似乎稍显沉寂,缺乏大型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和在世界上影响广泛的演出。京剧界值得借鉴和探讨其他艺术门类在外演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利于京剧早日在国际演艺市场获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国京剧顺利走向世界演艺市场,需要解决的课题很多。其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是需要加强对世界文化资源的利用。中国有一句大家常说的话,叫做“生书熟戏”。给外国人看京剧,让他们看中国题材的故事,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这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用京剧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戏剧样式搬演外国观众熟悉的故事,艺术地重新解读和诠释世界文化资源,他们会感到更亲切,更便于领略京剧的奇妙之处,从而加深对中国艺术的理解、接受和认识。

目前,戏剧界的有识之士正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着手筹办或在积极筹划运用京剧艺术搬演外国文学或戏剧作品,谋求开拓国外广阔的演出市场,在世界演艺领域开拓中国表演艺术的领地,拓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据最近报载,在美国的部分华人艺术业者正在积极把中国古典名剧《赵氏孤儿》搬上舞台。有人在努力筹划用京剧形式表现法国著名爱国女英雄贞德。有人在与日本有关演艺机构合作编演《三国》戏剧。这些积极的努力都是可贵的,有的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总体看来,对世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际演艺市场的挺进,还显得远远不足,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加强对京剧外演项目的扶持和服务,应该是可行的一项。

主要参考文献:

丁罗男《梅兰芳周信芳与二十世纪中国戏剧》

廖奔《十八世纪前后欧洲的中国戏剧热》

《西方人对京剧从拒斥到接受的原因》

苏宗仁《京剧舞台上的外国戏》

李仲明《清末民初的京剧改良家汪笑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