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故事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2022-06-03 17:45: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结构转型、宏观调控陷入两难抉择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随着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新兴产业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高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七朵金花”竞相开放。

新兴产业——后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后危机时代,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结构转型、宏观调控陷入两难抉择的情况下,通过对新兴产业的主动培育,由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寻求下一轮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举措,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13亿人口在内的20亿至30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这也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旧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房地产价格需要调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必须要抑制;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调控时又不能尽力。因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政策力挺 新兴产业将成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2010年10月18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给出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影响未来中国20年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规模扩张一定要大大快于传统的产业,从而才能够不断提高在GDP中的比重。而新兴产业中也必将产生具有技术优势、快速增长公司,这些公司的增长速度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定会大大超出传统产业中的企业。所以,紧随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脉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必然选择。

政策的推出是我国保持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力,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2月7日,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高铁大会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大会上表示,中国已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将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技术创新、经营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分析人士指出,高铁被列为战略新业产业,相关产业链上的公司将从长期受益,如原料、零部件、基建、机械、配套设施、运营与物流以及后续服务等相关公司。这也是上周高铁概念股持续大涨的关键原因。

高铁盛宴的开启也点燃了战略新业产业个股炒作的热情,未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政策的深入,新兴产业将迎来高速成长期,新兴产业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讲述“七朵金花”的故事

新能源汽车:看好锂电池和永磁电机

从目前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来看,丰田、本田等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了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目前已实现镍氢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化运作,而纯电动车由于锂电池技术难题难以突破暂处于商业试运行和政府机构试用阶段,燃料电池车型由于燃料供应和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短期内难以产业化。国内市场,混合电动汽车已经从科研转向商业化,国内厂商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已试制出纯电动样车,但目前尚未量产,部分车型仅供小批量试运行。总体来看,美日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占有较大优势,但在纯电动车方面尚未有突破性进展,锂离子量产技术和成本突破仍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

就市场普及率而言,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统计显示,2008年4月,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6%,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首次达到3.2%。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的大力推进下(“十城千辆”工程),2012年市场渗透率(新能源汽车运营规模/汽车市场总运营规模)将达到10%左右。其中锂电池和永磁电机与国际市场差距不大,国内市场渗透率均在20%左右,投资价值来临。因此看好处于增长繁荣期的锂电池和永磁电机。

新能源:看好智能电网和核电设备

总体而言,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两头在外”的现状。风能方面,2.0至3.0兆瓦的风机被欧美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我国引进的机型主要集中在1.0至1.5兆瓦。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这一技术长期以来基本依靠日本和德国的“技术租赁”。

核能方面,虽然2009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仅占全部发电量的2%,但我们看好其中的核电设备板块。目前我国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55-90%,随着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广泛引进,其关键设备将实现100%国产化。由于核电的建设周期为4-5年,设备采购周期为3-4年,根据我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核电站规划,预计我国将于2013-2015年出现核电一波竣工高峰期,因此核岛设备的集中交付在2011-2013年,预计核电企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智能电网方面,由于我国开展智能电网的时间与美国相当,并且规划有自身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我国变电站自动化领域已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2011年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节能环保:看好建筑节能、绿色节能灯照明、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水处理

总体来看,节能环保技术国内外差距不大,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政策的执行力度。目前建筑节能下的绿色节能等照明、工业节能下的余热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污水处理行业已经进入发展期,投资价值凸显。

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看好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了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各国纷纷将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网、3G、云计算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们看好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发展迅速的物联网、三网融合和新型平板显示。

高端装备制造:看好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和卫星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在于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大飞机项目、卫星产业、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和海洋工程等。目前,我国已经在高铁以及卫星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关键技术和成果,同时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技术迅速向产业普及,技术渗透率均已突破10%,进入快速成长期。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对落后,市场普及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对于大飞机项目和海洋工程领域,我国的自主设计能力较为不足。尤其是大飞机项目,目前只有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全面掌握了大型飞机研制技术,它们都将其列为战略上优先支持发展的领域。美国和欧盟对大型飞机的核心技术始终严格控制和封锁,甚至不惜通过政府强制手段防止扩散。因此总体来看我国的大飞机项目总体较弱。

根据新兴产业未来的政策导向和国际技术水平,我们看好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和卫星产业。

生物产业:均处于创新期

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均源于发达国家。正在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63%在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生物技术专利的59%来自美国,19%来自欧洲,17%来自日本。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目前除极少数生物技术药品原创外,其他大多为仿制或跟踪外国。由于科研力量薄弱,国内的第一代生物技术公司主要是仿制国外已上市及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品种,几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造成生物医药行业中一个品种有十多家甚至二、三十家生产的现象,产能严重过剩,最终导致竞争激烈,企业盈利能力低下。

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生物医药发展增速,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其中生物制药增长达30.65%,比2007年同比增速增长八个百分点,医疗器械同比增长31.43%,比2007年增长7.28个百分点。总体而言,我国仍处于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的开始阶段,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后面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的生物产业处于创新期。

材料:看好化工新材料、锂电池、LED、新型平板显示材料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总体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约10-15年,主要表现在跟踪仿制国外先进新材料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具备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专利成果依然相对较少;新材料研究成果转化率低,规模化生产程度较低。目前我们大约10%左右的领域国际领先,60-70%处于追赶状态,还有20-30%存在相当的差距。

结合来看,我们看好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中的LED、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材料中的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