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环洱海地区白族手工香初探

发布时间:2022-06-04 17:25:1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关键词:大理;白族;手工香

一、大理环洱海地区的手工香

大理市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东与宾川县、祥云县相连,南与巍山县、弥渡县相邻,西接漾濞县,以点苍山为界,北与洱源县、鹤庆县交界。辖10镇1乡和两区,即凤仪镇、喜洲镇、大理镇、下关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上关镇、双廊镇,本文所提到环洱海地区仅涉及这些乡镇。大理兼有汉、彝、回等25个民族,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白族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民族,人们在普遍信仰道、佛、儒三大宗教外,还有自己特有的本主崇拜。一年里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期和祭祀不计其数,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念经、烧香,香的使用极其频繁,可以说是白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正是这强烈宗教信仰观念、各种祭祀活动的需要让传统手工香得以存活至今。白族手工香除作为祭祀之用外,还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白族地区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线。

香,在现代汉语里的名词解释是用木屑掺香料做成的细条,燃烧时发出好闻的气味,在祭祀祖先或神佛时常常被用到。香在中国有很长的使用历史,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使用的香也会有所差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许多地方机器制的佛香已经完全代替手工香,不少人对于机器制的佛香司空见惯,甚至不知还有手工香存在。而在大理,随处都能看见白族传统手工香身影。这些香的制作者多为当地的一些年过六十的老奶奶,制作这些香除了可以供自家使用外,还成为了她们赚钱贴补家用活计。一些年轻的白族妇女也会制作手工香,但做的人不多,因为她们多数要干农活或选择出去做小生意。唯独有一个地方例外,即上关镇的江尾地区。以苏家登为中心辐射的江尾一带的村落独具特色,这里的人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到手工香的制作中,周城、古城、下关等地的白族人会跟他们订购手工香,这些手工香甚至销售到了漾濞、巍山等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手工制香村落。

二、手工香的工艺流程

在大理,不同的村香的材料上会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上呈现的艺术形式却大致相同。笔者根据制香的时间顺序,将白族制香工艺分为准备材料、手工擀香两个步骤。

(一)准备材料

传统的手工香所用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香面。即擀香用的粉末。与尼木藏香、永春篾香相似的是也用到的柏树,但白族手工香的香面是由砍下来的柏树叶和细小的柏树枝晒干后磨成粉末而成,且不再添加其他材料。据当地人说以前香面有好几种,且气味价格均有所不同,但目前基本上都只用柏树了;二是香纸。香纸的主要作用就是将香面裹起来,目前香纸使用的最多颜色是大红色和紫红色,古城至周城一带还有紫红和花色纸拼合而成的香纸。香纸在早期都是用当地的传统手工纸,制香的人买回来后会自己染上颜色,因而颜色不统一,做工也相对粗糙一些。现在的香基本上是买现成的彩纸,这些纸颜色鲜艳、均匀,形状规整,深得当地人的喜爱;三是香杆。白族手工香的香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竹子,一种是葵花杆。在以前,香杆都是要自己去上山砍竹子或葵花杆的,砍下来带回家晒干,然后再砍成所需规格的香杆。现在葵花杆已经不被大量使用了,而竹子也不再需要自己去山上砍了,多数是靠批发,这大大提高了制香的效率和产量,给白族手工香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正如一位制香妇女表述的,“有其它地方的人弄来这些东西卖,比以前省时省力多了。”香杆有四、五种规格,小香的香杆短且细,大香的香杆长且粗。目前,笔者见过的小香,长为26.5cm,周长为4cm。大香为:158cm(长)×17.5cm(周长)。

(二)手工擀香

材料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擀香了,擀香其实并不是很难。步骤如下:首先是要把裁好的香纸叠好后,平铺在硬平面上(如木板,桌子或地上);然后用工具(一长条粗竹片或不锈钢钵)将香面均匀的洒在一整条香纸上,留一小段不洒香面;接着把香上端的那段纸折一个小三角,将切好的葵花杆或竹片压在上面,然后朝着一个方向卷香,期间要数次调整香面,多了往后拨一点,少了就加些进来,直至卷到香纸尾端停住;再用胶水或面糊在尾端香纸上刷上一层,用手将底部香纸按卷香的方向拧好即可。虽然很容易就能学会,但是擀出来的的香还有有好坏之分,擀的好的香一般一整支是差不多粗细的,十分均匀,擀的不好就会粗一段,细一段,有的甚至会漏出香面,香面漏出太多可能就會散掉,就成不了一支香了。

此外,在一些地方可以看见一种独特的大香,香上面贴有剪纸。虽然手工香在当地流传了很久,但贴剪纸在香上的历史并不长。而这些贴有剪纸的大香以海东的剪纸图案最为精致。海东作为大理市剪纸文化最为浓厚的乡镇,能剪出精美的图案的确无可厚非。据调查,这些有剪纸的香在当地出现仅有几十年的历史。海东的李世珍奶奶告诉笔者,海东一带这种在大香上贴剪纸的最初的开创者是她,当时只是觉得好玩,贴上可能会更好看一些,就贴了上去。结果,大家见了后都觉得好看,便争相模仿。到现在,这种贴有剪纸的大香渐渐发展为当地现有的一种风俗。

三、手工香的应用及特点

(一)手工香的应用

不同的地方香的规格和价格会有差异,较常见的有三种,即小香、中香、大香。小香的长度基本在35~48cm之间,一般100根一捆,一捆的价格在6元、8元、10元间浮动。中香的长度则多在70~91cm之间,一些地方中香会和大香一样长,但却只有大香的一半粗。中香是按对卖的,价格在1.6元到8元之间。大香则有一米多长,也是按对卖的,一对大香基本要10~15元。笔者在集市上见一位白族妇女一次买了4捆小香,问她是否够一年用,她回答道:“这些香一个多月就用完了,我们这里都是买一点用一点,不会把一年的都买了”。可见,手工香在白族当地应用得确实十分频繁。白族人会根据需要选不同规格的香。平时就点小一些的香,而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大家就会在大门口点上中等大小的香,有些地方也会点上大香,这些大香从早上点着到差不多到傍晚了才能烧完。有剪纸的大香并非每个地方都用,像海东、苏家登、周城以及邓川等地用这些有剪纸的大香的人相对其它地方来说较多一些。这些大香并非什么时候都可以点,主要用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春节、新屋落成、红白喜事等大事中,用当地的话说就是“办事情的时候才用”。

除规格有差异外,香的颜色也不同。香的颜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红色,一种是紫红色(当地人称为水红色或粉红色)。从双廊到挖色再到海东、下关,一直到周城基本都是用紫红色的香,大红色的香在这些地方基本上卖不出去,问其缘由,多说“老一辈就是用的这种”、“大家都用这种,大红那种不是我们这边用的”。而周城到上关一带多使用大红色,她们认为这种颜色更好看更喜庆,还说“我们这边都用大红色的,水红色那种是古城那边才用呢,还有那种花花绿绿的那种,她们觉得那种好看。”从这个意义上说,香纸的颜色是她们区分地域的一个标识。其实,并没有规定某个地区必须使用什么颜色的香,而冒然使用另一种颜色的香会显得很另类,所以人们不愿意去改变传统习惯。

(二)独具魅力的大香

单从形式上来说,笔者认为,最具艺术特色的是那些有剪纸的大香。这些香的应用范围并没有那么广,其中江尾一带和海东一带用的相对较多,大香上的剪纸不同于刺绣用的剪纸,受制于香的圆筒状造型,大香上的剪纸要适形而剪,因而不可能剪出特别精细、复杂的图案,所以大香上的剪纸种类不多,仅几十余种。虽然都是剪纸,两地的剪纸在形式和使用上都有差异。在海东,最常见的字是“寿”字和“喜”字,“喜”字的用途相对来说较多,可以在生小孩、上大学、新屋落成等一切比较大的喜事中用,“寿”则主要是用于老人过世的时候。在江尾,最常见的字是“喜”字,使用场合与海东类似,但很少会使用“寿”字,老人过世用的香上的剪纸是一种四片花瓣的无名花;在海东,大香剪纸的图案造型相对复杂且精致。在江尾,剪纸图案的造型相对简单,种类也很少;在海东,在紫红色香上的剪纸多用金银纸剪制,有浅黄和浅灰两色,偶尔会交替使用贴在大香上。而在江尾一带大红色香上剪纸多用浅黄色,很少会出现浅灰色。即便是碰到丧事,剪纸也很少用到浅灰色,多是用不带“喜”字的图案来区分。此外,江尾一带的香比海东一带粗,因为他们认为,粗代表子孙后代多,香火旺,而细就是人丁稀少,而香粗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剪纸图案最终呈献的效果。这些对称的、不对称,文字题材的、花鸟图案题材的剪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节日或仪式一种标识,也给手工大香增添了活力和一种艺术气息。

四、白族手工香所引发的思考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香被广泛应用于各地区和民族的祭拜活动中。因而,香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手工香作为白族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在当代的多元文化语境下白族手工香不但没有走向衰亡,反而展现着新的活力,制香者们利用现代印刷技术,不仅提升了制香效率,还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香,丰富了白族手工香的形式。这些香与白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及审美观有一定联系,是研究白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学界很难找到相关的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手工香相对于其它艺术来说太微小、太不起眼了。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专家学者们很容易被其它艺术形式吸引,很难关注到静静躲在后面的它,而对于本民族学者来说它又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忽视它的存在。第二,手工香与祭祀等宗教信仰相关,白族宗教信仰体系复杂,要想解读手工香的深层内涵并非易事。而加强白族手工香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对白族手工香的研究不仅能为人们了解白族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还能为白族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对手工香的成功经验的研究,对其它在当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工艺传承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Ann.手制香传[J].中华手工,2014,(08):21-25.

[2]谢国荣.中国民间“香火”文化初探[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5,(01):68-71.

[3]张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的香火观念与进香仪式[J].民俗研究,2015,(06):5-12.

[4]羅群辉,母锡鹏主编.大理市年鉴.2015[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0

作者简介

唐亚琼(1991-),女,汉族,湖南永州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

倪琴琴(1989-),女,汉族,安徽宣城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