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乐器的起源与流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2-06-05 10:10:04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zoޛ)j馟ii^5ky代表,并在2005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以演奏木卡姆的维吾尔族乐器已发展到集弦鸣、膜鸣、气鸣、体鸣四大类二十多种,自成体系,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之中绝无仅有。

维吾尔族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形成過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十世纪以前,维吾尔族使用过的乐器有:苇笛、筚篥、排箫、横笛、唢呐、铜角、贝、陶埙、竖箜篌、凤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阮咸、阮琵琶、铜钹、碰铃、磐、手鼓、铁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世纪初,维吾尔族除了使用原有的苇笛、木笛、唢呐、筚篥、排箫、铜角、螺贝、箜篌、陶勋、琵琶、手鼓、磬、铁鼓等乐器之外,先后又出现了萨它尔、弹布尔、热瓦普、艾西塔尔、筝、卡龙等。1949年以后,常用的乐器主要有:萨它尔、弹布尔、热瓦普、艾西塔尔、卡龙、艾捷克、独他尔、奈衣、苏呐依、喀呐依、巴拉曼、达甫、纳额热、萨巴依和喀希塔希(对石,或名为恰赫恰克)。这些乐器有多种来源,是研究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和西域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料,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既有的研究者中,以万桐书和段墙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辅以文献和图像研究法,对维吾尔族器乐源流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实地调研,奠定了维吾尔族器乐文化研究的基础;以贺志凌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运用音乐考古学的方法,对维吾尔族乐器进行了个案研究;以宁勇为代表的研究者,主要应用比较研究法,对易混淆的个别乐器进行了比较,产生了溯本清源的研究效果。然,更多研究者对维吾尔族乐器的研究,则既缺乏田野调查,又不做学术史梳理,一味地简单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令人扼腕。基于学术的态度,有必要对维吾尔族乐器的源起与演变问题,加以梳理,以利来者。

1 关于维吾尔族乐器的起源研究述评

1.1 综述研究

万桐书是研究维吾尔族乐器的源起与演变的最具权威的专家。①他以三十多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不仅成功整理了木卡姆音乐,而且奠定了新疆民族乐器研究的基础。他认为,维吾尔族乐器的来源有三。一是民族乐器和土著乐器,二是中原乐器,三是外来乐器。笔者认为,民族乐器是维吾尔族形成过程中,本民族创制的乐器,土著乐器是维吾尔族形成过程中,吸纳的迁徙地的土著居民的乐器。也就是说,维吾尔族乐器有四个来源,而不是万桐书认为的三个。万桐书对民族乐器和土著乐器没有加以区分,把他们统称为“原有的和当地的(包括河中地区)”,如苇笛、筚篥、铜角、阮琵琶、陶埙、手鼓、铁鼓、羯鼓等;源于中原的乐器有笛、磬、排箫、阮咸、鸡娄鼓等;外来乐器主要指从西亚、波斯、印度传来的乐器,如竖箜篌、凤首箜篌、琵琶、铜钹、碰铃等。

万老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万老虽然未对这些乐器的起源逐一进行详尽的考证,但结论确凿,此后的研究者均难出其左右。当然,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诸多研究空间。同时,历史文献,出土古乐器,新疆拜城、库车、吐鲁番的佛教石窟壁画中遗存的大量古乐器图像,都为万老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2 弦鸣类乐器源起研究

维吾尔族乐器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弦鸣类乐器有箜篌、琵琶、热瓦甫、萨它尔、弹布尔、艾捷克、胡西塔尔、卡龙等,其中有些乐器现在已不再被使用,但这些乐器在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注释:①万桐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院。现已离休,兼任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1951年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调到新疆工作,1951—1960年的10年间,录音、记谱、整理、出版维吾尔族古典音乐《12木卡姆》乐谱两卷集,1986年编著出版《维吾尔族乐器》,为艺术院校的器乐史、乐器教学和建设现代维吾尔族管弦乐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万桐书.维吾尔族乐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1-3.

作者简介:王晓玲(1971—),女,甘肃酒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史。

吴晓凌(1965—),男,湖南城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