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概念体系及其选择与流变

发布时间:2022-06-06 14:10: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概念”是具有实体性意义的聚集,一个社会,不仅仅由政治、经济等实体性内容构成,而且还由一系列概念组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概念内涵的考察是历史研究、特别是思想史的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史概念体系的选择、形成、溯源与流变,是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的前奏和重要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概念史;体系;选择;流变

作者简介:彭荧(1982-),女,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文化史、职业教育思想史。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教育部11YJA880119),负责人:夏金星。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88-09

“概念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历史上特别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那些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概念如何生成,内涵如何变化,人们如何接受和加以运用,通过实践,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近代历史现象与规律。“概念史”具有融合思想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积极功效,不断产生一批批新词(或者旧词新意),最终形成新的概念在社会流行。

德国、英国是西方“概念史”理论的发源地。上世纪60年代的德国,“概念史”的重要发明人柯史莱克(Reinhart Koselleck)认为,“概念史”研究特别适用的历史范围,从前近代到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概念体系加速变化转型,信息和文化传播逐渐大众化,概念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趋势也更加凸显。他主编的《历史的基本概念》所收录的德国概念,时间段是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探讨的是近(现)代概念的建立问题。

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经过长期努力,摒弃了思想史研究的传统理论与方法,形成一种较为成熟、为世人所公认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完成了思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革新。1964年,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关键词文化和社会的词汇》等。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关键词”,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厘清这些流变的文化政治背景: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修改、混淆和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帮助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历史溯源,形成了概念史研究的前奏。

“概念”是以词汇为基础,但它不是词汇本身。就词汇和概念的关系来说,每一个概念一定是与某个词汇相联系,但并不能够说某一个词汇就是一个概念。当某个词汇成为概念时,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不断地被使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指向功能,并被固定下来之后,于是便成为大家所接受与认可的“概念”。

“概念”是具有实体性意义的聚集。就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一些通用的、共同接受的概念,就难以形成进行社会行动或者实践的场域。这说明一个社会不是仅仅由经济、政治等实体性内容所构成,而是由一系列概念所组成,概念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历史的载体及其研究的对象[1]。

历史沉淀于概念。通过历史中那些政治和社会的导向,“主导概念”或者“基本概念”的形成、内涵演变、历史运用及社会文化影晌的分析,去揭示历史变迁的特征,是这一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和主要特色所在。“概念史”研究被视为社会史的新发展,社会变迁与“概念史”演变的历史关联被视为思想史学术探索的重点[2]。

近世中国为中西文化的交汇期,涌现并逐渐流通大批反映新事物、新观念、新制度和新语词;一些旧语词在使用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同程度地具有保存某些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功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概念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趋势凸显。本文基于中国近代到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尤其是在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以至被混淆和强调,形成职业教育概念史研究的前奏和重要基础,以搭建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平台”。

一、晚清、民国社会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概念的流变

清末民初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中、西、日互动的语言文化特殊背景,使中国的近(现)代概念体系,带有明显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增加了概念史研究内蕴的丰富度。进入21世纪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批近代史学家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概念史的研究上,如2000年,黄兴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新名词的形成传播与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新名词的构成及其在近代形成初期的特定语境和功能,也就是新名词如何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进行互动,及其与整个学术文化变革的历史关系,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职业教育是近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特定时代为背景,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曾在20年代初到1937年间的15年时间里,达到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就职业教育思想理论而言,也是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职业教育整体上从简单模彷进入自我创造与民族化的阶段。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涉及所有领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财富,但其发展道路是曲折而又十分艰难的。

1.西艺教育。从西方引进的技艺教育,泛指洋务运动初期的技术教育。创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即当时人们对外洋事务的概称,主要指“制洋器”、“采西学”,向西方学习军事、民用工业技术和声光化等自然科学知识,由洋务派创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企业和第一批军工技术学校。首先开办福州船政学堂,此后,开办了20多所技术性学堂,如机械、电讯、电报、交通、医学等技术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