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2-06-07 15:15:1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职校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职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职校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中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职校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职校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导致职校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职校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又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

二、职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加深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助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课堂内容中,以实际工程为例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而且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

(四)发挥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从定义本身出发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迈进,以更好地实现职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