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性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08 17:0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地方性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专业的特色培养。

关键词:地方性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12-0082-02

广西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位居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重镇柳州,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精品专业,广西首批优质专业,亦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在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以不断优化的教学条件为基础,紧密依托柳州的工业背景及机械制造工业发展趋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确定培养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地方性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培养目标,并且要依据行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努力完善和优化相应的教学条件,切实增强和突出专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

广西地处“中国—东盟”合作区域的中枢,是泛北部湾经济圈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经济圈的联结点。在东西方向上,联结西部资源与东部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得天独厚地承接与传递产业转移,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和工程机械、糖业、铝业、电力、林浆纸、林产林化、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医药、食品和建材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同时,还在加强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建设。机械行业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玉柴机器是全国最大的车用内燃机生产企业,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机具生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装载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此外,空气压缩机、机床、农业机械也有相当规模,汽车工业也正方兴未艾。一汽、上汽、东风以及美国通用、韩国大宇、法国雷诺等国际汽车大公司已在广西建立生产基地。随着这些企业的迅猛发展,柳州于2002年提出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战略目标,现已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和中型汽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工程机械和通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西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准确定位专业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许多新技术大量融入机械工程学科中,使得机械工程学科呈现出精密化、复合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趋势,这就促使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我们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适时设置了先进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等专业方向,培养胜任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加强校企合作,突出专业特色。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市各大中型机械、汽车和冶金等制造厂家有着广泛的合作,成立了校董事会。在44家董事单位中,绝大多数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有着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以董事单位的运营为载体,努力创新办学机制,坚持走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研究生,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的科技攻关,从而实现校企共赢。同时,我们将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聘为本专业的兼职老师,派出一定数量的青年老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拓宽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

3 强化学科与专业建设。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着重培育机械业信息化工程、机电一体化装备设计与制造、高能束技术与应用三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各方向既能独立承担课题,又能联合进行重大课题攻关,使之形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的学科特色优势。然后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深入机械制造企业,寻找切入机会,把握技术需求,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中。我们加强先进的设计方法,即CAD/CAE/CAM方法的开发研究与创新,为制造业信息化的进步作贡献。同时,加强激光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努力使科研成果产业化。我们还加强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研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一线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4 根据生产一线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制造技术日新月异,从常规加工到电、声、光的特种加工。从普通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控制,从单板机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从福特生产线到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模式,不断扩展的新内容剧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围绕现代制造工程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让学生熟悉机械加37,32艺过程,掌握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了解切削加工的基本原则,学会特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的同时,还让他们广泛接触了解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和电化教学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创新设计与制作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有价值的敏感性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在工程实践训练中,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我们在工程实践训练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例如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零件,自己编制工艺,自己动手完成其加工过程;安排部分综合实验,让学生自选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过程,再由教师组织讨论和总结;在理论教学中设置综合性作业,在学生独立完成后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和答辩。在充分发挥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掌握相应技能的高涨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保证专业预期培养目标的切实完成。

二、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学条件。实现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

教学条件包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产生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有关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等。广西工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广西首批优质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多年来,我们十分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紧密围绕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人文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已经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学校出台了广西工学院2005—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优质特色专业的认定试点工作,在经费投入上,为确保优质特色专业办学条件的相关指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

每年保证专项资金投入,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分级化和滚动式管理,对校内专业实行“精品专业、优质专业、重点建设专业”三个层次的建设与认定,并通过评估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从而保证专业建设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事实证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二十多年来,充分依托柳州市实力雄厚、生机蓬勃的机械工业基础,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及相关企业的教学资源,为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目前,该专业已有3 000多名毕业生投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教学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条件的最优化。我们的体会是,优化教学条件、实现特色培养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三大原则。

(1)因地制宜。我们所说的“地”包括学校所在地域、区域及校域,即一切对特色培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客观现实条件,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地方政府的支持态势、学校所处的区位优势及教育资源优势、校企合作的领域及平台以及人才的市场需求空间等等。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创出特色,必须因地制宜,切实把教育培养与以上实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制订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毕业后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且就业有保障的人才特色培养方案来。

(2)因势利导。“势”为态势,乃发展的积极的趋势。换言之,就是指教师所拥有的强项及所教的熟路、学生现有的基本素质及学习的目标、社会人才需求的旺态。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办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就得牢牢把握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学生择业志向和技能追求方向、本地区现有岗位的需求及发展状况,并有目的、有步骤、有前瞻性地做好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的建立健全、产学研的同步开展以及岗位技能提升与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力争突出学校自身优势,努力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3)因材施教。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有选择性的和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氛围是特色培养的重要措施。由于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于强应用型教育培养,因此,学科专业建设就要立足于地方产业的状况,面向当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体系构建,牢固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培养思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就积极培养什么人才。强力打造学科专业品牌,保证人才特色成为社会所急需、所欢迎、所赞誉。

在优化办学条件与特色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育培养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能力形成规律相适应的两大原则,努力做到面对市场,立足一线。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确立办学目标,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之路,必须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确定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的科学方法;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才作为特色培养的基本点,努力把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项工作做到位,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成才欲望和信心;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监督、激励机制,是优化办学条件、促进特色培养的重要一环。

特色培养必须时刻把握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动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在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适用性的同时,还必须体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责任编辑:东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