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的新学校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2-06-10 19:20: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英国教育家雷迪对传统公学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于1889年创办了第一所新型的中学——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拉开了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序幕。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先驱性质的学校模式,在很多方面开了先河,其重视手工和体力劳动、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实际、重视社会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几个特点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关键词: 雷迪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欧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改革现行教育制度的客观需要,在西欧一些国家相继展开了旨在改造传统学校和建立新型学校的教育革新运动。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ecil Reddie,1858—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学校,拉开了新教育运动的序幕,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被誉为“新教育之父”。

雷迪对英国当时流行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提出批评,他认为,公学本应是对文明进行改造的巨大力量,但现行的英国公学却不可能承担这个责任。原因在于,公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对智力训练的注重易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过于强调游戏竞争和考试竞争不利于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于是,雷迪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的公学。

事实上,雷迪所抨击的英国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今天的中学教育中,比如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校的手工、劳动课程只是一种装饰,有名无实;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使学生陷入激烈的比赛和竞争中,不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成长,等等。这些的确都是中学教育中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学习和探讨雷迪是如何针对这些弊端创办的新学校,这所新学校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并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的,将会对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今天的中学教育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为11到18岁的男孩设立的中学,建立在面积广阔和风景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中,它旨在提供一种适合社会各种领导阶层需要的全面的教育,虽然仍旧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且存在着只招收男生、学校规模小、费用昂贵等局限性,但是它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先驱性质的学校模式,成为以后许多国家新学校效法的榜样,其中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无启发。本文着重探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体力和手工劳动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雷迪主张要训练儿童的能力、智力和体力,以及手工的技巧与敏捷。因此雷迪把体力和手工劳动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部分,看做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元素”,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手工劳动。雷迪的学校就是学生们自修自建的,学校原是一座满目荒芜的花园和堆积众多秽物的农场,雷迪让学生在这里逐步开辟道路,建设沟渠,油漆门户,装饰木板,修筑球场。他多方面“采用手工作业的办法训练他的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要他们修习那些只适于休闲贵族阶级的教育课程”①。比如雷迪要求学生在学校133英亩的大片土地里劳动;让学生自己准备板球场和网球场,建筑自己的娱乐场,砍伐自己的树木作为柴烧,清理自己的垃圾;另外,学校内还设有木工工厂,由学生自造学校所需要的家具。他们还有一套精心制定出来的在农场和在木工、金工工厂进行体力劳动的计划。这种重视实际手工操作活动的学校在当时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确是一种新的创造。

受到雷迪新学校的影响,之后的新教育家们也都强调手工、劳动的教学。虽然在此之前的一些教育家也曾先后论述过劳动教育的问题,比如洛克把手工劳动作为闲暇时间的一种消遣,而卢梭则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但他们对劳动的教育意义则相对忽视。与此相反,新教育家们更为强调手工、劳动的教育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之所以要进行手工、劳动的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在于使学生通过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所有的新学校中,几乎都开设了各种手工和体力劳动的课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作为学术性课程的补充、作为其他各项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历来不重视劳动教育,这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孔子和孟子。孔子就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比如樊迟请学稼圃,孔子不仅拒绝回答,而且骂他是“小人”。孟子更明确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儒家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校教育一直轻视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到了近代,这种风气有些扭转,在民国初年中学课程中就设置了手工课程,并为女生设置了家事、园艺和缝纫等,以及后来的劳作课程等。1956年首次确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设立了两门劳动技术方面的新学科,五六十年代受“教育革命”浪潮的影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项内容,加强了劳动教育,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但走向了一个极端,全国中学普遍停课,学生全部投入了大炼钢铁和三秋劳动之中。很显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当时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或者就是为了发展生产,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劳动教育还是有差别的。

总的来看,今天的中学教育仍旧是忽视手工和体力劳动教育的。许多中学里有两份课表,一份贴在校长办公室和各个教室的墙壁上,音、体、美、劳样样俱全,然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劳动课更是形同虚设;另外一份在教务组长那里,学校的教学是按照这一张进行的,音乐、美术、体育基本上全部取消了,更别提劳动教育了。很多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中国的家长也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有的家长甚至到学校里帮孩子打扫卫生,所以才出现了中学生连鸡蛋壳都不知道怎么剥、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的现象。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劳动教育,固然希望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劳动技能或者学到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我们并不是主张每个学生都要成为木匠、技术工人或者体力劳动者。我们之所以主张对学生进行体力和手工劳动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多的是强调劳动教育的教育意义,这显然和雷迪等新教育家的主张和新学校实践的精神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比如体力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雷迪新学校的手工劳动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学校环境的要求很高:城郊,附设农场、牧场、果园、手工工场、运动场,作为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基地,这都需要支付相当可观的基本费用,并不是每所中学都可能实现的,因此实施起来并不很容易。但是中学可以和其他社会机关进行联络,比如利用邻近的村庄和乡村开展野炊、郊游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田间劳动的机会和在工厂实习的机会等。

二、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是雷迪新学校的又一大特点。雷迪强烈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的旧教育,认为传统公学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片面注重对智力的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因此,雷迪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要和现实生活以及学生活动紧密联系。“无论何时一有可能,即与实际工作相联络。”②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能,所学的课程就与当地临近的实际或男孩们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联系起来。

雷迪要求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要联系实际,比如语言学习,雷迪要求英语教学要与有关社会日常事务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通过参加戏剧表演、编纂学校报纸与新闻采访等工作来锻炼语言。聘请德国教师和法国教师以直接的方式教授德语、法语等现代语言,通过生活情境而不是只通过阅读书本来教学。

雷迪认为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使日常生活现象更易于理解,因此要根据归纳法来教,反对“抽象原理和笨重的术语”,喜欢“简明具体的事例”。因此,必要的模型、工具、仪器应该由学生自己做,所有自然科学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例如数学要用生动的、自然的方式来教,比如参加工厂实习、调查、计算自己口袋里的钱、进行买主与卖主的角色表演等,雷迪还要求学生“计算学校及田庄的各种耗费及单据。”生物学的教学通过基地及学校周围精彩的大自然里的田野作业来进行,让学生直接研究周围的动植物,学生们还自己建造水族馆及草族馆,甚至一个小动物园,给当地的植物、动物拍照、速写。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的直接认识和直接经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以及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把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到需要某种知识,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然而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仍旧普遍存在着书山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累学生更累。学生拼了命地把那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往脑袋里塞,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忘掉。所以我们常常怀疑: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几年,可是怎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呢?这就是由于我们所学的很多知识脱离了实际,由于没有得到应用很快被遗忘,我国的中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屡屡夺冠,可是我们没有世界级的数学家,没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孩子从小就上奥数班,成绩非常好,却连最基本的四则运算都要算好久。

就比如学习四则运算,我们通常是让学生演算大量习题,我们何不让他们去为学校的暑假旅游团计算开支(包括交通、食宿、门票等)呢?为完成这样的题目,显然不是仅凭四则运算的技能就足够的。比如学习“公顷”这个单位之后,很多学生脑子里根本无法了解这个概念,那我们为何不让学生去量一量学校大操场,或者附近的田地呢?再比如,讲解公民权利,我们通常是告诉学生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哪些,必须尽到的义务又是什么,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直接到投票站模拟投票过程,以了解选举权,或让学生设计并举行一项合法游行等等,以了解公民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呢?

当然也许有些知识无法进行直接的实践,但是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把它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更成为一个会探索和行动的人。

三、重视社会教育和合作

尽管近代教育家们大多提出过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但是绝大多数仍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往往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雷迪就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游戏竞争和考试竞争而忽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利于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

雷迪在他的新学校里把社会教育作为至关重要的课程,他千方百计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把学校设计为温暖而亲密的社会,班级很小,每班不超过15人,并在这个女性很少的男校里尽可能多地赋予家庭气氛。雷迪强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为此,学校的教学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都具有参加小组活动的机会。整个学校和一个社区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在晚上或周末参加社区的社会娱乐和俱乐部活动等。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而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很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同学、老师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可以说与学校教育中对社会教育的不够重视不无关系。很多学生厌恶学校,怨恨老师,就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感受不到温暖和亲情。如果我们能像雷迪一样建设一个具有家庭气氛的温暖的班集体或者学校大家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如同一家人一样互敬互爱、亲密无间,不用说,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了。雷迪强调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学校,迈向社会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合作的作业计划也是该校的主要特点。雷迪在学校主要强调的观念之一就是合作。他尽可能广泛地为男孩们提供小组共同参加的各种活动机会,以及要求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工作机会。比如艺术、写作、演戏都是合作作业,农田收草、围筑篱笆、建工棚、厕所、暖房、船只或者其他设施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1922年,“新教育联谊会”发表了该会的章程,阐明了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自由的竞争必须从教育上消失,而代之以合作,用合作来教儿童为社会献身、服务。”③

我们的学校中也存在着过于强调考试竞争、过于追求名次的不良风气,学生之间如同战场上的敌人,教室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时刻存在着一场无声无形的战斗、一种成绩和名次的较量,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自私、狭隘,不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别人分享,等等。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合作,因此,我们要从雷迪的新学校实验中吸取经验。

另外“合作学习”已成热门话题,然而“合作学习”被“形式化”的报道在2003年频频见诸报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因此,合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口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总之,雷迪的新学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新学校提供了一个模式。同样在今天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注释:

①②柯布著.崔载阳译.新教育的原则与实际.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2年版,P53.

③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注.《外国教育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7.

参考文献:

[1]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吴明海.论英国新教育运动智育观及其民族文化传统[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3]孙传宏.素质教育:中国式的“新教育”——与欧洲新教育比较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2).

[4]孙汶旗.欧洲新教育与美国的进步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1994(2).

[5][澳大利亚]W.F.康纳尔著、孟湘砥、胡若愚主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6]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7]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