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生物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22-06-11 08:10: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提高教学实效,是每个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创造和谐课堂环境、利用小组合作、正确引导学法,以及鼓励性评价等方面来论述,期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方法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时就提出自主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一、创造和谐课堂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件。”可见情感与环境是影响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最佳环境。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产生“情景效应”,让学生具有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大胆探索的勇气,学生才会自主、有效地学习。

1.营造民主氛围,化被动为主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时时出现碰撞的火花,这需要老师给他们营造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让他们没有顾虑、有安全感,踊跃发言、不怕说错。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亲切、安全的感觉,尊重学生,让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竞其能”。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鲫鱼”时的教学片段:

师: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那么鱼儿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为什么又离不开水呢?

生1:鱼儿离不开水,是因为它没有腿,能生活在水里是因为鱼的身体轻,能漂浮在水中。

师:哦,原来这样,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2:不对,蛇没有腿,但它可以离开水。我认为鱼儿能生活在水里,是因为它有鳞片。

师:不错啊!有想法。

生3:穿山甲也有鳞片,但它并不生活在水里。还有水母没有鳞片,可它能在水里生活。

师:知识挺丰富啊!

只有在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互动者和合作者,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习的亲身体验。要提高课堂实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动”,情感“动”,手口“动”,使学生处于全面的活跃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布置好前置作业,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节之前,教师布置班上的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赛,看看谁知道的鸟类的特征最多。在竞赛前,小组成员为了取得好成绩,主动想点子、出主意、查阅资料,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课堂成为学生展现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成功。

俗话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有梯度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即将讲授“传染病”时,先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1:回忆一下,你曾经得过哪些疾病?

问题2: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者看见过哪些疾病?

问题3:哪些属于传染病?哪些属于非传染病?

问题4: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合作学习以学习团体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既分工又合作。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资料,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例如:教师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习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不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对学生内因的激发,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机。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布置了三个任务。第一任务:看一看。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小鱼放在小组的水槽里,摆在桌子上,让小组成员观察,并小组讨论。第二任务:摸一摸。让学生捉鱼,让学生感受抓住鱼的感觉。第三任务:试一试。要求学生用几条鱼对比,一条捆扎胸鳍,一条捆扎腹鳍,一条捆扎尾鳍,一条捆扎背鳍,一条捆扎臀鳍。然后观察和平常小鱼的不同。通过三个任务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正因为有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个个争相发言,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2.贴近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就要想办法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澜老师所认为的扎实的课会使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在讲授“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事前布置如下的题目:

1.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影响?

2.近年来,我国的不少地区沙尘暴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以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杀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互联网等自己查找资料。因为贴近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很感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爱民的热情,促进自主学习。

四、指导学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教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例如,在讲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校园生物种类”调查实验。教师在学生分组、调查范围、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以及资料的归类作适当的提示,并提醒要注意的事项,其他的事情由学生自己做。课堂上让各个小组进行汇报展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适当地给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五、恰当激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鼓励、唤起和鼓舞。”恰当激励能持续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激励。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作为教师,我们要走下讲台,弯下腰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尊重他们,并且进行鼓励赞赏。当学生学习有进步时,加以鼓励;当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时,及时给予激励;对于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善于发现错误中潜在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激发,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在老师的宽容和理解下良性发展,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一个夸奖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话语,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生物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晓华.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