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天景色作文【五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8-23 12:40:0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2、果园里,果子熟了。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红通通的大苹果饱满得,就像一个胖娃娃;珍珠般的葡萄深紫色,晶莹剔透……玛瑙般的果实吃起来一定可口。3、公园里,柳树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秋天景色作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写秋天景色作文【五篇】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范文第1篇

2、果园里,果子熟了。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红通通的大苹果饱满得,就像一个胖娃娃;
珍珠般的葡萄深紫色,晶莹剔透……玛瑙般的果实吃起来一定可口。

3、公园里,柳树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黄大褂,枫树穿上了红外套;
梧桐树叶和杨树叶从树上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4、田野里,稻谷金黄金黄的。风一吹来,在远方看就好像金色大海的波浪;
小青菜身穿草绿色的军装,样子挺神气的;
最有趣的要数花菜了。它的模样,就像一个大蘑菇;
萝卜和萝卜根被埋在泥土里,上面露了绿叶。看起来,它在和我们捉迷藏呢。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范文第2篇

习作内容:
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习作指导:
1.写景文章难度较大,把秋天的图画转换成写秋景的作文,也非易事。所以,最好先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色”,按观察顺序把自己喜爱的一处景致画下来。这样,用文字描述起来就胸有成竹了。2.为了使自己的习作条理清晰,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比如,可以从远处写到近处,或从近处写到远处;
也可以由空中写到地面,或由低处写到高空。3.抓住图中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写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动态及静态。模仿第三单元课文中的拟人、比喻写法,把各种景物写“活”。4.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好词佳句,写出自己对图中美景的喜爱之情。

习作展示:

秋风,轻轻地,轻轻地,吹走了夏天的炎热,迎来了秋天的凉爽。秋雨,悄悄地打开了金色的大门。

田野里,小青菜穿着绿军装,神气地站在土壤里;
菜花洁白如玉的鹅蛋脸藏在暗绿色的叶子里;
最有趣的要数大豆了,伸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望;
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此起彼伏。

果园里,果实累累。苹果像小娃娃一样,笑眯眯地向外望;
梨子像一盏盏小灯泡;
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梢。

公园里,枫树阿姨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红外套。秋风吹来,枫叶像许多漂漂亮亮的蝴蝶,从树上纷纷地飘落下来;
柳树和梧桐树阿姨也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黄外套;
松树爷爷却还穿着绿罩衫;
姐姐正迎着秋风开放;
地上的小草东一块,西一块,不像春天那么茂密,也不像夏天一样碧绿;
旁边的池塘里,荷花妹妹早已消失了;
来到公园游玩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毛线衣。

啊!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爱你绚丽的色彩,爱你诱人的景色。

点金石:
首先表扬小作者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把写景课文中学到的“总分总”结构运用得很出色。其次,习作条理清晰,按观察顺序重点介绍了“田园里”“果园里”“公园里”三个地方的景物。不难发现,刘嘉唯同学描写景物特征时,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行文活泼生动,童趣浓厚。不过,以下两点需要改进:1.不少词句给读者以“熟文”的感觉;
2.如果不是运用排比方法,词语尽量不要重复。瞧,“绿罩衫”出现了三次呢。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具体说来,借景抒情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

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部分,因见到故乡荒凉萧索景色,而产生了悲凉的感情。又如,孟浩然的五言律诗《临洞庭上张丞相》,诗人在登岳阳楼之前,早有仕途坎坷的意念,因上楼望洞庭一派烟波浩渺气势而勾起失意之旧情。

二是寓情于景。这种抒情的方式是作者带着主观感彩去描写景物,以情造景,使被描绘的景物特征与先入为主的作者感彩相一致。例如对“秋”的描写,欧阳修与峻青的主观感情不同,因而笔下的秋声或秋色就各具不同特色,从这些不同特色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不同生活情趣。欧阳修是带着因人事忧劳、形神日衰的悲凉来写秋天的,因而笔下的秋是“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色凛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一片萧条景象。而峻青是带着因农村形势的好转而感到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来写秋天的,因而笔下的秋天是“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写秋天景色的作文范文第5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本文以《登高》为例,探究其写景的技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古代诗歌的精神殿堂。

清代诗人杨伦称赞杜甫的《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甫镜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赞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堪称此类诗歌典范。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
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
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暖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六、意象叠加写景法

意象叠加法,顾名思义,即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它实质上是一种隐喻。首联中六组意象: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图。将此法用到极致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组名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来描写荒凉暗淡的景物,幽僻闲致的环境,秋风萧瑟的凄凉旅途,表达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的孤独而悲怆的心绪。

七、季节地域特征写景法

特定的季节、地域形成特定的景物,特定的景物意象传达特有的情感。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由此形成此诗特有景色:风急,猿哀,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形成夔州的秋天景物,烘托出凄凉萧杀的氛围,传达诗人悲秋之感。

诗歌中写景技法不仅仅以上所列七种,通常运用的技法还有修辞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等,但本诗中尚未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但杜甫不愧是创作情景交融诗的高手,短短二十八字将无尽的写景技法娴熟运用,为传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渲染了浓烈氛围。难怪我国古代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语文必修三·鼎尖教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3]萧涤非,程千帆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