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福地美丽常熟空间开发保护评估

发布时间:2022-06-23 08:25:09   来源:党团工作    点击:   
字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部署,加快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制度,2019 年 7 月 18 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操作导向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检评估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从各城市体检评估成果中选出一批工作扎实、创新突出、特色明显的报告予以刊载,供各地交流参考。

 做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检评估工作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有效实施监督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常熟市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最早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常年雄踞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县前列。2019 年常熟市域常住人口 157.8 万人,国土面积1276 平方公里,在评估工作中围绕“江南福地、美丽常熟”建设目标,采用统计数据和多源大数据,从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等方面重点评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为常熟市凸显文化特色、保护生态底线、提升宜居品质、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历史文化空间

 底蕴深厚,特色突出

 历史悠久,保护体系完善。常熟拥有 3000 年文明史、1700 年建城史,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先贤智慧开启了江南文化,“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城市精神,植入城市文化基因。

 常熟古城全貌

  方塔

  曾赵园

  文庙

 常熟建立了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由点及面对文保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进行了分类保护。近年来重点推进了规模较大的文物维修工程,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人墓葬、名人遗存等进行了妥善的维修和保护。评估发现,常熟古城的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存完整,未来可进一步加强资源点周边的环境整治,多途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焕发更动人的魅力,建成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美丽常熟”。

 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通江路

  六弦河

  文化浓郁,有特色吸引人。常熟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探索出了一条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结合的路径,积极将部分文保单位、名人遗存等用作文博展示场馆等展示空间,让文物更“开放”,同时结合常熟特点进行了慢生活街区、创意街区、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等发展利用引导,让文化更“多彩”。

  多彩的文化空间

  丰富文化资源也推动了文化旅游发展。相较于周边其他县(市)区常熟有一定优势,近年来游客接待量整体上升,旅游总收入增加,文化、生态、红色、产业四大旅游主题特色突出,虞山、尚湖、沙家浜等知名度较高景点发展情况较好。目前常熟的旅游产品以周边游为主,目标群体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随着常熟站、常熟西站的建成,常熟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常熟及周边地区 2019 年旅游收入及增长情况分析图

  携程大数据关于常熟的词频分析图

 山水生态空间 精美多元,环境优质

 资源多样,生态格局基本成型。常熟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生态要素多样,江河湖塘山林田湿地俱全。其中现状水域总面积达 355.48 平方千米,占全域面积 27.85%。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湿地资源,也为常熟赢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常熟市自然资源景观

  各类自然资源构成 市域“三横三纵”生态格局已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沿江生态空间管控初显成效,原本荒芜的江边滩涂铁黄沙半岛已成为一片生态绿洲。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还应进一步丰富群落结构,更大程度发挥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

 常熟市“三横三纵”大生态格局

  空气优良,水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常熟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已达 83.6%,近几年持续保持苏州市第一。全市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不断增加,全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但主城区河道水环境仍然敏感。

  2018 年苏州各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2018 年常熟省考断面 III 类水质达标率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

  宜居生活空间 精致富足,舒适便捷

 公共空间整体精致。依照“青山绿林环名城,七溪碧水联胜景”的建设目标,常熟近年来建设了一批沿街绿地与滨河公园,公园绿地步行 5 分钟居住用地覆盖率达到 74.4%,并于 2017 年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现状公园绿地步行 5 分钟居住用地覆盖范围

  公服设施日趋完善。常熟各类设施数量及覆盖率逐年增长,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建成“15 分钟健康服务圈”、“10 分钟体育健身圈”,社区中小学、社区卫生医疗设施步行 15 分钟覆盖率分别达到 84.76%、72.34%。部分设施配置水平仍可进一步提升。

  2014~2018 年常熟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比较

  产城融合程度较高。常熟市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长 32.2 分钟,平均通勤距离 5.5 公里,45 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达 82.4%,大多数工作通勤都位于功能片区或组团内部,仅城区与港区间存在一定规模的跨片区出行,总体来看城市的产居关系较融洽,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布局较协调。

  常熟市 2019 年 10 月工作日通勤出行 OD(数据来源:移动手机信令数据)

 交通出行方便快捷。常熟公共交通系统日趋完善,公交站点 300 米覆盖率达到 72%,公共自行车站点步行 5 分钟居住用地覆盖率 64.5%,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水平较好;从日常生活出行特征来看,以家为起点的非通勤出行平均距离 4.4 公里,平均时长 26 分钟,其中 54%在 20 分钟以内,公共自行车出行总量中约 60%在 5~15 分钟之间,城市功能布局与交通系统耦合关系较好,15 分钟生活圈的交通支撑体系初步建成。

  常熟公交站点 300 米覆盖范围图

  常熟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图

  高效生产空间 经济发达,提质增效

  经济发达,周边竞争强。常熟地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在“望虞河精神”“碧溪之路”“蒋巷经验”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多年来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稳居前列。但从苏南地区整体发展来看,常熟面临昆山、江阴、张家港、太仓等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受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创新型要素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常熟在苏州、江苏省份额有所起伏。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着力推动转型,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全国百强县前十名排名情况

  研发经费占 GDP 比重及比较情况(2018)

  产业结构偏重,转型有压力。评估发现,虽然常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第二产业占比高,且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占比不断增加。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对重工业发展冲击明显,会影响常熟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拉动城市就业。从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角度,常熟还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转型力度,丰富产业类型,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突出自身特色。

  常熟市产业结构区域比较情况(%)

 常熟市轻重工业结构变化情况

 用地相对集中,更新力度大。目前常熟的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等主导产业的用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纺织服装等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乡镇产业园。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土地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常熟正在划定工业用地保障线,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进一步加大投入,将保障线外大量工业用地逐步更新,为“江南福地、美丽常熟”夯实基础。

  工作展望

  城市体检评估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通过“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等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城市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中的短板和问题,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水平,推动城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评估方法和数据,加强国土空间的监测,将“美丽常熟”建成苏南地区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