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2-03-04 09:57:30   来源:工作计划    点击:   
字号: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高校是科学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既是高校的社会责任,也是高校科协的任务。为了加强促进高校科普工作,该文梳理了高校科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以吉林大学为例,探索了在吉林大学科协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开拓思路、汇聚科普资源、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传播方式、推进建立科普奖励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推动科普工作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科普工作 高校科协 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315;G64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1004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201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协工作的意见》和2017年中国科协印发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组织通则(试行)》都明确规定,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是高校科协的主要任务。高校应利用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科普工作,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一、高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组织规划

高校的科普活动多在科技周、科普日集中开展,大部分是基层院系、实验室、学生社团等自行组织活动。科普是持续性的工作,需要统一规划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搞几次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激励机制

科普对高校的短期效益作用不大,容易被忽视[1]。师生从事科普工作,一般不算工作量,科普成果很难被认可为科研成果,学校很少对科普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这些都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

(三)缺少科普人员

科普工作需要各类人才,包括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志愿者等,受不被重视及考评机制等因素影响,各方面人员都较为缺乏。

(四)缺少科普经费

科普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组织活动、吸纳人才,但高校科协很难获取专项经费资助。经费不足、不固定、无来源,一直是困扰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关键问题[2]。

二、问题分析

(一)高校科协组织弱化

1.组织覆盖率低。近几年高校科协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表1中数据[3\"4]显示,高校科协组织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比例还是偏小。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很难有科学的工作方案、整体的规划管理以及具体的组织实施。

2.科协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已经成立的高校科协组织大部分挂靠在科研管理部门,由于没有固定职责和工作人员,没有单独安排办公经费,很多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普工作更是被忽视或流于形式。

(二)科普人才培养激励不够

1.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少。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博硕士导师聘任中,承担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科技奖励等是硬性指标,而科普成果认可度低,教师不愿意做科普。

2.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大部分高校科协处于边缘化,工作由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兼做,这些人平时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管理任务,投入科协工作的时间不足,用在科普上的精力则更少,使科普工作缺少组织、管理、协调人员。

3.热心科普工作的高层次专家少。高层次专家的学术权威和社会声望能使科普产生更显著的效果和影响。高校不乏高层次科技人才,但他们多忙于科研工作和行政事务,很难有时间来做科普。

4.不重视对学生的科普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普及[5]。国内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科普相关专业,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培养科普人才的愿望[1]。缺少科普的环境氛围,学生们也少有熱情来了解科普。

(三)科普活动经费很难获取

1.政府部门专项经费资助少。国家近些年在科普方面的投入多用于场馆建设、专用设备购置更新、新媒体建设等,很少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科普工作。

2.高校配置活动经费有限。高校针对科普工作少有经费配置,通常是实验室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活动经费,科普场馆和院系从日常办公经费里挤出少许资金。

3.社会资助很难获取。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较多,这些会为他们带来效益,但科普是公益性的,企业一般不会有资金投入。

三、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

开展科学普及是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学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理念,提高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6]。担负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有责任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在科普上。科普对高校发展也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提高社会声誉,树立形象,吸引优秀生源等[7]。高校应从根本上提升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创造良好的校园科普环境。

(二)加强高校科协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鼓励高校成立科协组织,高校应重视科协组织的建设发展,高校科协要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把科普工作做好。一是设立专委会,或由秘书处负责,总体规划,引领科普工作。二是加强沟通,对内协调研究生院、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组织活动;对外与兄弟院校沟通,联合开展活动,扩大受众面,提高社会影响。三是整合资源,建设科普基地,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科技馆等,发挥科普基础设施功能,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四是开拓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科普内容,扩大普及范围。五是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依靠基层单位科协、学生社团、科技社团、老年科协等团体会员组织开展活动,将科普工作常态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专家带头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等。高校科协应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参与重大科普活动,在高层次人才的带领下提升科普效果。学校不乏有热爱科普工作的教师,高校科协应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联系、鼓励、支持他们,激发其热情,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普及上大有用武之地[8]。培养学生科普志愿者,依托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参与科普工作。建立科协组织,设置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使其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协工作中,把科普工作做好。

(四)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学校可划拨科普专项经费,给予组织活动的单位一定资助,以保证工作开展。设立科普专项基金,挖掘优秀项目,培育吸纳人才,为有志于科普工作的单位和师生提供支持。宣传举荐科普成果,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广泛报道,扩大影响,营造重视科普的氛围,择优推荐到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省市科协。设立科普奖项,组织校内评奖评优,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推动提高科普成果认可度,多渠道呼吁将科普成果视为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将科普教学列入教学工作量,将科普业绩计入考评范围,将学生参与科普工作作为评奖评优内容。

四、吉林大学开展科普工作实践

(一)吉林大学科协简介

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16年9月正式成立,覆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独立,设立了“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秘书处办公室”,独立建制,有专职工作人员;经费预算独立,运行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并根据工作和发展需要划拨专项经费。吉大科协自成立以来,围绕职能和任务,深入推动各项工作。

(二)科普工作的主要举措

1.以科协组织引领科普工作发展。吉林大学科协自成立以来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章程明确规定: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和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了加强对科普工作专业性的规划组织,成立专门机构——科普专委会,主要职能是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功能,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搭建科普服务平台,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学校科普发展建设;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指导基层单位科普工作等。科普专委会成立后,召开了委员会议,起草了章程,组建了工作团队,积极开展活动。

2.聚集科普资源,组织开展活动。依托博物馆、学院、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全国科技周期间,面向师生及社会公众,举办重点实验室开放周、博物馆文化日、科普法宣传、科普微信公众号征集推广等活动。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组建志愿者队伍,搭建科技志愿服务平台,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选树宣传优秀队伍、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全国科普日期间,结合学科领域特色,组织“开放重点实验室、科普高新技术装备”“利用科普基地储能、践行科普研学教育”“发挥学生社团力量、科普国防科技知识”等活动。在环境日、粮食日、知识产权日,也都会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搭建高层次专家团队,由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优秀科学传播专家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牵头,组建了10余个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注重科普人才培养,在科普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组织活动、承担项目、撰写著作等,培养锻炼青年教师和学生,提升科普研究能力,丰富实践经验。科协秘书处办公室聘请了专职行政人员,工作职责包括协调、组织、配合校内机构开展科普活动,使科普工作有专人专职管理。依托地质博物馆等科普基地,培训科普志愿者,壮大了兼职科普人才队伍。

4.开拓思路,创新传播方式。开发新媒体平台,建立吉大科协网站,设立了吉大科协、吉林大学博物馆、吉大二院合理用药科普平台等10余个微信公众号。创作科普作品,制作科普微视频、编写科普图书、连载科普推文等,“讲好地球故事”已经连载64期,“校园物种故事”连载了15期。创新科普方式,组织高层次专家讲座、科普研学游等活动,如邀请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罗伯特·赖兹院士作的《侏罗纪的恐龙胚胎化石》讲座,不仅是校内的一次学术活动,还吸引了众多校外小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情趣;陈化兰院士在“科普中国——科学大咖面对面” 活动中作的《禽流感病毒认知与防控》科普报告,吉林大学及社会各界科普爱好者700余人到现场聆听,活动还在新浪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北京时间等媒体同步进行直播,据不完全统计,有25万余人次观看了本场讲座视频。

5.推进建立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学校科协通过组织申报科协系统的相关项目,多渠道资助科普活动,获取指导部门的经费支持;从学校专项经费中拨付一定资金,择优为一些开放活动、科普宣传、科普展览等提供资助。重视宣传,对优秀成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吉林大学校园网和科协微信公众号上报道;积极鼓励,在世界地球日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为聘请的研学专家和优秀科普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反映科普工作者的意见,将高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国科技工作者站点信息报送至中国科协,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并呼吁提高对科普工作的認可度。目前,科普专委会正在积极推进在校内自主设立科普课题、设置科普奖励等。

(三)取得的主要科普成果

经过不断的努力,吉林大学的科普工作在校内外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在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中,因积极参与、表现优异,受到教育部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打造了多个品牌特色活动,如地球卫士、科普研学实践教育、地质夏令营、亲子环保赛等。新获批吉林省科普工作示范基地4个,2位老师被中国科协聘为第六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位老师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表彰,被授予优秀科学传播专家称号。挖掘和举荐的科普视频《生命起源》,获得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奖。科普著作《生命探索·人类起源》入选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智慧海洋》《汽车色彩》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科普专著。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资助,在全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上,2018年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9年获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

五、结束语

高校应积极发挥科协组织作用,开拓思路、创新理念,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高校科普工作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把科学普及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符昌昭.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6(3):137-138.

[2]赵东平,蒋德军,周丽娟.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中国声学学会为例[J].学会,2019(4):52-53.

[3]科协组织建设[EB/OL].http:///col/col10/index.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s78/A03/moe_560/jytjsj_2018/

[5]章文静,张新欣.论高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37.

[6]张好收.高职院校科普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30):195-196.

[7]李波.高校科普及其可持续发展途径思考[C]//重庆市2016年度科普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6.

[8]欧玲.新形势下高校科协开展科普工作模式创新[J].学会,2018(5):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