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年制大专辅导员【五篇】

发布时间:2023-07-17 13:35: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第1篇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有帮助或较大帮助结论二逾六成辅导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仅约三成辅导员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结论三有管理类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近三成辅导员认为所学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五年制大专辅导员【五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五篇】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第1篇

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有帮助或较大帮助

结论二逾六成辅导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仅

约三成辅导员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结论三有管理类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

近三成辅导员认为所学专业与当前的工作

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

结论四任职时间超过5年的辅导员不足两成,近

八成辅导员认为职业前景一般或较差,近

五成辅导员不愿意把辅导员当作终身职业

结论五不足六成的学生对辅导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办事公平程度、应急能力感到满意

结论六约四成辅导员认为其所在高校对辅导员队

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一般或不太重视

结论七逾七成辅导员无暇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思

想工作,半数辅导员年税前收入在3万元

以下,逾五成辅导员对目前的收入状况不

满意

一、目的与方法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同济大学课题组于2009年暑假前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湘潭、杭州、成都、武汉、广州、南京、西安、厦门等地的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和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见到辅导员的频率普遍较低,仅五成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有帮助或较大帮助

课题组在上述城市的众多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3份,调查结果显示,18.3%的学生每周可见到辅导员一次,10.9%的学生表示见不到辅导员,同时也有30%的学生表示只要有需要随时能够见到辅导员(见表1)。

调查表明,仅5.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会找辅导员商量、沟通、交流(见表2)。同时,有半数学生认为在读书期间辅导员曾经给予自己很大帮助或有所帮助(见表3)。

2.逾六成辅导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仅约三成辅导员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及专业职称、职务,是衡量辅导员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从收回的267名高校辅导员问卷来看,近年来虽然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逾六成辅导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见表4)。但是,辅导员的专业职称、职务结构的状况依然偏低,尚有21.1% 的辅导员未评定职称,拥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也不足五成,仅占45.7%,约有三成辅导员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见表5)。

3.有管理类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近三成辅导员认为所学专业与当前的工作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

调查显示,辅导员的学科背景覆盖较为广泛,其中有管理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3.4%,有文史哲学科背景的辅导员较少,仅占11.9%(见表6)。约七成辅导员认为所学专业与目前的工作有些关系或关系很大,但仍有近三成辅导员认为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见表7)。

4.任职时间超过五年的辅导员不足两成,近八成辅导员认为职业前景一般或较差,近五成辅导员不愿意把辅导员当作终身职业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辅导员任职时间在2-3年(38%),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的仅占16.9%(见表8)。

仅9%的辅导员认为自身职业很有前途,18.8%的辅导员认为自身职业发展前景很差或没有前途,还有约一成辅导员对未来发展持不确定态度,绝大多数(62.8%)辅导员认为自身职业前景一般(见表9)。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6%的辅导员愿意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近五成辅导员不愿意或不太愿意把辅导员当作终身职业(见表10)。

5.对辅导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办事公平程度、应急能力感到满意的学生不足六成

辅导员的业务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体现在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办事是否公平、人际沟通能力、是否多才多艺、应急应变能力等方面。调研结果表明,对于辅导员的人际沟通能力,近六成学生表示满意,但仍有15.2%的学生不满意(见表11);对于辅导员的应急能力,51.7%的学生感到满意,13.4%的学生不满意(见表12);对于辅导员的才艺情况,30%的学生表示满意,22.7%的学生不满意(见表13);对于辅导员办事的公平度,53.4%的学生感到满意,但仍有20.3%的学生不满意(见表14)。

6.约四成辅导员认为其所在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一般或不太重视

调查表明,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还是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58.9%),但是还有29.8%的辅导员认为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一般,8.3%的辅导员认为学校不太重视,另有3%的辅导员认为学校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见表15)。

7.逾七成辅导员无暇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半数辅导员税前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逾五成辅导员对目前的收入状况不满意

调查显示,辅导员在工作和个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次是:事务性工作压力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74.6%);学历层次提高的需要和繁重的工作难以兼顾(60.4%);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少,个人的理论水平和能力提高缓慢(54.5%)(见表16)。

调查表明,逾五成辅导员的税前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见表17)。54.5%的辅导员对目前收入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见表18)。

三、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有的高校,辅导员甚至成为“短期工”、“勤杂工”的代名词。关于辅导员的职责,甚至有这样的比喻:“辅导员是“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辅导员是“警察”,学生出事他来抓;辅导员是“万金油”,凡是学生的事,不管什么都应该辅导员来解决。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工作的繁复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辅导员较低的收入和待遇,以及在职称评定上的尴尬境地。这也难怪辅导员普遍会在职业目标和个人发展方向上徘徊不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二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在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还没有针对辅导员的职业资格制度,这是阻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考核制度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辅导员工作做得好坏全凭领导的主观判断,没有一个专业的、可衡量的尺度。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更公正、更令人信服的做法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培训制度而言,目前各高校普遍重视的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员轮训工作,对于部分辅导员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要求支持不力,使不少辅导员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难以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很难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在发展机制上,很多辅导员没能感受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温暖,也感受不到辅导员这个岗位的“光明前景”,从而使这支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希望对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所帮助。

第一,高校领导必须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尚未给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未能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致使辅导员自信心不足、归属感不强,甚至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失去工作的兴趣和乐趣以及工作的安全感。因此,高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其次,高校领导尤其要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的观念,改变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忙起来忽视”和“遇到重大事件就觉得重要,事情过后就觉得可有可无”的现象,应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而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二,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在选拔制度方面,要有明确的任职条件,广泛地招聘信息,成立专门的选聘委员会,层层筛选,全面考核。选聘委员会可以由学工干部、辅导员、人力资源专家,甚至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选拔辅导员时应实行级差选留制,以解决辅导员学历层次的问题。选留地域、院校要交叉,便于学术交流,同时管理经验也能得到交汇,从而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在考核制度方面,学校应建立立体综合的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可以从管理部门、辅导员和学生三个角度来设计考评的一级指标。对辅导员考核要坚持“四结合”的原则,即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高校应考核的结果,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学校每年根据考核结果评选出优秀辅导员,与其他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统一表彰。在激励制度方面,高校应采用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激励措施。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激励措施则要体现辅导员实现自我的需要,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在培训制度方面,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职业发展规划培训,其目的在于指导辅导员从宏观的角度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宗旨和意义,认清职责;二是常规工作培训,包括心理辅导与咨询训练、学生工作日常事务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教育学课程培训、社会学课程培训、管理学课程培训、哲学课程培训等项目;三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培训,创造条件使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留校做辅导员,同时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位。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队伍;
建设;
管理

一、青岛地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在青岛地区,民办高校发展至8所,其中本科6所,专科高校2所。截止2015年10月,抽查的8所民办高校,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约占46%,群众约54%;
学历上:研究生约占42.6%,在职研究生约16.8%,本科约占38.3%,专科约占2.3%,师生比上:生师比平均为1:161;
年龄上,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59.9%,介于30岁到40岁的辅导员为40.1%,而40岁以上没有干辅导员的;
在职称上:初级职称的占70.1%,中级职称的占29.9%;
在年限上:在辅导员岗位上低于三年的占49.9%。三到五年的占30.4%,五年以上的只占19.7%。

二、青岛地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数配备不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在民办院校建校开始,为了求生存,各高校不断扩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但忽视了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首先,辅导员的人才排列处于不成正态分布,在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出现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其次,大部分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毕业。再者,按照最新的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人数和学生比不能成正态分布,按照教育部规定,师生比是1:200,从调查报告中看出,带60人以下的为9.2%,带60-150人的为20.5%,带150-200人的为40%,带200人以上的辅导员只占到30.3%,并且带人数较少的多为兼职辅导员,以上课为主,带班为辅,带150人以上在民办高校才称为辅导员,并要求还要带4节课才能完成基本工作量。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要与学院的多个部门对接,工作任务重,琐事较多,学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辅导员就是班主任;
和同期的任课教师相比较,辅导员的工资偏低;
岗位职业专业化和专业化缺乏正确引导,岗位保障体系制度不健全,让辅导员缺乏工作自信心,无职业归属感。致使很多辅导员干上3-5年后,把岗位作为职业跳板,部分辅导员多次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中。同时对一些能力较强的辅导员,被调到学院的行政岗位,不能再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队伍整体流动性大,稳定性低,每一届学生感到自己的辅导员都是新手,不认同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工作难度大。

(三)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不健全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年限,确定辅导员的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行政级别,工资按照其发放。但在有些民办高校,并未将辅导员职称晋升按照此序列进行。在职称评定中也没有任何有利政策。8所民办高校中,,仅有4所本科高校在校内制定了《高校辅导员校内职称评选制度》、《辅导员校内定级评选办法》,其他院校没有校内职称或职级评审制度。辅导员评选要求按照教学教师评选方法,要求有一定的带班经验和标准的工作量。从而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造成不能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

据统计,民办高校中,95%以上辅导员入职之前接受了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只有15%的辅导员参加过市级、省级举办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基本上没有辅导员参加部级培训,更没有去其他国家学习管理经验的机会,这让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加强青岛地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选拔条件

从选拔辅导员的标准看,辅导员应具备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等条件。学校在选拨辅导员时,在年龄上,要控制在27-40岁之间,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方面,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拥护党的领导,在党团建设上能有一定的经验。在工作能力上,既要具有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还有能处理班级内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更要相关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规律。在作风上,又有良好的做人准则,能吃苦,能做好自我牺牲,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做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辅导员。

(二)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建立辅导员职称提升制度

辅导员常规考核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同时还应结合辅导员自身特点,同事之间互评占30%,学生评价占40%,个人评价占10%,领导评价占20%,考核结果最后两名的辅导员,在学期末进行调岗或辞退。在学年末考核时,作为辅导员评优、培训、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辅导员的职称晋升是学生管理工作成绩的体现。高校应参照教师职称评选方法,制定一套专门的辅导员评选制度,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评选方法,根据年限、论文、日常考核等最终评定辅导员的级别。

(三)增加辅导员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

对于新入校的辅导员,用一周的时间做好岗前培训,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对于已经在岗的辅导员,每学期进行两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培训,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在学院内部,每周都要组织辅导员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针对某一问题共同处理。同时优秀的辅导员利用典型事例,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处理方法,其他辅导员学习一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学校每年组织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出优秀的辅导员参加省级、部级的比赛,让辅导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年轻辅导员迅速成长。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理论和设想不成熟,辅导员队伍应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这条建设之路还很长,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道路任重道远。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第3篇

第一,辅导员应具有创办红领巾电视台的硬件配备策划能力。

创办红领巾电视台,必备的硬件设施是先决条件。一般学校应建立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包括演播室、独立控制室,配备专业摄像机、录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

第二,辅导员要在红领巾电视台运作中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素养。

红领巾电视台是现代教育条件下的一种新形式,其制作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辅导员不仅要有时代意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艺术修养、写作能力及过硬的普通话技能等。

第三,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指导能力。

创办红领巾电视台是少先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辅导员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管理机制。“电视台管理委员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可由辅导员、学校分管领导、少先队干部、队员代表组成。电视台可下设采编组、演播组、制作组、摄制播放组等。大队宣传部和各中队还可组成一个小记者网络,及时为红领巾电视台提供新闻素材。

红领巾电视台是学校自办的少先队教育阵地,许多指导工作都集于辅导员一身,诸如学生摄制指导、新闻稿件修改,播音配音指导、上镜形象指导等,大中队辅导员要相互协调,逐项指导学生开展工作。

第四,辅导员要具备少儿电视节目的设计技能。

红领巾电视台的对象是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少儿节目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辅导员应不断求异创新,因地制宜,开播多样的少儿节目,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

红领巾电视台要坚持节目“自办”、“特色兴台”的原则,可开设“少儿新闻”、“校园风景线”、“少儿影视城”、“小小点歌台”、“露一手”、“知识角”、“童言无忌”、“小擂台”、“一班一特色”、“假日行动大追踪”、“小记者大世界”等栏目;
也可创作“红领巾公益广告”、“德育小片”、“专题报道”、“焦点访谈”等栏目反映校园热点。例如,红领巾文明行动、少先队主题教育、各类典型事例、重大事件;
“庆祝十五大胜利召开”、“我是校园小主人”、“我为希望工程添光彩”等,也可作为红领巾广告在每期的开头播放;
“放学路队与安全”、“零钱使用新导向”、“课间十五分钟”、“快乐双休日”、“家庭作业量”等可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访谈,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索、付诸实践。

第五,辅导员要具备作用全面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学校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主要包括:摄制技术、编辑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及合成技术五个方面。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技能大赛;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4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2012年,基于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系列文件和政策精神的深刻理解,教育部思政司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赛代训、以赛促训”,首次将高校辅导员请上了检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大舞台”――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对提高辅导员职业水平、搭建辅导员沟通舞台、转变辅导员工作思维、陶冶辅导员职业情操、强化辅导员敬业精神,推动和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均有重要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1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现状

较之其他省份、地区,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起步晚、发展慢。2012年、2013年,贵州省未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直接选送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名辅导员参加国赛。2014年、2015年、2016年,贵州省连续开展了三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其中,2014年大赛共有22名选手参赛,项目包括主题班会(视频展示)、主题演讲、个人风采展示。2015年大赛共有49名选手参赛,项目内容包括主题班会(视频展示)、笔试(含基础知识、博文写作)、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所有参赛选手按照大赛流程,参加全部项目比赛,取大赛前十名参加第五赛区片区赛。2016年大赛共有59名选手参赛,项目内容包括主题班会(视频展示)、笔试(含基础知识、网文写作)、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并第一次按照国赛标准,将主题班会、笔试、案例分析划为第一阶段赛,主题演讲、谈心谈话划为第二阶段赛。第一阶段赛比分进入前二十名者方能进入第二阶段比赛,最后取前十名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五赛区片区赛。

纵观五年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大赛明显呈现出省教育厅、参赛院校重视程度加大,参赛各级院校逐年增多,大赛比赛项目逐年规范,参赛辅导员数量逐年攀升,辅导员个人技能不断提升,比赛成绩不断提高的良好趋势。

2存在的问题

显然,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贵州省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贵州省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但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目前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大赛存在的问题

2.1.1组织体系缺乏,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是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行为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特征不明显等客观原因,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被忽视。目前,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几乎完全依靠贵州省教育厅的文件安排,依旧是以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学院“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要求实施的,以行政力量来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正常开展,并未形成严密的大赛组织体系。同时,各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如火如荼,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则“冷锅冷灶”。贵州省高校,仅有少数本科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按照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标准设置大赛项目,同时通过校级比赛层层选拔各学院优秀辅导员参加省赛,而部分高校仅仅按照文件要求由学院择优推荐,直接进入省赛环节,凸显重视程度不够。

2.1.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方法守旧

当前,大部分高校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培训形式单一,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基本都是采取选手自行学习的方式,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只有最终进入片区赛的选手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心安排集中培训,而培训方法往往也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或讲座的方式。高校之间的交流缺失、培训形式的单一和培训方法的守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比赛环节中,除少数选手能把握大赛的要求和答题技巧,取得较好的成绩外,大部分参赛选手明显感到理论与实际脱节,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从而感到力不从心。表面上看,是比赛准备不充分、比赛经验不足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来说,就是知识的不足、需求的迫切与培训的缺失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竞争力不佳的实际情况。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
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辅导员,现在己成为高校当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笔者本身也担任了五年半的辅导员,很多同事也都是辅导员。目前辅导员基数太大,岗位有限,很多辅导员工作四五年后,颇多感慨,认为带完一届,重新一个轮回,工作繁琐、重复、没有成就感,感觉已没有之前的那种激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这反映了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如果辅导员工作没积极性和创造性,敷衍了事,必然影响学生工作的效果和大学生的培养,也不利于辅导员本身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如何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引导辅导员往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发展,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类课题的研究就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由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专业化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要提高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因此,专业化和职业化并不是冲突和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化的水平。2、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现状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了良好基础

其一、党和政府关心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又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还将对辅导员配备数量的要求纳入了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所有这些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政策保障。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为这支队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形成时起就在本专科学校以及师范学校有了这些招生层次,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准备了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硕士点和博士点上的导师能够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真正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也为辅导员队伍培训了大批人才,促使该队伍走向知识化、专业化,改善辅导员队伍低知识、“保姆”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激励机制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建构辅导员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必须遵循激励的规律,结合激励机制理论,充分考虑激励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激励机制是通过满足需要来促使激励的产生与有效运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只有构建多种激励措施,才能尽量满足辅导员不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为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一)提高经济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

“薪酬绝不仅仅是口袋中一定数目的钞票,它还代表了身份、地位、以及在公司中的工作绩效,甚至个人的能力、品行、个人的发展前途。它实质上是一种很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由此,薪酬激励虽不是万能的,但也不能忽视薪酬激励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各项措施中,薪酬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最基本的。

(二)应用双因素理论进行辅导员激励

对于辅导员来说,工资、工作条件等是保健因素,而社会地位、评价机制、晋升机制和职业前途才是激励因素。良好的物质待遇对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激发辅导员的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使辅导员的积极性产生持久动力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激励时,应该兼顾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在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更要从精神层面上去激励辅导员。

(三)把握公平原则进行辅导员激励

辅导员激励要考虑辅导员的公平心理。这种公平心理指的是与他人相比,付出同样劳动,理应有同样的收获的心理。目前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与有着相同教育背景的其他行业同龄人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同样是付出劳动,科任老师是强度大些,但辅导员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在待遇上会差距这么大呢?这种比较就会造成辅导员对待报酬上易产生不公平的心理。

(四)注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各高校可结合辅导员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帮助每一位辅导员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解决辅导员的发展问题。可以设立学生工作专项研究基金,支持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工作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建研究课题,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
可以安排擅长教学的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质,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支持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硕士点、博士点,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加强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努力成为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

(五)加强情感激励,创造良好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归属感、认同感,需要尊重和关心。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应该从辅导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制定相关制度,营造和谐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环境,提升辅导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让辅导员真切感受到岗位的神圣、前途的光明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激励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可回避也亟待解决的课题。在知识经济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信息社会,缺乏有效激励必将使团队人心涣散,进而影响教育质量。而有效的激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不断做加法,更需要结合人性的方面,给予精神上的、内在的支持,更是要鼓舞其自身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整和变。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离不开全社会上下的同心协力,更离不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辅导员给予的人性关怀,离不开辅导员自身的奋发进取和不断成长。可以说,一个完美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旨归就在于构筑辅导员棘棘业业工作的美好家园,构筑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学校辅导员I:.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桑玉成.管理思想史[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杨长i.象牙塔的标尺――激励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M].南京:东南人学出版社,2012.

[7]张欣.高校教师分类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8]]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勾实践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朱正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奔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陈立志.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0).

[12]柏杨.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6)

[13]雷铭.浅谈激励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2 (2)

[14]潘小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