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课程总结【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8:30:08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南京市早期教育师资的现状。结果发现南京市早教师资学历总体合格、教师队伍年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课程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早教课程总结【五篇】

早教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南京市早期教育师资的现状。结果发现南京市早教师资学历总体合格、教师队伍年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幼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
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
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
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最后,提出了改善当前早教师资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师资 现状 亲子园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与操作方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国家将“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进一步推动了早教事业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早教师资的匮乏和不合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底我国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这是政策对实践问题的及时回应,进一步表明幼儿园在托幼一体化实践中需要合理解决亲子园的师资问题,各类早教机构也需要有合格的师资来保障其办学质量。因此,研究0-3岁早期教育的师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市区10所早教机构的早教教师为研究对象,所调查的10所早教机构中其中4所为附设在公立幼儿园内的亲子班,3所为全国连锁加盟早教机构,3所为私人自办早教中心。发放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4%。调查中还对10名教师和5名早教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观察早教活动10次,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早教教师以女性为主,74.39%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岁以下,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总体合格,85.36%以上的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但教师专业背景多样,63.41%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只有36.59%的教师是教育专业(含学前教育)背景,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公立幼儿园附设的亲子班;
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美术、舞蹈、音乐、英语等专业,甚至还有化学、财会等其他专业。从教师从教时间来看,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只占12.20%,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短。

(二)教师的专业资格

根据2008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0-3岁婴幼儿教师资格的规定,基本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教师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或育婴师资格证” 。但在被调查的早教老师中,只有31.25%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40.24%的教师持有育婴师资格证,公立亲子园的大部分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大部分只具有机构内部培训的亲子教师结业证,或是参加个别课程培训后获得的蒙台梭利教师证或奥尔夫音乐教师证。

(三)教师的培训情况

1. 职前培训情况。

不同性质的早教机构,教师的职前培训情况也有所不同。表3显示:公立幼儿园中的亲子教师在上岗前大部分经过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部分教师在寒暑假时间被派到一些培训机构参加亲子教师培训或蒙氏、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连锁加盟类早教机构的教师在上岗前都要被送到总部进行为期1-3个月的短期培训,培训方案由总部自定,自由度较大。培训内容集中为加盟园自己设计的课程内容,如蒙台梭利感官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福禄贝尔课程、感觉统合运动课程、思维训练、珠心算等等。培训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观摩实践为辅。结业评价相对简单,只要不缺席,参培教师人人都能获得结业证书。培训过程中除了重点了解加盟机构的课程实施方法和相关理念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课程推销的策略培训,使每一个早教老师都要具备向家长推销早教机构课程的能力。

私人自办早教中心的教师由本中心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从1周到1个月不等,培训方法主要是跟班实习,辅助教学。通常实习结束后让新教师试上课来评估其教学能力,同时考察其育儿知识的学习情况,如果合格就可以正式上课了。

2. 职后培训情况。

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虽然公立亲子园的教师有时会到其他亲子园观摩学习,或者由相关部门组织起来进行早教研讨活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有时一年都不举办一次。加盟早教机构每年会选派1-2名优秀教师去总部继续培训,但有时总部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早教行业教师流动率高,职后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职前培训到位。

(四)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图1 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得知,52%的教师感觉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缺乏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无法从容解答家长提出的婴幼儿身体养护、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
28%的教师期望自己有较好的亲和力,能让婴儿尽快和自己亲近起来。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约16%的教师在组织早教活动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及时地对婴儿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做出反应,并给与个别化的指导。

通过调查、访谈和对早教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南京市早教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
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
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
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

四、对策与建议

(一)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托幼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0-3岁婴幼儿教师紧缺的现象和双师型教师在亲子园中的独特优势,师范院校要尽快培养了解0-6岁婴幼儿教养特点并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科学组织教养活动的托幼双师型人才,解决当前0-3岁早期教育师资匮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满足家长与社会对优质早期教育服务的实践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采用3+2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培养资源的基础上,增设早期教育或亲子教育方向。让幼师生在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早期教育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0-3岁早期教育基础理论、早期教养与护理、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法、早期教育家庭指导等模块的课程。并鼓励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争取持有“双证”上岗。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早教师资入职标准和培训标准

虽然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意见中已经提出0-3岁婴幼儿教师应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上岗,但早教机构的实际情况是同时拥有“双证”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教师无证上岗,或持有五花八门的所谓早教课程培训结业证,难以对0-3岁婴幼儿开展科学的教养活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其他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如,我国香港地区就规定“所有欲从事婴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要在教育学院和公开大学等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接受培训,并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证明,才能任教”。教育局要对婴幼儿教师入职的职业资格提出要求并予以监管。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早教市场培训标准杂乱,培训内容不系统、不科学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统筹调度,不仅制定明确的培训细则,而且要联合各部门力量,出资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培训。聘请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组成培训讲师团,从婴儿心理、生理、家庭教育与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业务培训与指导。鼓励和吸纳有0-3岁婴幼儿教育经验的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走进社区,服务家庭”,一定程度上缓减早教师资短缺问题。

(三)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加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

不管是公立的亲子园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早教师资培训或组织早教研讨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互相观摩研讨。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早教教师的职后培训。

(四)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早教师资队伍

有研究发现比较稳定的照看者,在照料中会经常与婴幼儿互动,更适合婴幼儿发展。当前早教师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教机构的办学质量。而地位、工资和工作条件是教养机构招聘和留住教师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早教机构管理者应尽一切可能稳定教师队伍,包括以丰厚的薪金、保险福利吸引教师,组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让教师有机会外出交流学习等。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成立专门的早教管理中心,对质量较好的早教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出台早期教育教师进修培训、评先晋升等相关文件,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C-c/2011/01/65)“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早教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早读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5-01

一、前言

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大脑记忆的高峰时间。早读课是英语课堂知识的延伸与结合,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早读习惯有利于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英语早读课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学习英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高中英语早读课的误区

早读是大脑开启记忆的最佳时间,大声的朗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的锻炼,加强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但在教学中往往是不如人意的。

(1)学生对英语早读课认识不足。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习好成绩的关键。但是,大多数高中生并没有意识到早读课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早读就是读一读课文没有什么好学习的。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学生对早读产生了误区,这导致了学生对早读课丧失了兴趣,有的学生还和教师玩起了“躲猫猫”。例如,早读时,教师来到教室的时候,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在朗诵,发现教师后才拿出英语课本读,还有一些学生条件反射地拿出语文课本,早读在坚持不到十分钟后,课堂就变得鸦雀无声了。学生完全是在老师强制下的应付,这种早读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2)高中英语早读形式单一。目前,高中英语教学面比较广泛,学习的内容也非常多,因此,学生承受非常大的负担,上课时常感到身心疲惫。而早课只把时间限制在单词及课文背诵方面,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调整和变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厌学,逃课的情况。例如,课文阅读形式单一,学生在早读课上感觉学习枯燥乏味,经常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草草了事。更谈不上去广泛阅读和开阔视野了。

二、提高英语早读的策略和措施

(1)放弃传统的模式,提升早读课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早读课的质量,打破传统的模式,认识早读课的误区所在,教师应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为学生规划好方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早读课的重要性,早读是英语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能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能加大单词的阅读量,能训练语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早读课上和学生互动,采取你问我答的方法,或者组织小组对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情境,把学生带入设置的情境里面,这样就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无味。

(2)开展有任务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在早读课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课堂上对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早读课学习,教师不要给过大的任务量,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时,可以让学生采用“一帮一”的协作方式或者是“三帮一”的策略。比如,早读课学生在背诵课本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英语小组,由一位组长和两位英语优秀的学生组成。三位优秀的同学帮助一位成绩较差的同学,采用“三帮一”的合作方法。两位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和背诵的方式帮助较差的同学,也可以采用“一帮一”的模式,轮流进行铺导。教师也可以利用朗诵比赛来加强学生的背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丰富趣味的早读模式。学生在早读课上可以自行组织小组,通过英语对话比赛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热门话题,用英语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遇到不懂的单词,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还可以通过对话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例如,英语课上,针对B班的一位学生对Titanic影片做的PPT介绍,再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模仿影片的语言,在结束时请同学们讨论“If there were no such a crash,what wil happen to Jack and Rose?”用热烈的掌声来表扬两位临时演员,在活跃的讨论氛围中,再邀请一位同学对主题进行总结,下面的同学可以大声要求她用英语总结,这对总结者也是一种锻炼。这时候,不用教师说,学生也会努力去学,谁甘心落人之后呢?谁不想在课堂上展露头角呢?这种活动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读课是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对课文知识把握的主要途径,高中生如能合理地利用早读课,就能把英语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改革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英语的策略,培养英语口语能力,带动学生在早读课上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英语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早教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P键词:高效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英语早读课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早读教学中的实践

在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笔者选取了任教的东莞市某高级中学高二(2)班,理科班的学生。下面,笔者将详细描述如何在该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初探与实践。

(一)合理划分小组

划分学习小组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习惯、目标等差异,且每个组成员的基础力求平衡,以免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高二(2)班的座位安排刚好符合了以上条件,所以笔者直接按照座位安排进行小组划分。前后每三桌(共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均设有组长。对于组长的人选一般要成绩较好,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并有一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组长的职责包括组织本组成员完成早读任务、记录好每次活动中各成员的工作安排及评价。

(二)早读前准备工作

在每次早读前,教师会召集两个科代表,安排好早读的内容以及说明早读要求。科代表再利用课余时间召集每个小组长开会,详细安排早读的内容、任务以及预期效果。小组长在早读前安排好小组早读内容,然后负责监督本组早读完成情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Book 5 Unit 4 Making the news时,笔者安排的早读任务为:

1.小组长带读本单元单词。

2.小组齐读课本Reading部分。

3.小组自由背诵本单元知识点(集体备课已印发学案给学生)。

4.小组检测早读情况(默写知识点)。

5.课后小组填写早读评价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

(三)小组合作早读

根据早读前准备好的内容和要求,上课铃响后,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每组成员开始进行英语早读。各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早读中,朗朗的读书声充盈在整个教室。小组长不时地在座位间走动,观察和监督组员的早读情况。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的关注,小组长不时地鼓励他们要开口说英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理的评价标准

在早读实践课中,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对指导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以及得到其他同学的欣赏。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可以使他们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总是先肯定学生的表现,表扬他们的优点。我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早读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任务的情况、参与早读活动情况等。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组成。

笔者经过与班委讨论,早读评价表设计为:

1、加分奖励机制:

考核主要从精神状态、合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精神状态以组员实际完成的任务情况为依据,将组员划分三个等级(A/B/C)依次计3、2、1分;
合作情况根据小组参与早读的实际情况按三个等级(A/B/C)依次计3、2、1分;
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课后检测按三个等级(A/B/C)依次计3、2、1分。

2、扣分惩罚机制:

(1)纪律:早读课上不出现随意讲话,睡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情况。

组员如有违反上述要求的,每人次扣1分。

(2)合作帮助:组员积极参与小组早读,认真读书,积极参与组员之间互帮互学活动。

在早读课合作学习中,不参与合作学习,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者,每人次扣1分。

以上评价均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组成,小组长及时记录本组总得分,每周五统计本组平均分。

3、评价结果

成绩每周汇总一次,并评出优秀小组长一名、最佳合作小组一组,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成绩每周末归0,从新计算。

总之,教师要贯彻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鼓励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成功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早读教学中的作用

章兼中教授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加速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际的进程。” (毕道进,2011)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早读课的效率

目前我们现有的班级一般都有五十多个学生组成,传统的早读模式下,全班学生或者齐读,或者自由朗读。但往往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或者状态不佳的情况。面对这么大容量的班级,一个老师很难监督到每位学生的早读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打破了这种局面,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模式,每位小组长担当了老师的助手,负责监督同学们的早读。每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而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这样,每位组员都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为完成早读任务而努力,大大提高了早读课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分配小组时,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早读课上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人人平等、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学地消除了一些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在互帮互助中,当学困生寻求帮助或发表意见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慢慢地培养了起来。笔者在采访部分学生时,他们都表示喜欢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早读方式。这样,不仅让他们敢于开口,还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有些同学不仅在早读课中表现很好,而且在平时的英语课上,也渐渐养成了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在英语早读课上初探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后,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成绩,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融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最后,笔者建议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任务时,要注重安排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任务。

参考文献:

[1]Woolfolk Anita (200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早教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做“运筹帷幄巧预设”的将军

如果课堂是千军万马的部队,那么教师就是一名指挥作战的将军,他不仅要纵观全局,还要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只有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首先,灌输思想意识,明确早读的重要性。“一日之际在于晨。”高一文化课有9门,历史课一般一周只有3课时,这就需要早读课来弥补课时的不足;
高二文科班选修历史,成绩要纳入高考,而理科班即将进行小高考,且理科学生又不擅长背书;
而高三就需要早读课来备战高考。因此,每周一次的早读课必须要合理利用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次,改变“早读无味”的现状,增强早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搞好早读,争取历史学习的“第一时间”,内容和形式要求“新”、求“好”,最好有“层次感”。只要有兴趣,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声音,脑细胞就活起来了,书本知识也就能理解,知识也就容易记住了,良性循环也就形成。最后,加强早读指导,明确课堂任务。早晨的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然而有些教师就像过去的私塾先生一样,很威严地说:“读书!”学生戒于教师的威严,虽然在读,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应在每次早读课前一天就安排好早读课的任务,如复习某一旧课内容,朗诵某一目录提纲,背诵某一新课知识等。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目标可寻,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二、做“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

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将军”是不够的,他更应该“任其竹影飘摇,悄然隐身,淡化自己,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充分让学生享受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乐趣,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一是“背诵默写”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要确立每节晨读课的目标,且不能好高骛远。常规做法是背诵上完的新课知识点,即早读课前20分钟学生自由背,后10分钟由教师监督默写,默写10道题,每题10分,默写必须满70分,不到70分的同学要到教师那里去重新再背。鉴于学生一般都比较害怕去教师那里背书,所以早读课时他们基本都能有效地背诵。二是“朗诵目录”式。目录是对一本书或某一专题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简洁扼要,符合现在考试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就目录边读边背、边背边想,想此目录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目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一读到此就想到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
看到第三课目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立刻就能想到汉到元每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由于目录较固定,同学之间提问起来也较为方便,能得心应手地提问对方,学生也比较能产生成就感,所以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情趣。三是“齐声朗读”式。

此种方法通常为预习课文时和学完课文后整体感知性的两种朗读。学前预习朗读,即选定书中某一特殊重要的段落,如像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这种段落一般很重要,但较难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这种朗读,可以了解将要上课的大概内容,还可以培养一个班集体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后感知朗读,此种朗读主要是尝试读学案(学案是每一课的知识剪辑,大家同步),一张一张地读、一课一课地读,直到读出理解、读出味道、读出感觉。方式有多种,贵在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早教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园大班 早期阅读集体活动 教师言语行为

一、概念界定

(一)早期阅读集体活动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1998)把早期阅读界定为“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有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的阅读”。①周兢、余珍有(2003)认为,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②黄娟娟(2006)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标志、文字、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③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是根据某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内,以集体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是指以集体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

(二)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当人们说出一串话语时,就在完成的一种行为。它最先由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哲学教授奥斯汀于1955年在《论言语行为》中提出,言语行为就是“说什么也就是做什么”――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他将言语行为划分出三个层次:言说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④而后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修正了奥斯汀的三分说,将言语行为抽象划分为以下四种行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⑤

(三)教师的言语行为

施志毅、廖可珍(1997)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行为做如下定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行为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⑥唐松林(2002)对教师行为做了如下定义:教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直觉与信念。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总和。⑦林正范、徐丽华(2006)指出,教师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教育概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⑧《朗曼词典》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行为。具体到本研究内容,可将教师言语行为定义为:幼儿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指导幼儿阅读的有声言语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1.了解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现状,并发现其存在问题。

2.针对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

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上述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研究方法的梳理,本研究力图吸收逻辑经验法和释义法的长处,并使用观察法,通过笔录、摄像手段记录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选取X市S区幼儿园大班三位老师作为观察对象,每个班观察2次,每次30分钟。共用3个小时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整理和呈现教师言语行为百分比,并结合数学统计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对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反思。

在本研究中将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分为:组织行为、陈述行为、提问行为和反应行为。

组织行为:(1)学习要求:教师在集体活动开始时对阅读内容的说明和活动结束时对学习内容的总结。(2)纪律要求:教师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或对全体幼儿纪律的强调或指出哪个小组、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3)课堂常规: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问候语,以及教师提醒幼儿的一些课堂常规行为。(4)其他行为:教师播放音乐或使用多媒体时的言语行为,以及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时的言语行为。

陈述行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等直接针对学习内容的言语行为。

提问行为:教师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包括一次性提出问题,完全重复提问一个相同的问题或者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还包括针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提问。

反馈行为:包括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的肯定与否定,重复幼儿的回答,给回答问题的幼儿以提示或提示性建议,总结幼儿的观点,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现场观察了3位大班幼儿教师的在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由于笔者在观察时,被录音的教师事先皆不知情,没有做刻意的准备,所以研究结果中的课堂言语行为的现状真实可信。

表1 教师言语行为原始频数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6次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总次数是622次。其中教师组织行为的总次数是185次,陈述行为的总次数是89次,提问行为的次数是173次,反馈行为的次数是175次。

(一)教师各项言语行为占课堂言语行为的总数的百分比

从6次活动整体统计来看,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占30%,陈述行为占14%,提问行为占28%,反馈行为占28%。

(二)教师的组织行为

图1 教师组织行为比例

从“教师组织行为比例”柱形图中可以看出,在6次活动中教师提出学习要求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提出纪律要求的比例。

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经常会出现遗忘教师已经强调的学习要求。例如,在《春天来了》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要求为“小手要指着字宝宝”,幼儿注意力分散之后,教师需要多次重复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在《春天的颜色》活动中,学习目标是:学习“蓝色”、“绿色”、“金黄色”等关于颜色的词语,并能积极寻找春天的颜色。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就会经常提醒幼儿:“春天是……色的。”“小朋友们想一想春天还有其他的颜色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习要求的重复不仅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灵活使用词汇的能力。仍以《春天的颜色》为例,教师在不断地启发幼儿思考春天还有哪些颜色时,有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在研究结果中,不同教师对纪律要求的次数也不同,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性格有关。严肃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往往在课堂上较守纪律,小声说话和做小动作的幼儿较少。性格温和的教师教导出来的幼儿在课堂上比较胆大,违反纪律的现象常常会出现,教师就会停下来维持纪律。

(三)教师的陈述行为

图2 教师陈述行为比例

在“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比例”饼状图中,教师的陈述行为占14%。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6个活动中教师的陈述行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哪位教师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话缀和口误。笔者认为由于受方言的影响,三位教师对“Ch”和“C”发音混淆,例如误将“春”读为“Cun”。同时,作者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陈述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死板,不易引起幼儿兴趣。例如在《春雨》活动中,教师在向幼儿朗诵《春雨》这篇文章时,语气平淡,幼儿注意力很快就会分散,课堂上的小动作也频频出现。但在《拦鹿追兔》活动中,这位老师根据老虎、梅花鹿和小兔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给幼儿讲《拦鹿追兔》的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很认真。在做角色扮演游戏时,幼儿也能模仿三位主人公说话的特点进行表演。

(四)教师的提问行为

图3 教师提问行为比例

从“教师提问行为比例”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在6次活动中,教师一次性提出问题的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

同时在这6次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教师提问的数量也会有一些差异。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往往多采用集体提问的形式。集体提问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带动全班幼儿的积极性,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当个别幼儿有注意力分散时或者是某个问题比较难于回答时,教师就会采取单独提问的形式。对相同问题换用另一种提问方法和针对幼儿的回答作进一步的提问,这两种提问形式往往也是用于引起幼儿的注意。

在提问的内容方面,作者在观察时发现,教师比较倾向于提问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例如在《七色花》活动中,教师只让幼儿弄清楚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理顺每件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节课下来,幼儿只是记住了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其实,《七色花》的故事是要告诉幼儿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教师在这次活动中能够提问幼儿类似“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时,通过幼儿的思考和老师的启发,幼儿就会明白要帮助有困难的人的道理,那么这次活动将能更好地体现它的教育目标。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之前让幼儿想象一下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颜色。这种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问,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师的反馈行为

图4 教师反馈行为比例

从“教师反馈行为比例”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得比较少,说明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

笔者在观察时发现,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幼儿的回答,对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充分的肯定与否定。在对幼儿具有创意的回答时,教师的肯定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很棒”,评价较单调,不易激发幼儿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提示行为占的比例较大,教师往往急于纠正幼儿出现的言语错误,中断幼儿的回答,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小公鸡吹喇叭》活动中,老师提问一个小朋友:“小公鸡怎样吹喇叭才算是学会了呢?”这个小朋友只回答:“声音要响亮。”老师回答:“还有声音要清脆,声音要动听,是不是?”幼儿回答:“是。”在这段对话中,幼儿的回答并不完整,老师应该给予幼儿提示,给幼儿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将完整的答案告诉他。

在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时,教师常常只是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而未上升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高度。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大班早期阅读集体活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为:

1.在教师的言语行为中,组织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重,其次是提问行为和反馈行为。教师的陈述行为较少。

2.由于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行为中,较多的是对学习要求和纪律要求的强调。对学习和纪律要求的反复强调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3.在教师的陈述行为中,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话缀和口误。部分教师的陈述语气比较平淡,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提问多采用一次性提问和集体提问的形式;
在提问的内容方面,教师常常囿于活动内容的范围,而忽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提问。

5.在教师的反馈行为中,对幼儿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总结时也只是简单地重复幼儿的答案,没有上升到品德教育的高度。在指导幼儿回答问题时,很少给幼儿思考的时间,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及结论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1.尝试进行教学反思,学会组织计划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相结合。

3.家庭、幼教机构和班级教师应对幼儿的纪律要求一致。

4.幼儿教师要不断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言语习得兴趣,也为幼儿的言语习得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5.恰当地使用提问,集体提问和单独提问相结合,注意形式的灵活性,适当增加单独提问的比例。

6.积极使用反馈,关注幼儿的回答,具体指出幼儿回答的可取之处和不当之处。留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予提示。对幼儿回答的反馈要注重教育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幼儿品德的培养。

注释: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册),1998.

②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

③黄娟娟主编.识字、认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④巴斯摩尔著.洪汉鼎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⑤柴生秦.西方语言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⑥施志毅,廖可珍.建立教育行为学刍议.江西教育科研,1997,(4):7-8.

⑦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⑧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6,(2):23-26.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下册),1998.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3.

[3]黄娟娟主编.识字、认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新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

[4]施志毅,廖可珍.建立教育行为学刍议[J].江西教育科研,1997,(4).

[5]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7]巴斯摩尔著.洪汉鼎译.哲学百年 新近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柴生秦.西方语言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9]周兢.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1995,(2).

[10]祝士媛.我国早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幼教天地,2007,(6).

[11]伍新春.早期阅读教学的原则[J].幼儿教育,2008,(7).

[12]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13]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15]肖锋.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6).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9-245.

[17]程晓樵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