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7:45:0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在我们农村,冬季取暖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的取暖问题,因为老年人大都体质微弱,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他们农历的九月份,晚上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就觉出冷了,我们年轻人却浑然不觉,时令到了大雪的节气,俗话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五篇】,供大家参考。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五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范文第1篇

这个周末,我算是闲置下来了,也和庄里的人一起站站街头儿,说说话儿什么的。

在我们农村,冬季取暖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的取暖问题,因为老年人大都体质微弱,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他们农历的九月份,晚上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就觉出冷了,我们年轻人却浑然不觉,时令到了大雪的节气,俗话说,大雪不封地,过不了三两日,也就是说,到了干冷干冷的时候了,西北风刮着光树枝吱吱的响,地上的小石子和尘土会被西北风旋起来甩出很远很远,那小石子再滚落到地上会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真是到了嘎嘎冷的日子了。

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老人们如何过冬呢?那就需要一些取暖设备了。

一种是暖气取暖,这是一些富裕的人家可以做到的,他们有钱可以买来煤炭烧。

一种是空调取暖,这是年轻人可以办到的,他们也是自己能挣钱,不怕花的一类人家,好处是时间不会太长,用电也不会太多。

更多的是火炕取暖,这个火炕取暖在我们北方农村是很普遍的现象,我这里说的就是在为了火炕取暖而提供薪火的过程中发现了的美。

俗话说,辛苦的人早逝。这也是大实话。

村里那些个过了七十的人中,在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能够顶天立地,为家庭和村里办过大事的人大都不在了,他们可能是劳累过度,早早地患上了重病,后来治不了就病逝了,他们的贡献确实很大,例如,我们村的搬迁就是一些去世了的人主持搬迁的,幸福了后来人,办事的人却去世了。将孩子送入城市上学,工作,成家立业的人,自己去世了,孩子生活在了美好的城市。这就迎合了上面的那句话,辛苦的人都去了,剩下的福就被后人享了。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自己也无能,甚至连个媳妇也去不上,有的是失去了丈夫,孩子也不在身边的人,有的是生病导致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久而久之,他们成了与世无争的人,就这么甘居人后的活着。

这类人成了我交往的朋友,我可以拜托他们给家人送个口信,他们会告诉我那里的草好拾有好烧,村里的一些事情我也是有意无意的从他们的口中得知。

今天,我去西山坡拾杨树枝子就是一个生病而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多字建议我的,他看见我是树叶子就觉得不妥,还是柴火好,我不好意思再去是树叶子了因为一区拾,他就看见了,再说村里人都不拾树叶子,就连老父亲都嫌树叶子灶灰太多呢,我只好再去拾检树枝,拾检树枝还需要一个腿不好的人领着,这个人也是需要烧的,可是他不愿意走得太远,今天也是为了拾检的多一些才和我一起去的。我们拾检了很多,我的车子承载了,我却驾驭不了它,推着车子就看不见前面的路,因为那些树枝在车上太高了,挡住了我的视线,再就是太前沉了,我推不动,我只好让在一边放羊的一个反应很慢的人来帮我推,就这样,放羊的人给我推着一大车,我推着腿不好的人拾检的那一小车,腿不好的人给放羊的人赶着羊,我们三人一前一后一次回家了。

放羊的人是我的一个论起来叫哥哥的人,他就是反应慢一点,其实人也是很好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范文第2篇

应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花了很大力气,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我认为作文教学中缺乏美的教育是其原因之一。所以,还应该将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同时,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的美育养成上。

第一,从教育目标看,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人类发展到今天,审美已经成为每一个文明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现在的世界上,缺乏美育的“教育”是种不完整甚至畸形的教育。美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心灵有着洗涤与净化的效果。我国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很明显,语文教学把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教师在塑造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的过程中,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把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语文教师更应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悉心耕耘学生审美意识的土壤,把美的种子撒播其间,让其在学生的心灵间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英国教育家阿加斯宾塞所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作文教学中,如果忽视或抽掉了美的熏陶,那么我们对学生的感化与教育将会苍白无力。所以要使学生作文脱离低级趣味,识别假恶丑并具有抵御能力,美育应发挥强有力功能。

美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样说呢?对学生而言,作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写“真”话。而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不是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可写进文章。生活中真人真事只是素材,素材只有经过选材才能成为文章的题材。选材的过程就是运用美的知识认识生活、提炼生活的过程。因为只有那些有意义的真人真事在文章中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表现力。而现实生活即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看成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与财富。所以在学生的写作中,只有那些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习作,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表现力。因而,对学生而言,就是借助文字去表现生活中体验到的酸甜苦辣、领略到的人情关系和心灵的奥秘,即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我们说“美”必然成为学生笔下的主旋律。

第二,从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从说起”、“说的无味”,他们大部分人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甚至不敢写真人真事。此外题材雷同、内容空洞,只会笼统的叙述或空发议论,缺乏生动具体的描写,使作文中人物形象成了没有血肉的空壳。我认为,归根到底他们是缺乏“美”的眼光,而不是缺少生活体验。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缺乏“美”的眼光,导致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以致“身在宝山不识宝”。有时,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而美丑不分。可以说,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只要你用美的眼光去观察,用心去感受,都能挖掘出美意。如朱自清的《背影》,事件虽小,但作家用一种为人之子的理解而细致的目光,真切地感受到了老父的关爱之心,感受之深,让读者无不为之心动。这样类似的小事,在我们学生的身边,难道没有吗?不,天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写到“母爱”时便见雨天送伞,半夜打毛线衣之类的陈事,甚至是捏造的事件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美育的渗透与熏陶。因而,要我们的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还须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是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范文的评析引路等,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认真去观察,用心去领悟;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学生对作文的误解,尽快让学生的作文从“假”、“大”、“空”的编造中回到现实生活,回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眼光自己的头脑观察身边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用“美”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所谓作文先做人,我想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是人类的基础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美育的独特使命。而作文教学正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是学生创造美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内化成学生的思想美、语言美、行为美。此外语文教学不但要追求这样的美,而且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载体。所以,将美育融于作文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还能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大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大都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在这完整的艺术世界里,一般又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因此,这样的艺术世界常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表达的正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作家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创作出来的。”(冯友兰《冯友兰谈人生》)情感需要有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而感受生活的前提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在教会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使之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写出美文。如果我们忽视教育学生认识美的过程,而偏重于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时就去写文章,导致在文中强说愁,有的甚至抄袭捏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把作文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写出高水平的“美”文。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审美活动中学习,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在2015年,教育局对美术、音乐及体育这三门课程颁发了新的政策,其艺术水平的考试会被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成绩当中去。也就是说,美术课程的学习结果如何会被列入教育质量评估中,并将这项内容记录在案。这也可能成为学生未来被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教会少儿完成绘画并且能够掌握绘画的相关技巧和知识,从而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让少儿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能够帮助少儿完成精神文明的构建。我国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许多人把少儿美术教育当作一门技术课程,所以在教课中主要体现模仿和再现能力的培养,少儿的德育教育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在摆正问题上的失误。其次,教育过于模式化,因为对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偏差,所以注重对物体、人物、自然的再现和模仿,在探索方面较差,有着较为严重的格式化倾向,同时,在对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上,也十分忽略,它忽略了少儿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少儿在从属地位,逐渐失去了思考、构图的能力,在下笔的时候缺乏主动性,画作被老师教导得有固定的模式,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当下儿童创作的朝气,儿童无法真正地在美术创作中去体会美、感受美。当今社会经济不断迅猛增长,家长素质与孩子的素质水平逐年提升,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注重。在少儿的兴趣培养上这类机构层出不穷,用火爆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随着这些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培训机构不规范的状况导致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的美术培训机构都是正规的,能够真正促进少儿的发展,有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社会上关于美术教育的考级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激发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画展却很少。一些美术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就费尽心机地让自己的学生得奖并打响自己培训机构的名声,甚至还会出现老师的恶劣现象。这对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说到底还是盲目地追求利用。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不良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二、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少儿美术教师从业人员缺乏

随着国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地位普遍得到了上升,但是少儿美术教师却没有被重视,其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尤其是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都更注重少儿的学习成绩,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关心,这就导致少儿美术教师一方面是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则是质量良莠不齐。

(二)缺乏国家专业认可的培训学校

国家认可的专业少儿美术培训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从业者在就业时无法得到国家系统、完整的保障,这些都导致教育人员在技能技巧和知识掌握上的懈怠。

(三)美术教育不受重视

在我国美术教育普遍只是作为兴趣来参与,并不是能够提上教育日程的一门课,通常教育上都是灌输式,走马观花地引导一遍,少儿并不能够在学校得到完整系统的美术教育。

(四)缺乏美术体验

少儿的成长环境对其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少儿在学校所面临的环境大多都是枯燥的课本,对画画和审美体验都知道得很少,美术教师的队伍中也没有多少专业的认识,少儿对更加专业的美术体验基本上无从获得。家庭教育缺乏对美术教育的认知美术教育在许多家长看来不是能够让孩子成人成才的一门学问,只是生活的辅助品,少儿成长的正途是学习,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审美体验都不够重视,这也是少儿缺乏审美体验的关键问题。

三、少儿美术教育改革建议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对应试教育的注重,素质教育也被深入到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开始注重少儿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领域,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少儿美术教育对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学校进行的改革

首先要培养和招聘更多更为专业的美术教师,让少儿能够拥有一个专业学习美术的环境。除此之外,要经常派遣教师去参加美术方面的学习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审美感受和经验,要在日常活动给予少儿一定的美学观念的渗透。最后要多注意带领少儿去参加一些美术类型的亲子活动,让关心孩子的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对美术的见解和学习情况。

(二)教师整顿自己

教师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是少儿教师从事美术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少儿的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可以鼓励少儿去创造美,为孩子的美术学习提供相关的经验,做到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够最直接地去体会孩子学习美术的一点一滴。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想法上,不能刻板地去教授少儿绘画技巧。少儿美术教育重要的不是在于让孩子画什么,而是让孩子去认识到画画过程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所以过分地追求绘画效果,是对少儿绘画审美意识的错误引导。少儿的绘画追求的是独创性和不合理性,不要轻易地说画错了,什么也不像这样的话,要尊重每一个少儿的天性。少儿间的绘画不是技巧的比拼,教师要充分地整顿自己的思想,在教育中不断发现每一位少儿的潜能。身为少儿美术教师工作者,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讲课过程。首先,要让自己的授课内容更加简单化与生活化,画画的内容可以从我们日常的生活入手,寻找孩子较为熟悉的作品,让孩子感悟画画的快乐。如果是孩子没有见过较为生僻的东西,孩子通常会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其次,要尽可能地拟人化,尽量地让这些东西都充满生机,无论是画人物、景物还是动物,都可以充分地激发少儿的绘画潜能,让他们对此作出拟人化的想象。最后,要让教育过程充满趣味性,这个趣味性不要饱含现实意味。整个内容讲究的是想象和假设。针对孩子所构思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其编著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每一位孩子都融入在自己的画中,带着更多的奇思妙想,绘画也会更加有趣。

(三)鼓励家长思维的转变

孩子的绘画和创作需要得到家长的鼓励,不能仅仅是批评,只要在画画中有进步,家长就应该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勇于执笔。在孩子的心里为他们树立起对画画的信心,这是保证他们创作的前提,家长们也要尽可能地陪着孩子一起进行创作,在画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做适当的提点,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为他们做出正确的指引。

四、结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范文第4篇

是的。这是因为生活中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这些景点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却能成为旅游景点,这就是因为生活中有不少发现“美”的眼睛,以美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景物,那么你们便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是旅游景点。

因此,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有过一句很好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思是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好的景物,而是缺少一颗会欣赏的心灵和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当然,这并无社会之分,时代之分,生活中的美好景物也不是因时而异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也有着发现“美”的眼睛。

晋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过起隐居生活,在那荒芜人烟的地方,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怎会有那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正因为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那荒芜人烟的凄凉一面被隐盖下去了。

朱自清的散文《春》将春的形态栩栩如生地描绘于笔尖之间。也正因为有了他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有了他笔下活力四射,顽强的从土地中“钻”出来的小草。

正因为朱自清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有了那渺小的小草成了顽强代言人的活力。

宋代诗人苏轼当时被贬,成为了“闲人”,在那心情郁闷,偏僻的地方,如果没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怎会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月下美景。

正因为苏轼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有了那苦中作乐。

然而,不仅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美”,所谓的“人文之美”是指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之处,我们也应善于从每个人身上发现“美”。

怀着愉悦的心态,去发现、感受和吸纳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和可爱之处。

美国当代著名企业家和思想家-----戴尔.卡内基当年如果不是他继母对他的欣赏眼光,找出他身上的美,会有现在的这番成就吗?

管仲原本是在狱官手下服役的囚犯,如果齐恒公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怎么会发现管仲身上的美,当年会有管仲助齐恒公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故事吗?

所以,当我们拥有一双懂得欣赏的慧眼时,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和物都有动人的光彩:人有着不同体态的美,人有着不同性格的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范文第5篇

第一,从教育目标看,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人类发展到今天,审美已经成为每一个文明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现在的社会上,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甚至是畸形的教育。美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心灵有着洗涤与净化的作用。我国在《面向21世纪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很明显,语文教学把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教师在塑造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的过程中,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把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语文教师更应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悉心耕耘学生审美意识的土壤,把美的种子撒播其间,让其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英国教育家阿加斯宾塞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作文教学中,如果忽视美的熏陶,那么我们对学生的感化与教育将会苍白无力。所以要使学生作文脱离低级趣味,识别假恶丑并具有抵御能力,对此美育将发挥强有力作用。

美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样说呢?对学生而言,作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写“真”话。而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不是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可写进文章。生活中真人真事只是素材,素材只有经过选材才能成为文章的题材。选材的过程就是运用美的知识认识生活、提炼生活的过程。因为只有有意义的真人真事在文章中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表现力。而现实生活即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看成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与财富。所以在学生的写作中,只有那些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习作,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表现力。因而,对学生而言,就是借助文字去表现生活中体验到的酸甜苦辣、领略到的人情关系和心灵的奥秘,即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美”必然成为学生笔下的主旋律。

第二,从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从说起”“说得无味”,大部分学生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甚至不敢写真人真事。此外题材雷同、内容空洞,只会笼统地叙述或空发议论,缺乏生动具体的描写,使作文中人物形象成了没有血肉的空壳。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缺乏“美”的眼光,而不是缺少生活体验。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缺乏“美”的眼光,导致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以致“身在宝山不识宝”。有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而美丑不分。可以说,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只要你用美的眼光去观察,用心去感受,都能挖掘出美意。如朱自清的《背影》,事件虽小,但作家用一种为人之子的理解和细致的目光,真切地感受到了老父亲的关爱之心,感受之深,让读者无不为之心动。这样类似的小事,在我们学生的身边,难道没有吗?不,天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写到“母爱”时便见雨天送伞,半夜打毛线衣之类的陈事,甚至是捏造的事件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美育的渗透与熏陶。因而,要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还需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是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范文的评析引路等,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认真观察,用心领悟;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学生对作文的误解,尽快让学生的作文从“假”“大”“空”的编造中回到现实生活,回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头脑观察身边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用“美”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所谓作文先做人,我想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是人类的基础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美育的独特使命。而作文教学正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作文教学是学生创造美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可内化成学生的思想美、语言美、行为美。此外,语文教学不但要追求这样的美,而且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载体。所以,将美育融于作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