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养老服务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24 13:0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海南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总体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数量少,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大多数养老服务福利机构为确保候鸟型,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这些机构面临的一个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淡季维护困难等问题。人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养老服务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养老服务论文【五篇】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海南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总体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养老机构数量少,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大多数养老服务福利机构为确保候鸟型,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这些机构面临的一个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淡季维护困难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海南省迫在眉睫。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工人,流动性较强,一般使用寿命短,缺乏工作经验。大多数养老服务福利机构为确保候鸟型,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这些机构面临的一个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淡季维护困难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海南省迫在眉睫。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工人,流动性较强,一般使用寿命短,缺乏工作经验。一方面,社会对这一行业还存在偏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缺乏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一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引入养老机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导致养老服务团队是人才短缺,低水平的专业化。为老服务团队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养老机构的形象。海南省在解决老年人生活护理,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明显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基础。尤其是社会养老服务人才,无论数量或质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二、国内外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及培养现状

之前和之后的1970年代,美国大学研究生和本科课程在老年学类、研讨会、工作坊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学校在1976年达到1275人,27%是大学,29%是一个四年制大学,其余33%是社区学院,学院函授或职业学校。日本是一个举世公认的长寿。日本高度重视养老专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人员。早在今年上半年的20世纪,日本人口老龄化增长采取的对策,不仅发展老年产业,并高度重视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福利养老科学研究和培训。在中国自1984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始招募老年医学在人口统计学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老年学,博士,正准备从事老年医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教学、管理、外汇、高级专业人员,从事衰老研究的需要,培养和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可以指导老年人服务和管理。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老年人服务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从1999年开始,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等地区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城市大学,山东淄博师范学院和其他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员,培训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老年服务和管理人员。但是有很多问题在当前教育:如多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为主,模式运行状态对未来社会需求这么大的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缺乏高质量的材料,缺乏完善的教育条件等等。

三、海南高校应增设为老专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应对海南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匾乏问题,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储备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探索人力资源构建策略,并加大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对于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的海南省来说,目前只有海南工商职业学校在旅游艺术系下首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是相关的师资和硬件条件都有待完善。在海南省现有高等教育中还没有设置老年服务类专业,因此人才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南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

(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养老产业是一项新兴、特殊型产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既需要技术型人才,也需要管理型人才。人员培训应考虑如何适应我国国情,如何面对社会和适应市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应用和技术人员,应注意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照顾老年人基本生活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安慰,法律服务,爱照顾,等,有效地满足人口老龄化的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要采取分类培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种人:一个是旧的护理人才,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各级养老机构发展知道老年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营养保健、医疗保健、医疗、高级护理人员;二是管理人才的机构,社区文化社会养老工作的经理;
三是为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老年人口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

(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学工培养模式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应用型人才。所以除了需要宏观和微观理论指导,更需要特定的操作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一方面在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高度,让他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视图老化问题,步入工作后,有一定的研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老年医学、心理学、老年护理、老年教育、老年营养、文化娱乐和其他课程既是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关注的东西。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完成一个门和两个能掌握的技能,他们发展成有衰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能力服务的专业人员。突出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学校可以加强和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让学生深入养老机构实践,并加强专业指导。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区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和指导的旧管理和服务专业学生建立“老年人志愿者”的团队,并动员志愿者参与其他高校,吸引社会想要加入团队,一个狂热的参与。也可以与更多企业的经济实力,向企业筹集一些资金,动员员工参加志愿者团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双方受益,老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照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提高能力的组织实践,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和精神满足和快乐。为企业和学校,这是一个生活是无价的,在团队活动中,企业形象和声誉越来越办学。在资源整合方面,可考虑突破院校及专业限制,可以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整合院校及行业的优势资源,建立老年服务专业研究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及学生到国外学习、进修。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到我国进行指导、教学探索老年服务市场的需求特点、政策保障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1.1“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已初步形成黄石市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但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实际需求[8]。在居家养老方面,已经于2013年4月开通了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热线“12349”[9]。在社区养老方面,在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使老人在子女上班时能够得到照料,下班后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10]。截止2014年5月,黄石市民政局关于养老机构具体情况见表2。

1.2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黄石市目前已有的老年人健康服务机构有下面几种:①综合健康服务机构。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126个,病床13220张,卫生人员19719人。每千人口病床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4张、1.93人和2.82人。②老年病防治医院。5个城区(包括开发区)各确定了一所老年病防治定点医院。③老年病专科。在7家综合医疗机构设置了老年病科。2013年7家医院老年病科有床位341张、医护人员152名、住院病人6409人次。④健康体检中心。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转变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了健康体检业务,17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市疾控中心还设置了体检中心。2012年我市第1家专事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机构成立。⑤老年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内科领域的各种老年病,并实施老年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开展老年心理学研究等。

1.3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实践形式①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点。如在市福利院设立医务室,提供驻点医疗卫生服务。该医务室占地面积340m2,配备有内科医生4名,护理人员2名。2013年度门诊治疗4950人次,急诊治疗245人次。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市中医院与金山老年公寓签订分阶段健康服务协议,华新医院与南岳社区养老院签订自助医疗协议。③启动试点托管工作。2014年4月启动试点工作,确定胜阳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澄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单位。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老年公寓签约,共计管理服务300多名老年人。

1.4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配套政策在养老资金投入方面,落实了货币化养老服务补助投入、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资金、城乡养老保险机制,2011年—2013年省级财政投入城区居家养老和福利机构营运建设资金643万元。市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补贴投入250.67万元。近年来,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较少,多是利用城区旧厂房、旧办公用房等发展养老业。

2黄石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2.1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

2.1.1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未达标,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床位21张,离国家目标每千名老年人35张~40张有一定差距。而且从表1可以看出,黄石市老年人口数和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会逐年递增。如果不增加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这种供需不平衡在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加剧。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符美玲等[11]研究发现,“长期住院”(住院时间超过30d)病人往往因疾病康复支持治疗需要、暂时未找到符合继续治疗的机构或者出院后家庭、社区无法提供后续支持性治疗等种种原因,符合出院标准而不愿出院。目前黄石市也存在老年人长期滞留医院、挤占医院床位的现象。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医养院,是今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12]。

2.1.2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只有部分五保老人住进敬老院或福利院。由于农村敬老院经费紧张、服务质量较差,闲置床位较多。在城区,一边是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一边是不少老年人找不到地方养老。公家办的一般人进不去,私人办的费用又承担不起[13]。

2.2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

2.2.1医养结合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不少养老服务设施虽然地处城区,但由于用地限制,缺乏扩建或改造的余地,导致出现床位少、空间少、入驻需排队的现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郊区的养老机构存在入住率低、效益低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项目土地取得成本过高,入住门槛也相应提高,影响了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根据湖北省推进服务于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工作的要求,相关场地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但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有限,无法确保符合要求的房屋和场地。

2.2.2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低,且缺乏医保政策支持。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紧张,诊疗任务重,加之医患关系紧张,诊疗存在医疗纠纷风险等原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3完善医养结合的思考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黄石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基数大。由于老年人患病明显高于全人群的患病率(老年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2倍),且患病往往多病并存,疗程长、预后差,对长期生活护理需求大。由于人口寿命普遍提高、长寿老人相对增多等原因,失能老人数量增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养老观念的变化,独居等老年人越来越多。靠子女来照顾失能老人、完成失能老人的医疗和养老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医”。

3.1突出养老事业的公益性,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

3.1.1合理规划布局在规划新建养老院或医院时,应提前布局,合理规划,让每所新建的养老院附近有一所与之相对应的医院。便于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角度看,推进医养结合的最佳途径是临近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开通急救通道。

3.1.2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税费优惠和金融支持适当减免医养结合机构的相关税费;
服务机构用电、用水按居民生活用电、用水价格收取;
向非营利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扣除;
在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上与政府服务机构同等对待;
允许投资者提取合理收益等。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

3.1.3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土地在建设养老机构或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规划居民小区时,预留空间和场所,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3.1.4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允许其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并在符合要求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审批,解决养老院内看病不能纳入医保的问题。

3.1.5构建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老年人医疗需求大,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需要通过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弥补[16]。如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
扶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通过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对现有的医疗保险进行补充。

3.2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发挥不同类型机构在医养结合中的作用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推进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病院、护理院或康复医院。目前大型综合医院床位紧张,乡镇、社区忙闲不均,一些厂矿医院和卫生院依矿而兴、因资源枯竭而服务对象减少而导致生存困难。将生存困难的卫生院改造成护理院,酌情实行整体搬迁,并改造成老年病院、护理院或康复医院。不断完善这些新型医疗机构的管理。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示范作用,鼓励公立医院举办集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实行双向转诊,在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派出老年专科医生、糖尿病、高血压等专科医生、护士定期到养老机构会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附近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周边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农村养老福利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服务。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1.从养老服务需求者角度,需要不断提升老年人群有效需求能力,重塑老年消费观念

(1)完善多元化老年保障机制,提升老年保障水平

首先,不断完善国家老年社会保障。国家老年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生活的重要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老年救助制度以及老年福利制度。国家老年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发展意味着老年人群体有着稳定持续的收入预期,对老年人长久持续的消费预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一系列问题,老年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低、老年保障公平性差,使得部分老年人缺乏对未来生活的稳定有效预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消费行为。比如,当前我国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已连续提高10次,但每月仅为2000多元,而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只有55元,根本难以承受市场化养老服务的供给价格。因此,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持续加大对老年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老年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通过老年社会保障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群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能力。其次,完善家庭保障机制,提升家庭保障水平。当前家庭仍然是老年供养的一个主要来源,家庭提供的养老经济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再者,完善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现有退休年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创造条件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水平,增强其个人储蓄养老水平。

(2)重塑老年人群的消费观念

老年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是意味着老年人群具有消费市场化养老服务的能力,然而如果老年人群缺乏相应的市场化养老服务消费意愿和消费观念,仍然难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当前老年人群的消费意愿不高、消费观念仍然趋于保守,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仍不愿接受社会化市场化的老年服务,因此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宣传,重塑老年人群的消费观念对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至关重要。

2.从养老服务供给角度,需要完善养老服务多元化主体供给,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

(1)完善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收入分化,不同经济条件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养老服务供给应该具有多元化、多层性,让不同老年群体在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中都能够得到与其所需求相一致的养老服务。因此,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一定要谨防一窝峰式发展缺乏细分市场的养老服务,必须在仔细甄别不同老年人群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必须以老人真实性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

(2)提升养老服务主体能力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养老服务项目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养老服务业发展质量高不仅意味着要有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等硬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养老服务软环境,不仅要提高基本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水平,而且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精神关怀。养老服务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硬件建设和概念炒作层面(比如当前存在的一些高端养老、智能养老、养老养生、候鸟式养老等),还需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满足老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养老服务软环境的发展必须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必须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引导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领域等。

(3)强化养老服务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养老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正外部性,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升老年人群的老年福利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维护老龄化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养老服务业发展不仅应该具有经济取向,还应该具有民生取向、福利取向,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应该完全以市场化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养老服务业发展主体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养老服务主体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才能避免养老服务业发展陷入经济利益化的冲动,才能体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福利性,才能提供满足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

3.从政府政策的角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协调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1)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性政策

政府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为养老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但是当前政府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需要配套性措施的出台来增强可操作性。配套性政策是配合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的细化政策,如土地、金融、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等。然而当前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金融、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上的瓶颈问题并没有根本上得到解决,不同政策之间并没有得到有效衔接、整合,难以充分发挥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效用,制约了社会民间力量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因此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特别是促进民间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分类管理政策

养老服务业具有资金投入大、盈利低、回收期长的特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然而由于养老服务业发展本身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老年机构建设、老年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常护理中心建设、老年旅游、老年地产等诸多范畴,如果政府政策不对养老服务发展诸多领域进行细分而提供无差别政策,不仅浪费国家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而且不利于养老服务满足于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等特殊弱势人群需要。政府应该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发展领域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养老领域,分类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补贴能够得到最大效用。当前对于满足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等特殊人群的养老服务,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常护理照料中心、机构养老等,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
而对于相对比较高端的,如老年地产、旅游等应该遵循市场化原则,政府不应过度干预。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合理分类发展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投融资、用地、人才、运营等多层面的政策,都应该针对不同领域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养老服务业发展惠及到更多人群,特别是弱势老年人群,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政府需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政策

政府需要在评估老年人口真实性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养老服务发展的整体布局,以缓解结构性失衡和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供给不足和部分供给过剩,说明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不甚合理,不仅浪费了养老服务资源而且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服务需求。政府需要在科学评估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居家服务、社区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政府、民间、市场)、数量、规模档次(高端、中端、低端)、区域(城市、农村)以及资金、用地等,防止盲目发展、一哄而起和重复建设。当前政府需要以政策为载体,统筹各方力量,合理布局养老服务发展以形成养老服务发展的合力,促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4)政府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监管政策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防止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行为异化、维护老年人群养老权益的重要保障。针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现状,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养老服务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的监督,谨防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的异化。比如,有些地方以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进行圈地运动,不仅难以满足老年保障需求,而且浪费国家有限的土地财政资源;
一些以从事养老服务的名义骗取老年人的钱财行为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必须坚决制止打击。

二、结论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241”,即现在的每个中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为目标的健康老龄化战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政府做为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者,由于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制约和其有限的能力,其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那么,如何解决民众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与政府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不断开拓视野、开放眼界,积极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方面,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丰富、优质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找到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因其自身优势,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也就是充分协调了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要求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根据不同种类的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来,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织参与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中来的一种理念与方式,逐渐在我国全国范围推广实践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2013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2013年9月30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中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中国各地政府幵始探索如何实现角色转换,从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公共资源协调者。2013年10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破解养老难题、拓展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通知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推动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把养老服务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早已在我国国内多地兴起,只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的定义,而且没有像当前这样被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各国的学者都己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公共服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政府购买的类别也涉及到医疗、就业、社会工作、体育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的范围缩小到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这一层面。当前,国内有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很少,有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更少,本文力求通过这一研究,为这一方面的理论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文章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22898.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我国近几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人们对非营利组织也是非常关注,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刻。但是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非常滞后的,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一般都是处在从属的地位,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机会非常少,或许也正是我国在养老方面的种种不足,才正好使得社会组织在这个领域最为活跃,各个养老服务的项目都有比较有影响的非营利参与其中。探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养老服务的项目中的合作,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研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的依靠家庭照顾为主进行养老的形式很难维持,而当今我国更是有越来越多的独居、失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更多类型的老人需要政府来提供服务。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的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养老压力,而且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虽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本文的切入点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同模式,以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例,了解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研究购买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完善我国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论文通过对不同购买模式购买过程与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为完善政府在该领域的购买活动而献计献策,为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模式的研究和改进都有重要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也称混合福利经济理论,它是20世纪年80代在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下以及对福利国家的批判中产生的新兴的理论范式。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福利来源的多元化,既不完全依赖于市场也不完全依赖于政府,强调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事业唯一的供给者,其他社会主体也应作为提供者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中来,它企图冲破国家和市场的绝对主义藩窝,寻求福利国家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该理论的代表人罗斯在《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一国家多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内涵,之后很多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福利多元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福利的提供主体多元,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是家庭与社区等,并强调各提供主体的相互配合和功能互补。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者与接收者在提供福利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福利的责任感和认同感都得到了加强,同时提高了福利主体的参与性和福利的可持续性。福利多元主义还强调分权和参与,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要求减少政府在社会福利直接供给的角色。认为政府要通过降低福利供给领域的进入门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多元福利的规划和提供,甚至福利消费者也可以和福利提供者共同参与决策,提高福利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效率。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推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的理论模式是平衡众多福利提供者的力量,避免国家和政府的过度供给而使福利接受者产生福利依赖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论文。这就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及社会组织采取福利多元化主义策略,由国家、市场、社区、家庭、民间非营利组织共同承担福利责任。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探索实践中,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通常以社区福利服务的方式出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大力支持鼓励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和市场参与居家养老基础的福利提供,有利于拓宽养老的资源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WiseMedia

所以,我国在现阶段制定多元供给主体的社会福利政策时,落脚点应该直接放到社会组织上。福利多元主义为改善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参与主体、运作流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本文在界定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与其理论基础之后,以北京市个别区县和街道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个案,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并对居家养老这一领域的形式性购买和委托性购买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在肯定其所取得的成效时,也指出了这两种模式中尚待改进的地方。而契约化购买模式做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想化模式,也是我国政府最想达到的目标,目前在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完全实现。所以,本文最后提出了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优模式的策略选择,即如何实现政府购买的契约化,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断地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五、写作提纲

致谢5-6

摘要6-7

ABSTRACT7

目录8-11

1引言11-16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1.1.1研究背景11-12

1.1.2研究意义12-13

1.2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

1.2.1研究内容13-14

1.2.2研究方法14

1.3创新之处14-16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6-24

2.1理论基础16-18

2.1.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16-17

2.1.2公共产品理论17-18

2.1.3社会支持理论18

2.2文献综述18-24

2.2.1国外文献综述19-21

2.2.2国内文献综述21-24

3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相关概念及模式的分类24-31

3.1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24-25

3.1.1政府购买养老服务24

3.1.2养老服务24-25

3.1.3社会组织25

3.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关系主体界定25-26

3.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分类26-28

3.4契约化购买的内涵与意义28-31

3.4.1契约化购买的内涵28

3.4.2契约化购买的意义28-31

4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31-43

4.1委托性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32-35

4.1.1海淀区购买服务模式的特点34-35

4.1.2海淀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缺点35

4.2形式性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为例35-38

4.2.1形式性购买的特点37-38

4.2.2形式性购买的缺点38

4.3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38-43

4.3.1购买行为“内部化”38-39

4.3.2购买标准不明确,政府责任较为模糊39

4.3.3政府缺乏足够的谈判能力,购买成为单向合作行为39-40

4.3.4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效果评估40-41

4.3.5理念有待创新,认识有待统一41-42

4.3.6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弱42-43

5国外部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43-50

5.1国外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介绍43-47

5.1.1美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社区自治与商业化老年社区43-44

5.1.2英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社区照顾44-46

5.1.3日本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互助养老46-47

5.2国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启示47-50

5.2.1完善的法律保障,充足的物质保证47-48

5.2.2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服务责任48

5.2.3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多样化48

5.2.4购买流程规范,监管体系完整48-50

6完善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50-55

6.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服务购买流程,推广契约化购买模式50-51

6.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购买过程的合理性51

6.3建立多方责任关系,购买服务立足于契约关系51-52

6.4加强监督,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52

6.5提升公民公共参与意识,鼓励志愿者队伍建设52-53

6.6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53-55

7结语55-56

参考文献56-59

学位论文数据集59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Allenwalker.SharingLong-termCareBetweenthefamilyandthestate~EuropeanPerspective,whoshouldcarefortheelderly?SingaporeUniversityPress.2000

[3]HillelSchmid.OrganizationalandStructuralDilemmasinNonprofitHumanServiceOrganizations[M].HaworthPressInc.2004

[4]NicholasE.Flores.Non-paternalisticaltruismandwelfareeconomic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Volume83,Issue2,February2002

[5]陈成文,孙秀兰.社区老年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0(01)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

[7]丁安祥.南京鼓楼区居家养老社会化[J].社会工作(上半月).2009(3):8

[8]范炜烽,祁静,薛明蓉.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科学决策2010(4):19-30

[9]冯俏彬.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实践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4(13):28-30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1l]胡宏伟,孔静怜,严晏,王剑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析与战略设计m.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⑴

[12]敬乂嘉.中国公共服务外部购买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02)

[13]李军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理因由_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3(12):17-29

[14]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2(1):67-70

[15]刘立峰.养老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2)

[16]刘晓玲?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2)

[17]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宣武区三种合作方式的分析[J].科学决策.2009(12)

[18]倪咸林.政府购买服务有哪些误区[J]?中国决策.2014(4):80-82

[19]钱海燕,沈飞.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以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财政研究.2014(3):64-67

[20]瞿振雄.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0(5)

[21]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1):209-210

[22]宋艳波.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新模式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4(8):67-70

[23]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41

[24]王清,港泽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新研究[J].科学决策.2010(4):31-40

[25]许玲琳,赵挺.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上海市G街道社区服务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6]许小玲.政府购买服务:现状、问题与前景--基于内地社会组织的实证研究[J].思想战线.2012(2)

[27]许云.从政府包包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7):101-105

[28]闫海,张天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规制[J]?法制建设.2010(6):68-72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快速推进,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资料大量涌现。学者们从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发展背景、服务需求、养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差异性关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居家养老;
养老模式;
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
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
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
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
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