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想象构建形象思维——在声乐艺术学习中的实践运用

发布时间:2023-09-15 17:15:1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沈秀莉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叫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歌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需要运用审美想象思维,充分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领悟声乐作品的思想精髓,进而在脑海里产生联想画面、情感共鸣,将音乐曲谱、旋律、节奏等表象化的音乐语言转化为特定的艺术形象,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用自己的歌唱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这是因为不同的演唱者审美思维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有演唱者所产生的音乐审美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声乐演唱者在演唱实践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审美想象与音乐形象思维,才能用自己的歌声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

审美想象具有思维能动性、情感性、自由创造性等特点;
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想象性等特点。审美想象是创设形象思维能力基础,赋予想象力的形象思维是审美想象的完美呈现。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多种学科,因此要求声乐学习者不仅要有一副好歌喉,而且要求他们拥有多种艺术素养,特别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其自身情感积淀、思维能动性与二次创新能力能将隐藏在抽象的音符、曲谱、歌词等中情感转化为赋予想象翅膀的形象思维,并通过歌唱表现出来。当然要实现这个由想象到形象的思维过程,对学习者的素养要求也是多方面的:

(一)娴熟的声乐技巧和音乐素养是基础

声乐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并贯穿在歌者声乐学习的全过程。任何的审美想象和艺术形象塑造都是建立在此之上,并随着此项能力的提升实现多维度的创新和飞跃。部分学习者由于此项能力不够扎实,便演唱一些大篇幅的作品,结果力不从心,导致音准、音色等方面出现问题,审美想象艺术形象塑造等深层次的要求更是无法实现。

1.准确把控的音准是歌唱技巧的重要基石

声乐作品由音高、速度、节奏、旋律等多方面音乐元素组成,而其中音高是最重要的,也是音乐作品的根本。如果一个声乐演唱者将作品的音高唱错了,偏移整首作品的调性,即使音色再完美,审美想象再丰富,也无济于事。

2.正确发声方法是实现审美想象与塑造艺术形象思维的重要保障

声乐学习者必须经过系统的发声训练,掌握声乐作品演唱中难点和重点,期间可融入审美想象创设的形象思维进行练习,分阶段地进行提升,直到完全掌握歌曲的发声技巧。如外国歌剧作品《为艺术,为爱情》中最高音的部分刻画出托斯卡绝望无助的悲剧形象,也是全曲的高潮,需要歌唱者充分调动审美想象创设与之相符的人物形象加以呈现,而此时,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将是完成高音难点部分演唱,游刃有余地实现所有形象演绎的重要保障。

3.提升音乐素养,读懂曲谱中音乐语言

音乐素养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读谱、听音、视唱、和声、节拍、作曲等知识。作为声乐演唱者,读懂作品曲谱的音符变化、音乐术语,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判断作品风格特征、情感主题,再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实现审美想象创作,艺术形象创设。

(二)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学等基础知识是积淀

声乐作品离不开歌词,歌词又离不开语言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段故事或是一页历史。声乐学习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学等知识作为积淀,能在脑海里建立起与作品相符的形象思维,快速地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实现情感共鸣,为歌唱做好铺垫。

1.通晓世界音乐历史变迁

音乐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悠久漫长、海纳百川,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学习世界音乐历史,拓宽眼界,丰富人文素养知识架构,能够在声乐演唱中更直观地理解作品背景、风格流派等深层次的内涵。

2.吟诵中外优秀小说及诗作

小说和诗作是以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或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经常吟诵优秀的小说和诗作,能够拓宽知识面,滤除浮躁的心态,学会思考与理解,给予心灵慰藉与滋养,能培养声乐学习者坚持不懈、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更好更快地融入歌曲创设的意境,准确把握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性格。

(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是根本

“德艺双馨”一直是从艺者的座右铭,也是一种学习态度。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全人格,才能在生活中保持真善美的性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葆生活的热情,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歌颂美的情怀。声乐作品的风格多样,叙述的情感千变万化,描述的故事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皆是人生百味。声乐学习者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全人格,善于在作品中找到自我情感交集,运用审美想象,创设与人生体验阅历相符的形象思维,真实地诠释作品。

1.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任何的艺术学习都是一个漫长且寂寞的过程,声乐学习也不例外。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保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无论在什么人生的任何阶段,每当在舞台上歌唱绽放光彩的那一刻,都将证明曾经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

2.积极乐观,勇于追梦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以宽容、豁达、愉悦的心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实现梦想的重要心理素养,能够在追梦的旅途中驱逐沮丧与沉沦,以顽强的毅力接受现实严峻的考验,并最终挣脱,造就非凡成绩。在声乐学习中乐观向上,积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善于正念导向,思维会更加活跃灵动,领悟力较强,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将与众不同。

声乐艺术的发声原理是把人的身体当做作为乐器,所有的发声器官都存在于身体之中,看不见,也摸不着。其学习要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气息、咬字、位置、共鸣腔的运用等等。在实践中,要把这些歌唱要领应用到演唱中,可运用审美想象构建形象思维,启发歌者协调歌唱发声器官与身体肌肉的生理状态,从而建立正确的发声系统。

(一)构建自然的呼吸状态

1.声乐的呼吸原理

从理论上阐述,歌唱中的呼吸是通过口鼻将气吸到胸肺直至腹部,吸气时胸肺之间的横膈膜向两侧扩张开,中腹部向四周膨胀,小腹收紧,呼气时运用横膈膜扩张的力量控制气流,让气息均匀地流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歌唱技巧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它贯穿了歌唱的全过程,是发声的原动力。在声乐艺术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气息运用原理,并且实现有效的气息控制,是每位歌者的必备能力。

2.自然呼吸中的审美想象

歌唱实践中,可以运用审美想象去创设贴近于生活的形象思维,较好地去理解呼吸的过程:例如想象吸气过程就像生活中打哈欠,在哈欠的过程中感受胸肺及腹部的变化,感受气息在横膈膜处的流动,并很好地运用于歌唱;
想象吸气就像生活中闻花香的心旷神怡,在美妙的心理体验中感受气息在身体的循环;
想象自己像一个可爱的充气娃娃,随着吸气两肋张开慢慢变胖,充分感受气息在身体的存在;
想象胸口有一把箭在弦上的弓,深呼吸后横膈膜的推动力量就像这弓上的拉力,声音就像这把箭,声音就像离弦的箭搭着气息发出,充满力量;
把气息的流动想象一壶沸腾的水或是一个旋转的车轮,这样能够让气息更加流畅,避免演唱时肌体和气息僵硬,让吸入的气息真正运用于歌唱。

富有画面感又贴近生活的形象思维,能够让声乐学习更具有灵动感,更有助于理解和运用歌唱呼吸的要领,提高学习效率。

(二)构建真切的语言环境

1.声乐语境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高度融合的情感表达艺术形式,也是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但又被进一步提升审美高度的一种特有表演艺术。一方面要求演唱者在表演者中“能够吐字清晰、咬字标准、圆润,不但可以将作品的感情表达得更为丰富细腻,更可以让听众更加容易地融入作品中,体会作品的含义,使歌唱者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反之,就不能很好地歌唱,无法将作品的感情表达到位,影响歌唱效果”[1]。另一方面要求音乐本身的表现过程中,既要通过语言传递音符变化的节奏,又要通过乐声旋律的变化传递语言的内涵。因此,在声乐作品中,以歌词形式呈现出来的语言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通过不同的歌词内容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语言情境,其具体的意蕴需要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由此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同于音乐本身的表达,正所谓“在所有音乐的表达形式中演唱区别于所有乐器,所有音乐表达形式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声乐演唱可以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内容,从而起到最直观的效果”[2]。若语言表达的效果与音乐本身的表达合而为一,以至于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程度,则二者之间是一种由此及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的双美,否则即为双伤。足见声乐语言环境建构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声乐作品的艺术整体的表现力。

2.声乐语境中的审美想象

歌唱练习过程中,融入审美想象,充分理解歌词含义,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将歌词中的每组文字汇集成有血有肉的语言形象思维再加以表达:当歌词内容较斗志昂扬时,可运用审美想象,回想自己曾经在舞台演讲的慷慨激昂,或是回想自己曾经为了寻求真理而据理力争地义愤填膺,确定要用某一种语言形象思维后再开始咬字发声,字头铿锵有力,充分展现出歌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准确表达歌曲内涵,例如,在歌曲《我的祖国》中,第一段后半副歌的部分歌词为“这是美丽的祖国……明媚的风光”,脑海里浮现着革命先辈为争取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富强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情境,深刻体会我们美好祖国的来之不易,饱含爱国之情,满怀感恩之心,打开牙关,中气充足,将歌词里的每一个字都要掷地有声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稳定的声音位置

针对声音的“位置”,从理论上,主要是指鼻窦,即眉心周围的共鸣腔体,它是咽腔共鸣在鼻腔后方持续振动并向面部的反射[3]。高位置的声音集中,音色圆润、饱满,声音穿透力强,而低位置多为口腔发声,缺乏垂直立体型,声音听上去干涸、分散、扁平。寻求高位置的饱满音色,是声乐学习者的探寻方向。在演唱实践中,可以运用审美想象创建特定的形象思维加以练习,逐渐构建起稳定的声音位置。这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得以实现:一是反向思维调整声音的位置。唱高音区时,想象声音支点在胸腔位置,仿佛放风筝一般,风筝飞得越高,下面的线圈要拉得越紧,不要一味往高处去“挤、推、够”高音,容易造成音色变化,使声音与气息脱节。演唱低音区时,则想象声音立在后咽壁以上的腔体里,想象成舌头后方放着一个立起来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演唱它,切忌往下压着唱低音,容易造成压喉,导致声音僵硬。二是意境想象稳定声音位置。声乐练声曲演唱中,可以运用审美想象把练声曲的旋律例如“||5-3-1||”想象成特殊的语言,比如“天好蓝”“云好美”等刻画优美意境的短句,练习时将自我置身于此类语境之中,感觉沐浴着冬日暖阳,看到小草在蓝天白云下自由舒展,听花开的声音,鸟语花香环绕四周,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美好的形象思维和情绪体验使肌体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带动身体发声器官更好地为声音服务,进而更好地稳定的声音位置,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四)构建和谐统一的共鸣腔体

首先是声乐共鸣腔体的作用。由于人类身体里蕴含着多个天然的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口腔、鼻腔、头腔共鸣等),所以人体就像一把弦乐器,声带是这把乐器的琴弦,而这些共鸣腔就像乐器的琴身和音箱。演唱的过程中,声音并不是停留在某个共鸣腔体,而是在所有腔体通畅的前提下,均匀分布,才能形成所谓的“立体声”“字正腔圆”“通畅自如”的声效。共鸣腔具有美化声音、提高音量张力等作用,充分调动共鸣腔体并将其和谐运用于声乐演唱尤为重要。

然后是审美想象调动共鸣腔体参与歌唱。共鸣腔体存在于身体之中,运用共鸣腔体需要协调软腭、喉咙、舌头、鼻腔、牙关等发声器官。在训练时,为了保持咽腔、鼻腔的通畅,可以想象共鸣腔就像一根立在后咽壁的水管,只有水管内的水流源源不断,且没有任何阻碍。因此,只有保持有这样的形象思维,才能够让软腭、鼻咽腔、牙关等发声器官更容易保持打开的状态,让声音均匀分布在各个腔体,发出饱满的音效;
练习时,还可以运用积极的情绪力量调动共鸣腔体:想象自己正处于兴奋、感动、赞叹或惊讶等情绪中,并创设与情绪相符的情境思维,比如登顶后俯瞰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感慨,或是遭遇困境时遇到好人相助时的感激涕零,又或是实现梦想时的兴奋不已,富有画面感的情绪力量可以让身体处于兴奋之中,从而推动共鸣腔体与歌唱相融合。

(一)构建与作品意境相符的形象思维

在声乐作品中,作曲家对节奏、旋律、歌词、调性、伴奏等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其成为有机协和的艺术形式,并进一步营造出音乐意境[4]。这个意境是作者在与创作对象接触时领悟到的,作为一种虚景存在于音乐作品中。演唱者要领悟作曲家的音乐意境需要运用审美想象,对作品故事背景、人物情感等元素进行深入剖析,结合生活阅历,创设出与作品意境相符的形象思维,在歌唱中充分展现。如以声乐作品《乡愁》为例,该曲是孟庆云作曲的当代声乐作品,也是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由知名歌手雷佳深情演绎的一首独唱曲目。作曲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对母亲的思念延伸到故乡,再从对故土点滴的怀念延伸到对祖国、人生理想、幸福生活等方面的追求,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演唱时,应结合自身阅历运用审美想象,创设符合作品意境的形象思维,将作曲家所要传递的情感内涵表达出来:歌词“乡愁是一碗水……一生情,演唱时,可以联想到自己那些远离家乡,在外打拼、追寻梦想的生活经历,还有记忆中童年的美好趣事、家乡一草一木等融入形象思维中,将乡音乡情的思念充盈于歌曲演唱中;
歌词“游子你可记得……儿女的心肠”[5]。由此可以联想到,那些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惦念,为了生活,也为了个人的事业的发展,最终不能不能把生命驻足之地当成自己家乡的辛酸与无奈,只有以这样的形象思维为歌唱的基础,演唱者脑海才会像在播放电影一般,将作品意境深深地印在自己歌声之中感动听众。

(二)构建与作品人物情感相符的形象思维

声乐作品是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表达,这个人物也许是作者虚拟的主人公,也许是作者的化身并将情感寄予在虚构的人物身上。因此,声乐表演前,应当要全面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读懂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熟悉他所处于的社会环境背景[6]-[7]。运用审美想象构建与人物相符的人物特点。如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为例:该曲是王志信作曲的声乐作品,整体以王昭君为国家大义而远嫁匈奴的情感变化主线,分别描写了昭君离别家乡的伤感、塞上新生活的画面、后人对昭君出塞事迹的赞美。演唱这首作品,必须先了解王昭君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刻剖析该人物复杂的心理特征,运用审美想象,将自我融入相似情境的形象思维中,体会一个弱女子远嫁他乡时的无助和伤感,但是为了国家又勇于担当民族大任的矛盾的心理特征。从最后一段旋律“古来都说昭君怨……慷慨越千年”中可以看出后人对王昭君出塞的赞美,由此可以创设并把握作品主人公最主要的情感思维,不是凄凄惨惨的小女子,而是心系天下的富有大气感的公主。掌握了人物的主要形象思维,在演唱第一部分离别伤感时,也不应太过于“怨”,伤感情绪应有所控制,以免有失公主的尊贵感;
在演唱第二部分塞上新生时,运用审美想象深刻体会昭君在感受到匈奴人喜悦和热情时的心理变化:以一句“暖在我心间”,体现出公主已从内心接受新生活,展现出她与民同乐的亲和力;
通过“回首望”的细节和两处的“得平安”,表现了昭君虽然思念家乡,但是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够换来黎民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顿时间心满意足,仿佛在她眼前展现出一幅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三)构建与钢琴伴奏意境相符的形象思维

声乐作品钢琴伴奏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演唱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钢琴伴奏的创作织体及和声色彩变化与人声完美融合,带给大众一种听觉享受。学习声乐演唱,一定要读懂钢琴伴奏谱中所折射的音乐语言,运用审美想象去感受每个音符、和声、织体、节奏的变化对作品情节发展的暗示和推动作用,构建与钢琴伴奏意境相符的形象思维,以歌声为载体将二者融合起来,烘托特定的意境氛围。

比如,以外国声乐作品《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例:该曲是门德尔松的声乐作品,属于一首小篇幅的艺术歌曲。演奏该曲具有旋律抒情悠扬的特点,尤其是全曲钢琴伴奏以柔美的线条为基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流畅的分解和弦与律动的6/8拍子完美融合,仿佛看到自己和爱人漫步于恒河岸边,月光静谧,两人哼着小曲附和着潺潺的流水声音,似乎乘着歌声的翅膀在夜空遨游,内心充满无比喜悦和幸福。再如,以中国声乐作品《春思曲》为例:该曲是李翰章与黄自共同创作的作品,第一段钢琴伴奏,以右手平稳轻柔的三连音为开篇,左手低音声部与歌词旋律同步呼应,可以把这样的伴奏织体想象成春夜细雨绵绵不断,并结合第一段歌词“潇潇夜雨滴阶前,……懒贴花钿”,想象主人公正处于春寒未消的黑夜,寒风瑟瑟夹杂着雨水,滴答滴答落在地面上,而每一滴冰冷的雨水又似乎打在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内心,用歌声刻画出一位因深深思念远方丈夫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人物形象,悲伤中带着一些凄凉。又如,以中国声乐作品《长鼓敲起来》为例:该曲是金凤浩创作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前奏钢琴伴奏部分1-8小节,是一段具有朝鲜族风格的音乐旋律,钢琴伴奏右手部分将多组八度和弦与6/8拍子、附点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相融合,左手部分采用了富有律动感的三连音节奏,左右手相互配合,造成强烈的听觉冲击,在钢琴前奏的烘托下,不禁让歌者联想到朝鲜人民敲着长鼓、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同时也将自我融入情境之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美丽的朝鲜姑娘,身着民族服饰,长鼓咚咚敲起来。通过以上三例,足以说明:构建与钢琴伴奏意境相符的形象思维,让歌唱者对作品的演绎更加富有生命力,为听众呈现出色彩多变的听觉享受。

综上所述,以审美想象构建形象思维是声乐艺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作为学习者思维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对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作品的艺术鉴赏力,艺术实践创造性思维、良好的舞台心理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声乐艺术教育应注重学生音乐素材、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中不断汲取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歌唱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构建艺术形象思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腔体形象思维歌唱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3期)2020-12-25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期)2020-12-25为你而歌唱歌海(2020年4期)2020-08-25为你歌唱小读者之友(2020年6期)2020-07-06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橡胶挤出装置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年5期)2018-03-17歌唱十月时代风采(2016年19期)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