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汽车文化”课程立体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9-23 19:45:11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宋玲霞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与交通运输系, 甘肃 兰州 730070)

现代汽车诞生一百多年,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汽车文化。其具有技术文化、美学知识、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学习价值。“汽车文化”为汽车类专业的先导课程,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开拓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素养,养成优秀的人格品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如何教好这门课,把好这个“入口”,给学生递好“敲门砖”,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缺乏厚度和深度

汽车文化课程在学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除去其他因素影响,实际30学时左右。大量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有内涵、有意义的汽车文化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内得到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缺乏厚度和深度,削减了课程的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授课效果。

(二)形式落后,教学方法活力匮乏

线下教学授课时间固定,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时空受限,学习主观能动性薄弱,学习内动力疲软。

(三)挖掘不足,思政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

传统教学过程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人文精神弘扬不够深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价值引领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四)自信不够,中国优秀汽车文化没有凸显

汽车工业早期的发展在欧美,所以相对来说,汽车文化中西方文化元素较多。以往的课程和教材中多使用这些资料和内容,而忽略了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几代中国汽车人的努力下渐渐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所孕育的优秀的文化和精神。

(五)方式单一,考核欠缺多元立体评价

长期以来,专业基础课的考核多为两种。一是采用课程论文考核,学生大多从网上下载拼凑,效果不理想。二是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僵化,难以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平时学习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无法体现个性差异,难以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教活“汽车文化”课程,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性构建了“一中心三结合多活动多媒体”立体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新思路

1.一个中心——大思政理念引领,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呼唤,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是“主力军”。只有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力争全过程育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盐溶于水的思政育人效果。

为此,教师审时度势,打破普通教材及传统章节式的教学模式,吸纳了百年汽车文化的精髓及最新鲜的内容,经过认真总结归纳提炼,重新整合知识模块与任务单元。具体为:

单元一,千年前世到今生——汽车诞生:艰苦的觅“心”之旅;
车,自己动起来!

单元二,丑鸭蜕变成天鹅——汽车造型: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跟着最优走。

单元三,异彩纷呈拼颜值——汽车色彩:颜值=经济?颜值不只是经济;
颜值的多元化、个性化。

单元四,百花齐放话发明——汽车名人:汽车名人的高光时刻;
生平此心为汽车。

单元五,公司品牌知多少——公司品牌:那些车轮上的国度;
公司+品牌:汽车大国的底气。

单元六,风驰电掣速之度——汽车运动:赛车运动的那些事儿;
速度与激情。

单元七,后起之秀新能源——新型能源:能源!汽车发展不可承受之重;
未来车界的“半壁江山”。

单元八,大国崛起靠自主——中国力量:零的突破;
从大国到强国。

单元九,百年风华逐梦想——汽车未来:智领未来;
想你未想,可能无限!

相比其他同类教材,建构时考虑加大了中国力量及中国精神的内容,也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样全面而丰富的体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可以让课程更具有“文化”的气质与内涵,更能引起学生对时代、自身发展以及对汽车相关话题的兴趣、关注与思考,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又增强了课程思政内容的浓度。同时,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情学生的授课中,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自由组合这些模块和任务单元,从而使课程既有核心内涵,又有个性特征。

2.三个结合——多维协同立体教学新模式

第一,专业与思政结合,课程思政渐成体系。教师坚持将知识传授、素质提升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每个单元都尽可能地挖掘开发出适合教学的思政元素,精心梳理了10多个话题。比如: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梦之“汽车梦”;
工匠精神;
科技强国;
致敬!匠心造就的老爷车;
令人骄傲的“中国心”;
概念车——不得不服的奇思妙想;
上海遇见F1;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中国汽车人——中国精神;
大国崛起——中国力量;
汽车色彩与行驶安全等,并拍摄了思政微课。通过学习和讨论这些微课,让学生感受了汽车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汽车前辈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的初心、匠心、对汽车事业矢志不渝的热情、坚持与追求,更清晰地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研判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中凸显的中国优秀汽车文化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汽车人,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增强他们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第二,线上与线下结合,在线精品课程与云教材齐发力。模块化教学设计更适合在线授课与线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将知识学习环节利用平台丰富的在线资源(在线精品课+云教材)推送到课前;
课中与课后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讨论、任务工单的完成等,实现学生的泛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能力养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汽车文化”虽然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对接重难点内容,探索并设计了一些实训练习的环节和项目,并采用活页式任务工单,再加上实训任务库的建设,力求实现“知—能—用”的教学目标。

(二)核心举措

1.高阶性的动态教学形式

第一,“四库”建设,延伸教学内容。除了课外拓展,教师还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思政案例库、视频库、实训任务库、资讯库四个资料库,并实时更新与增补。如教师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和其他平台,收集整理大量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资料,放到资讯库中,让学生自主了解,延伸教材内容,反哺教学。

第二,沉浸式体验,加深知识理解。教师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现有教学资源,对汽车的基础知识比如汽车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发动机构造及工作原理进行现场讲解;
组织学生参观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以及一些检测维修实操过程,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这些沉浸式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汽车的感性认知,加深学生对汽车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三,开发新形态教材,紧跟发展前沿。配合在线精品课,教师及其团队编写了云教材,是一种新形态的职能立体化数字教材,其特点就在于重新定义了未来的教学资源形态和学习方式,可以做到实时追踪更新汽车工业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话题及知识信息,力争使教学能紧跟时代,不会落伍。

2.多媒体多活动的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支撑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在线课程、云教材以及线下的海报、文化墙等载体,还有让学生通过拍视频当主播说汽车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第二,多活动实施教学。教师还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比如案例分析、立体互动、任务驱动、翻转课堂、实训练习等,既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深化了课程的内涵,增强了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学习兴趣。

一是案例分析。比较典型的就是讲述“汽车企业与品牌、汽车名人的故事”。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完成案例学习,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汽、二汽等老牌汽车企业的艰辛创建历程、国产品牌“红旗”的故事、还有“中国汽车之父”——饶斌等汽车先辈对我国汽车工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和激励学生要勇敢地担负起时代重任,为实现汽车强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教师还发动其他同头课教师和学生,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在线思政案例资源库,积累随时取用的课程思政案例。

二是立体互动。好的知识体系,应该如河流一样是包容的、流动的,鲜活而灵动,精进而生发。所以,教师在知识吸纳整理等方面紧密结合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动态,遵循拓宽知识面、内容新颖的原则,多跟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积极开展抢答、随堂练习、随机选人、主题讨论(分为中国力量、史海探趣、汽势关注、车标天地、车标故事、新车速递、新型能源、你说我说、汽车品牌、汽车名人堂、车坛风云榜、传奇岁月、聚焦进博会等栏目进行提问和引导)、发布作业、线上答疑等“花”式互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领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家关于汽车产业的政策、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实时车讯等。教师还经常采用课前3分钟的“大开眼界”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汽车小知识、故事、趣事。既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是任务驱动。以“大国崛起靠自主——中国力量”单元为例,说明教师是如何在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的。首先,确定任务目标与思政结合点。从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零的突破”,再到“汽车大国”及“汽车强国”的发展历程,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次,具体实施过程为:将学生3-5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教师预先在学习通(或云班课)平台发布任务,上传任务工单,通知学生自学在线课程及云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汽车工业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的事实,分组讨论分析原因,并分享学习成果,激励学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最后,评价与延伸。用考核评价表对各小组所表现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国产车外形草图,从而将汽车文化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四是翻转课堂运用。教师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要求学生先通过在线课程、云教材等实现自学;
课中,教师进行效果检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工单,通过实践让学生实现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
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更新和丰富线上平台的教学资源,力争让学生掌握最鲜活的知识,并且通过批阅测验作业、线上答疑解惑、数据分析来实时监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则需要完成同步测验、参与讨论等。

五是实训练习。教师积极通过一些实训项目,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学有所获。比如: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调研报告“新冠肺炎疫情下汽车行业的发展”,再将调研结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开展“汽车造型与色彩特点分析”、“汽车名人个性特点与创业经验分析交流会”等;
同时,还通过其他一些形式,比如举办专题讲座、汽车文化知识竞赛、汽车车标识别及设计大赛、汽车文化墙报海报设计大赛、“汽车嘉年华”汽车文化沙龙、汽车博览会、“智领未来”汽车设计大赛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停车场、实训中心和4S店,去零距离感受来自身边的汽车文化,沉浸并享受浓郁的汽车文化氛围,广泛吸纳优秀的汽车文化,乐在其中,力求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是评价机制。教师对考核方式单一的痛点也进行了精准诊治,以注重过程性的方式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动态化、电子化、客观化。

具体如下:1.过程考核(60%)。主要包括:课堂积分(占40%),将学生平时考勤及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如主题讨论、抢答、随堂练习、选人、投票、发布作业等)给予评分,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也列入课程积分考核点;
实训实操积分(占20%);
2.终结考核(40%)。主要包括:在线课程+云教材学习情况(占30%);
期末题库抽题,线上对学生汽车文化知识进行综合测试(占10%)。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增强,各方面能力逐渐养成,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但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努力的方面:在线课程和云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
深挖思政育人元素;
专业课思政教学实施时如何更好地实现“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效果;
实训环节和资料库完善等。

猜你喜欢思政汽车课程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汽车的“出卖”儿童时代·快乐苗苗(2017年7期)2018-01-24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汽车们的喜怒哀乐作文大王·低年级(2016年4期)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