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2-03-14 00:35:1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15T10:58:39.09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6期作者:张未珍[导读]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这一直都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张未珍

陕西省安康教师进修学校 725000

摘要: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这一直都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要先将古诗的语言翻译成现代语言,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有的教师认为要突出对古诗意境的鉴赏,由此衍生出对古诗各要素进行分析……理清古诗教学的指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进入深水区。在开展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表面内容的讲解,而应当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发掘古诗中的深刻寓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1咬文嚼字,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语言凝练精确,艺术表现力强,堪称汉语言表达运用的典范。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参照课文注释、辨析多音字及通假字、结合诗人创作背景等方式来理解词句含义,还要引导学生发掘古诗遣词造句的精妙,关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体悟诗歌情境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妙用,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寒食》一诗时,教师可以先以范读、自由诵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导其做到正确朗读,再帮助其结合文中注释理解“春城”“御柳”“汉宫”等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春城无处不飞花”描绘了暮春时节长安城迷人的春光,双重否定的句式增强了语气,展现了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浓浓的春意中,句中的“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城的勃勃生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飞”字进行赏析,让学生思考由“飞”字能想到什么,再将“飞”换成“落”“飘”等字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一个“飞”字把春花飞舞的场面描写得生动壮观,又朦胧迷离。通过对“飞”这个字运用的揣摩,学生掌握动词的妙用,提升了其语言文字素养。

2注重表达,体会语言美

古诗短小精悍,诗人对文字的斟酌历来为后人所称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句倒装句,学生在理解时不免有些疑惑:理应是“浣女归来后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渔舟顺流而下使得莲叶左右摇曳”,其实教师在这里可以相机引导:首句为“空山”,既然是“空山”那么浣女和捕鱼人大量人物出现后这还能是座“空山”吗?诗人并不能目及远方,只是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喧闹声,看到了莲花颤动的画面,进而联想。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描写自己的感官,因此诗中选择了倒装句,更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喧闹声音的回荡更衬托出“空山”的“空”。教师除了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会古诗文字的语言美,也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通过配乐建立具体的审美环境。如教师使用插图的方式,教学《江雪》一诗,让学生在画面中感受柳宗元的“千万孤独”。教师在教授《赠汪伦》一诗时,播放出高山流水音乐,展现两个人相送的画面,学生能够以具象化的方式感知抽象文字。借助解读古诗语言美,能够将博大精深的汉字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形成深远影响,使他们在行文中更注重渗透情感因素在其中。 3注重贯通,培养必备品格

古诗教学绕不开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但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仅满足于学生对思想内容的发现,至于之后还要开展什么活动则鲜有关注。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教师要在古诗教学方面密切关注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学生学习古诗需要在蕴含丰富的作品中发掘诸如责任担当、不屈的意志等优良品格,继而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奠基助力。在这方面存在两个向度的贯通。第一个贯通是诗人给学生的正面的、直接的影响,用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向学生传输积极的品格。第二个贯通是一种逆向的品格培养,即转化诗人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例如,《长安晚秋》的作者用“凄凉”“残”“愁”表明其羁旅长安不得志、意欲归隐家园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辨识作者与陶渊明二人在归隐方面表达的不同,要使学生认识到《长安晚秋》的作者无可奈何的消极,陶渊明不同流合污的积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果我是经纶满腹的作者,将怎样面对不被重用的现实?”这项活动的目的是探讨作者在当时背景下人生选择的多向性,要化消极为积极,积极面对不平的现实。经过探讨,引导学生正视人生坎坷,这样的教学贯通就具有了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

4揣摩诗意,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意象是作者内在情感所投注的外在典型物象,是作者情志的外化和寄寓。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诗中的“明月”意象就承载了相思之情。古诗中的很多物象和实景都积淀了独特的情感内涵,如“芳草”“杨柳”象征惜别,“丁香”“芭蕉”象征愁思,“鸿雁”象征思念,“梧桐”代表寂寞孤独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充分感知古诗中的经典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思维与情感,从而获得文化认知,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古诗常以有表现力的意象串联起内在的情感,所选取的意象之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教师教学时要把握古诗中的逻辑思路,理清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体悟诗歌的真正意蕴,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松间”“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等景物和声音共同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图,寄寓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怡然之情。这些意象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但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诗人按事物的因果关系安排了先后顺序。结语

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闪耀的明珠,虽然短小,但是蕴含的人文精神十分丰富。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自如运用、深入感悟为目的,感受古诗的意境与情怀,促进审美情绪的全面提高。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王震亚.小学古诗教学五趣[J].小学语文教学,1999.

[3]吴怀林.故事教学“六步法”[J].小学语文教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