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错觉:韩国高考背后的残酷物语

发布时间:2022-03-19 14:38:4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韩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创新、投入、妥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教育、金钱和底层民众意愿之间的平衡,却让高考一步步走向了更为极端的深渊。韩国万千学子的背后是只手遮天的财阀,面前是遥不可及的名校。所有人都明白、却又不愿面对一个真相: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人筑起了城墙。原来比竞争更残酷的是,不公平的竞争。

1945年,二战结束。脱离日本统治的韩国政府接手的是一个经过了近50年殖民教育,国家文盲率高达53%、只有14%的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新生国家。面对惨淡的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便成为了光复后韩国统治者的共识。1941年,还委身于上海租界的韩国临时政府就发出了“弘益人间、梨花世界”的国家教育宣言,诠释了韩国第一代政权对教育的看法:开启民智,普惠民众。1948年,韩国将“弘益人间”的教育思想正式写入新宪法,同时规定小学阶段实行义务教育。1949年,又发布《教育法》,详细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6334的现代化学制,并参照美国教育体系,设置了地方教育自治的机构,成为日后私立教育大发展的基石。当时,一穷二白的韩国上下,始终相信一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独立之初,韩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当时3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中近70%是日本人,伴随着他们回国,有生力量消失一大半。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将京城帝国大学、京城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并为首尔国立大学,全力发展教师资源。

20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基础教育,韩国小学一个班级常常有100多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90%的适龄儿童接受了小学教育,为之后经济起飞的“汉江奇迹”奠定了基础。

然而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韩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国,这让时任总统朴正熙痛心疾首,他开始向国外取经,拿出了振兴工业的一五计划。但此时的韩国教育却遭遇了供需两缺的问题,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在1958年前后迎来了婴儿潮,生育率一度高达6.3,但师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1965年,韩国初中入学率仅30%,孱弱的教育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1968年,韩国政府公布《长期教育综合计划(草案)》,正式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国家战略。朴正熙政府对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了韩国在70-80年代的经济奇迹。当时,京釜高速两年五个月建成一举刷新了世界高速路建设的最快纪录,这一记录至今还是韩国人的骄傲。

韩国教育也在这期间完成了“弘益人间”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小学生数量增长了约千倍,初、高中生增长了约40倍,专科生(包括大学)增加了50多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高达99%、75%、54%。国家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但在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经济的发展和高速的城市化导致大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优于偏远地区,以至于当时韩国社会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如果你有一匹马,送它去济州岛;如果你有一个儿子,送他去首尔。”集中的教育资源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早在60年代,就有学生因不堪中考压力选择自杀。

此外,韩国鼓励私人办学,在早期确实降低了政府普及教育的成本。但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办学最终逐渐退出了基础教育领域,转向溢价更高的课外辅导和高等教育。当社会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时,私立教育立马就成为家长们“军备竞赛的军火提供商”。

韩国政府在义务教育普及上的远见卓识,创造了韩国的经济奇迹。经济腾飞永远能掩盖所有问题,但增长放缓,各种各样的弊病也随之暴露。

韩国在经过60—70年代活跃的市场经济后,不同教育背景的工资水平差距逐步拉大。大学毕业生在80年代初可以拿到1400美元左右的月薪,而高中生就只有700美元。民众对大学教育的渴望愈演愈烈,然而中学扩招和有限的大学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错位,1980年的大学毛入学率仅为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

此时原本为抑制中考恶性竞争而颁布的高中均衡化政策开始显得不合时宜。1974年高中入学率刚刚突破30%,为保障教育公平,缓解学生压力,政府决定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采取抽签入学的方式打破重点高中的师资生源壁垒。方案得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一直深陷质疑。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质疑这种教育耽误了自家孩子考大学,纷纷不惜重金将儿女送进课外补习班。只要有机会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每一个家庭都义无反顾地倾尽所有。这种社会化竞争从来都如同潮汐一般挟裹着所有人,发烧一般的课外辅导很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争取教育资源成为财力的比拼时,贫富分化无疑就引起了社会反感。金斗焕政府适时地拿出了“教育良性发展和防止课外辅导经济过热的措施”,即著名的“730教育改革”。其核心内容为:大学扩招、延长职业教育学年、严禁课外辅导。

这次改革还彻底改变了韩国高考唯分数论的考核模式,要求加入20%~50%的高中内审(学校推荐)考核。不唯分数论,在残酷升学战争中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教育发展开始从简单的补基础供给,演变为重视人才质量。高考在教育全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在这期间,韩国高等教育悄然间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名校中心化和招生自主化。

朴正熙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曾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韩國生育率在70年代有了一个断崖式的下跌。18岁适龄人口在1990年出现峰值后逐年下降。这导致高等教育出现了均衡危机,考上大学变得不再难,但由于教育资源逐渐向名牌大学集中,考入殿堂级大学,逐渐成为高考梦魇。

伴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平准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思潮逐渐抬头,1995年,韩国政府启动了一项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创造性为原则的英才化改革,扩大了大学在高考中自主招生的权力,将高中内审制替代为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生活记录簿,奠定了如今韩国高考的格局。

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变化,却最终让韩国高考演变成一场炼狱。

《天空之城》(SKY Castle)是一部反映韩国应试教育问题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剧名颇具有控诉意味。SKY是韩国顶级高校的简称,由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三所顶级高校组成。而Castle则既指“城堡”,也指“围城”。

踏入SKY级的名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和人脉资源。高考便成了一場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学生家长对于高考的残酷都有着切肤之痛。《天空之城》大获成功之处就在于真实的还原了韩国家庭对于高考的那种绝望性投入。

面对《天空之城》里的经典设问“只要能把孩子送入好大学,就算最终落得亲子关系破裂,甚至家破人亡,你也愿意吗?”,恐怕不少韩国家长心中也没有底气回答。

2011年11月24日,一名18岁的池姓考生因捅死自己的母亲并藏尸在房间内8个月被捕。在3月模考中,在韩国七十万考生中排4000名左右的他谎称自己考了62名,但母亲对此并不满意,用棒球棍对其进行了殴打,勒令他必须下次考到第一名。由于担心母亲前往学校了解真相,最终决定痛下杀手。

这一惨绝人寰的案件或许过于极端,但高考带来令人崩溃的压力是所有韩国青少年的噩梦,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兴趣爱好统统要为学业让步。据2017年《世界卫生统计》,韩国10-19岁青少年自杀率居全世界首位,而“成绩和升学问题”连续10年成为韩国青少年自杀的头号死因。

在韩国,高考绝对不是考生一个人的战斗,整个家庭都要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尽管如此,不少韩国人还是表示“制度现实就是这样,只有接受它,很遗憾但有什么办法呢?”

韩国高中盛传所谓的“四取五落”,即每天睡4个小时就能考上理想大学,睡5个小时就会落榜。但现实可能要更加残酷,想要赢得高考这场战争,“父亲的财富,妈妈的信息,孩子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而前两者的重要程度可能还在孩子的努力之上。

但即便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的高考本身也是一场灵魂和肉体的决战。韩国高考的全称是“大学修学能力测试”,一般是在11月的中旬举行,一天时间全部考完包括国语、数学、英语、社会、探究和第二外语五门学科,连续九个小时的奋战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不少考生都带上尿不湿进入考场,以节约上厕所的时间。

整个国家会在这一天停下来,为考生们让路和服务。当天,所有的国家机构、大型企业甚至是股市开盘都要延迟一个小时。韩国消防局和警方的摩托在大街小巷随时待命,考生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拨打119报警,巡逻车会及时赶到。为了配合英语听力,所有飞机起飞和降落都将暂停25分钟,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考试从早晨八点四十开始,韩国特有的前辈文化让大批学弟学妹们簇拥在考场前拉出祝福横幅应援,甚至会行下跪大礼。

当考生迈出考场的那一刻,才算完成了高考地狱的试炼。然而,他们期待中的天空之城真的如想象般那么美好吗?熬过地狱般的高考,等着他们的不是天空之城,却是另一个残酷陷阱。即便踏入名牌大学,也并不意味着逃出生天。

根据电视台公布的数据,韩国有66.3%的大学生在念书时要靠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们毕业时,平均每个人都背负着1589万韩元(人民币9.5万)的债务。而对于这些一毕业就负债的学生们,梦想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尤其是近年来,韩国大学生的失业率持续飙升,大企业的工作岗位有限,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屈身成为工人。教育的错位形成了“大学生满街跑,水电工却找不到”的状况。

2007年韩国畅销书第一名《88万韩元世代》描绘了年轻人的尴尬处境。韩国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只有5%有机会被录用为公司正式职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韩国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2万美元水平,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只能拿到88万韩元的月薪,折合人民币不到6千元,生活非常窘迫。

在2009年的调查报告《韩国与日本的社会意识结构》中,针对“贫富差距是否过大?”的问题,首尔的受调查男性有94%斩钉截铁的回答“是”。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年轻人依然无法看到生活的希望,于是逐渐形成了所谓抛弃恋爱、结婚、生孩子的“三抛世代”,这种情绪仍在发酵,抛弃希望、梦想的“N抛世代 ”并不遥远。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没有对教育的痴迷,韩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经济强国。

在整个国家发展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讨论高考的残酷,没有意义,而更应该关注高考背后的公平。在韩国,阶层分化正在让高考变得不再那么公平。

数据显示,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考成绩高43分。月收入612万韩元以上的家庭,孩子的升学率为44.6%,月收入在194万韩元以下的家庭,孩子的升学率只有13.8%。即使付出相同的努力,出生在不同的地区,也会影响高考成绩。高考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某种程度上沦为部分人的“绿色通道”。曾有韩国媒体评论说,只有少数人能在高考后成为贵族,大多数人都将沦为“被害者”。

2016年韩国教育放送公社拍了三集纪录片《学习的背叛》,片名分别是“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我为什么讨厌你”和“梦想的资格”。

从某种意义上,片名概括了韩国教育70多年的发展轨迹。正是义务教育普及、中学教育均衡、职业教育推广、大学教育扩招的努力,让国家完成了“弘益人间,梨花世界”的教育格言,兑现了宪法中“所有国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承诺。但伴随着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高等教育和高考逐渐成为社会声讨的对象。

面对未来,韩国教育需要回答的是,民众和考生到底还有没有梦想的资格?

虽然学校一直教育,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然而,学生们似乎也明白,现实与课本不一样。这些孩子仍然在努力,他们期望的是:努力了就会有回报。

如果将高考比作“鲤鱼跳龙门”,那么,我们应该确保“龙门”始终敞开。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鲤鱼”跋山涉水的奋身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