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彰显一个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20 10:22: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古天龙,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64年生于山西芮城。,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96年在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在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Murdoch University进行博士后和客座访问研究

荣获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侨界青年杰出人物、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广西高校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离散智能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推理、协议工程与移动汁算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有序二叉决策图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3部,研究生/本科生教材《离散数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编者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桂电”)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行业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桂电计算机专业,创建30多年来成绩斐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桂电校长、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一位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古天龙教授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倡导创新教育,推动成立创新学院、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建了广西高校课程联盟“广西漓江学堂”,为国内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引导作用。

岁末年初,正值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启之际,带着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来更美好的期待,《计算机教育》杂志主编奚春雁(以下简称奚)在山水旖旎的桂电校园里专门拜访了古天龙校长(以下简称古),下面是他们的对谈。

奚:古校长好,在目前创新驱动大环境下,您认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是怎样的?

古:计算机的产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本身就是一大创新,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风起云涌。在此大环境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需多样化,国家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应倡导“能力导向、校企协同、创新驱动”,侧重于学生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要理清支撑人才培养方向所需知识体系的课程知识点,实施有机衔接、知识点汇集的课程体系框架下的课程建设,形成真正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要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加强学生的综合工程训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意识。

奚:作为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您一直在大力推动MOOC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您认为MOOC对未来高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古:MOOC是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这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受到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的重视。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在进行积极尝试。MOOC对未来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计算机教育技术的革新,更将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甚至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创新。

从各学科专业的共性角度而言,MOOC的开发与应用使得情景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学场所不再拘泥于教室,教师授课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实施形式的变化将引发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和调整,优秀人才的遴选与培养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可以通过MOOC在线教育平台拓展教育资源渠道,弥补应用型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促进教学研讨交流,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眭,进而产生新的人才培养效果。

奚:作为大学校长,您对高中教育有哪些期望?您怎么看大学教育向高中教育延伸?

古:现阶段高中教育对知识传授和掌握的重视大于对能力培养的重视,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缺乏专业兴趣、不适应大学生活、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对于高中教育,我认为应当积极关注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与高中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涉猎的知识领域更为广泛,涉及的学习方法更多,更多地强调主动学习。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校园文化等是可以向高中教育延伸的,而信息化途径将是大学教育向高中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而言,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会拓宽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有益的。从教育模式的拓展上看,信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网络平台的出现,加快了大学与中学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信息共享,为中学生参加大学水平课程的学习甚至获得网络学分提供了很多便利。

奚:作为国内四所电子科大之一,您觉得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桂电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古:作为国内四所电子科大之一,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突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我校一直遵循“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自2000年起,构建了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工程实训等六大模块构成的“4+6+X”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005年,启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学校获教育部“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能力导向、校企协同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是搭建了“三融合四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三融合”是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相融合。“四层次”是指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四个由低到高的渐进实践体系。

三是实施了“三层四步五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层”是指基础创新、专业创新与综合协同创新三个层面的创新教育培养过程。“四步”指按照“激-培-提-引”四步骤循序渐进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指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热情;“培”指基本技能与理念的培训;“提”指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引”指引导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创新实践。“五类”指创新实践的五大类别,即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和社会创业实践。2014年,“政府引导、竞赛搭台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是形成了“三严四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严”指教学体系严谨、教学过程严格、考试考核严格;“四控”指培养目标可控、资源条件可控、培养过程可控、培养质量可控。“三严四控”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校内质量监控体系和校外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校外质量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社会和第三方机构评价。

奚:您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要提高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质量,您认为形式化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吗?

古:形式化方法是基于严密的、数学上的形式机制的系统研究方法。客观地讲,有了数学的应用,就有了形式化方法。从计算机学科角度,一般认为形式化方法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Floyd、Hoare和Manna等在计算机程序正确性证明方面的研究,当时由于“软件危机”,人们试图用数学方法证明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这些方法后来发展成为各种程序验证方法。由于受程序规模限制,这些方法并未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计算机硬件设计领域掀起了形式化方法的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热潮。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许多较为成熟并进入应用的形式化方法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广义角度,形式化方法是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软硬件混合)设计、实现及维护的系统工程方法。狭义地,形式化方法是离散数学、数理逻辑、抽象代数等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结合,是指导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工程化开发的方法和技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式化方法的教育引起了欧美计算机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高校相继为研究生开设了形式化方法方面的课程,并推广至本科生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了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并在美国顶尖的35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实施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实践。2004年5月,IEEE-CS和ACM联合任务组提交了CCSE最终报告,在该报告给出的SEEK中,“软件的形式化方法(Formal Method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被单列为一门必修课程(序列号为SE313)。CCSE最终报告的推出,对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形式化方法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分析、设计及研究的对象,形式化方法是这类对象分析、设计及研究的核心科学方法之一。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有效地实施形式化方法教育,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我在《中国大学教学》和《计算机教育》上曾发文介绍和讨论。

形式化方法能严格和精确地揭示各种形式化规律,规范相应的形式化规则,培养训练学生的形式化思维(计算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工程设计和实施的抽象能力。因此,加强对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提高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形式化方法教育是提高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奚:桂电的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一直成绩优异,请您谈谈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古:我校一直重视实践教育,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曾获全国最高奖——索尼杯,今年获得一等奖数目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一。学校在如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营造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浓厚氛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实践教育,通过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在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育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强化科技竞赛活动引导。依托学校各类学生学术团体、科协组织,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普及化和常态化,提高学生的参赛兴趣。对于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学校每年都精心组建队伍参赛,近几年每年参赛队伍超过600支,参赛学生人数2000余人。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加大课时和学分比例为实践教育搭建舞台,学生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在教学内容安排卜,学生从第一年开始,就进入基础课程实验室学习,歼展工程认知。到二年级,学生就可以进入专业实验室,开展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学校鼓励学生申报学校的创新性试验计划,并从中遴选一批较好的项目,进一步申清成为省级、国家级项目。

四是搭建创新实践服务平台。为学生不断创造实践教学环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已形成了“三层次的硬件平台”,即大学生工程训练巾心(校级统筹的实践教学部)、院级实践平台、创新学院(校级实践平台)。学校目前已拥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是实验室完全开放。向学牛24小时开放实验室,并以立项的形式对实验室给予经费支持,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早日进入科学研究实验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和技术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吸引学生走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

六是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包括有丰富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学名师、获电子设计竞赛奖并留校任教的老师,还有一些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导师。学校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校长,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创新之根在实践,创业之魂在创新”的理念,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大平台。早在2000年,学校就投资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简称“基地”),每年特批专项经费加强建设。目前基地占地1500平方米。学校于2015年建设了学生活动中心,并规划将其中约2800平方米用于扩充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场所。基地下设院级创新实践基地,依托二级学院专业特点分类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中心,实现“一院一品”。基地于2003年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的全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于2013年被团中央、国际劳工组织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同时,学校联合桂林市高新区政府、东莞百分百实业集团等,在2007年建成了桂林大学生创业园,在2010年建成了广西第一个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至今成功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37家、科技型创业企业28家、服务型创业企业9家。

二是成立创新学院。2014年,学校以打造“创新人才的乐园,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一期投资近2000万建立创新学院,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创新创业相贯通的大实践平台,建设了通信(卓越)综合实践室、测控(卓越)综合实践室、机械(卓越)综合实践室、软件(卓越)综合实践室、机电创新设计室、电子创新设计室、智能控制与应用创新室、创新实验室、数控加工室、PCB制作室等,24小时面向学生开放,成为“永不息灯的实验室”。

三是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鼓励承担有科研课题的在岗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由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课题研发需要提出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工作可实现各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学分替换(最高可达35学分)。

四是创建互联网+教学平台。2014年创建广西高校课程联盟——广西漓江学堂,在如下方面进行了创新:集成创新(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学科竞赛)、方法创新(全开放的无次数限制的考试模式)、技术创新(构建跨校区的大教务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学分的互认、互通)、管理创新(允许学生免费学习+协作管理+商业管理);具有如下特点: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将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竞赛有机融为一体;②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实施无次数限制的学习成绩评定模式,最终成绩由学生自主决定;③创建“线上线下互动、虚拟现实结合、学校企业协同”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

五是推进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协议。企业根据需要提出开发产品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进驻企业半年至一年。

(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