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2-03-23 11:15:4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从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介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模式、方法等问题,在教师的作用,教学的目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从实践动手的角度出发拟定一套评估体系。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310155-02

0 引言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稳居世界第一,并还在高速增长。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每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都有变化,如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值得深入研究。

1 现阶段高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1.1 学生情况

由于地域、家庭等因素,学生在计算机起点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大致情况如下:

表1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表

没有基础的学生占10%左右,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山区;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占70%,这些学生家中有电脑,熟悉一些基本操作,经常上网;基础较好的学生20%左右,这部份学生熟悉软硬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我们发现,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比例每年都在提高,这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因此传统的单一枯燥的理论教学肯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1.2 教学情况

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 教学模式呆板。计算机课作为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② 教学方式单一。多媒体计算机已在我校广泛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方式仍然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不能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造能力。③ 教学资源开发不够。计算机发展更新周期短,教材中知识点的显现形式以及部分教学内容常常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关注最新技术,多于学生沟通,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运用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资源。

1.3 课程地位

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参加省区的计算机一级考试,由于课程受等级考试和授课学时的影响,教学工作常常会围绕此目标展开,甚至学生的习题就是与计算机考证相关的题目,因此,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另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一般集中在第一学年完成,致使学生计算机知识在后续的学习中“断线”,并因掌握的知识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无用武之地”而逐渐被遗忘。通常的现实是:学生们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和实训,尽管普遍达到了省区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水平,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计算机实际水平只停留在“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并能完成基本操作”的层次,不具备综合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许多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论文的格式排版都不规范;在就业过程中就业面狭窄、难于很快适应工作等问题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2 实践型教学模式的理念

以前教学时我们也会系统的介绍中英文的输入、Windows的基本操作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和Internet的使用、网页制作等逐一讲来,但由于孤立地、机械地操作,缺乏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忆性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寻找规律,自学时看不懂、学不会、用不熟,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调研和教学实践,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有效的教学思路和对策。

2.1 因材施教[1]

学生入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对没有基础的10%左右的学生利用学校机房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培训。包括开关机,基础操作,即时通信软件、email的使用,常用office软件的使用。通过该措施迅速提高这些没有基础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兴趣,使这部分人跟上大多数人的进度并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较好的20%左右的学生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充分引导这部份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并引导他们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如编程和应用设计等,鼓励这些学生参加相关的计算机能力认证,拓宽就业渠道和竞争力。

2.2 加大教学投入

不满足于“计算机+投影仪”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教学搬入机房。以实践为主,理论实践与动手操作交替进行,边学习边实践。每个实践课程设置一定的任务。高职的学生不同于重点大学本科的学生,他们很难从理论的高度理解某些计算机概念。对我们高职的学生应从实践中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有用的复杂的操作技巧,从应用中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及配置方法,从体验中理解web1.0和web2.0的区别。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拓展学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2]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地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新型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最有力的工具。

2.3 重视每一堂课

李开复博士在《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这样过》中提到: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的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的东西”就是自学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随时与同学沟通,针对同学的兴趣布置实践任务。我们发现大学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通常饱满,慢慢的人越来越少,需要一些被动的点名措施留住学生。灵活有效的评价体系赋予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多的灵活性,我们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个性化引导从头至尾的留住学生。

2.4 凸显专业特色

当今是多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特效通过电脑来制作,对美育专业的教育需延伸到计算机技能上来。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美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美育有形象性、可感性。第二,美育有激发性、想象性。第三,美育有自觉性、独立性,不能脱离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第四,美育有共同性、普遍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学与美育的整合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因为计算机是工具,工具是用来干活的,就像我们衡量一个工匠的水平好坏,不光要看他工具使用的熟练否,更主要的是看他的活干得漂不漂亮。要想让学生能自觉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可以采用信息技术与美育整合的模式,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观摩大量的优秀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创作具有美感的作品。通过教学我们发现大学生用计算机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时,无论是文字的排版还是图片的处理,普遍缺乏美感。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尝试,希望学生通过制作多媒体作品,学会在多媒体语境下来组织信息,学会用多媒体来表达,更通过美观的多媒体作品唤起美感所带来的一种特殊的教育,以达到陶冶淑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2.5 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

传统的考试以闭卷为主,分数是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对某些基础理论课程这种方法目前还是适用的,但对以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来说就不适用了。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试都采用70%期末成绩+30%平时成绩的方法,该方法忽略了实践这一关键部分的水平。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数学能力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各种网络知识。与此相反的,计算机网络应用,门户网站也好、即时通信也好、email也好使用起来都很方便。这些应用深入生活,学生也很喜欢使用。所以新的考核方式给实践更大的比重:笔试(30%)+平时练习(30%)+课题(40%),课题[3]是多元化的:我们鼓励同学们在掌握常用软件上的研究和创新,比如:创建适用某个目的excel模板;使用photoshop进行图片的美化和处理;使用Flash制作flash或游戏;使用最新的wifi无线路由器搭建家庭网络等等。将课题实验报告和成果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教师进行再教育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没有的,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在不断的推出:三网融合、NGB、Web3.0、网络电视等等。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自身须不断努力学习,进行继续教育,因此继续教育成为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然而,现阶段的现象是: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的新知识的学习;随着学生人数的巨增,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被招聘到学校并直接开始带专业课,部分新教师甚至处于一种边学边教的情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进一步改进师资培训工作,建立对教师实行终身教育理念上的教师培养工作机制。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

本校教师不断自学加强自身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进行“请进来”的尝试,邀请游戏公司,多媒体公司的知名专家到课堂来上课,为同学展示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拓展同学们的眼界同时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实践发现这是一种三赢的尝试: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效果好、企业在宣传自己的同时收获合适的人才。

4 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基础教学初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要想做到学有所用,让老师自己满意,让学生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那将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这项活动中,是教与学两者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鲍慧敏,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探索[J].科技文汇,2008.9.

[2]王涛、陈怀义,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5.

[3]谢柏青、张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作者简介:

白云晖(1966-),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学士,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