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共生活的扩展与学生公民人格的形成:以公共理性与公民责任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03-26 09:50:28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公民人格的核心质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缺少了独立自主,公民人格就失去了基础;二是公共生活的判断力与公民理性,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公民意味着对公共事物的理性参与,判断力就是进入个体理智地进入公共生活的基石;三是社会关怀,个体向着公共生活的开启始自个体的内心,个体之于社会的情感态度,这也是公民人格的基本向度,缺少了个体向着社会的积极情感,个体不可能有深入而持久的公民实践。学生公民人格的养成乃是以置身学校公共生活场域中的公共理性的扩展与公民责任的养成为中心而展开。

关键词:公民人格;公共理性;公共责任;公民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60-09

一、公民人格的内在结构

公民是一个体现着具体社会政治内容的历史性范畴。现代国民在社会中的基本身份是公民,它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1 ]。公民人格是指公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统一体的认知自觉,其中凸显公民主体对自己作为社会人身份的意识自觉。进入公共生活,直接地意味着超越孤立个人的存在,进入公共交往的基本场域之中,使得个人超越私性自我的存在,让公共性的、超个人化的大我 {1}融入自我之中,由此而扩展个体生命的内涵。进入公共生活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人格的现实化,即让个体人格真实地融入周遭社会之中,让个体成为现实的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共生活方式进入个体人格之中,由此而向个体私性生活延伸,从而促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改善与提升。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欧旭鸸是长沙市怡雅中学初二2班的学生,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当时还在念初一的欧旭鸸从电视中看到校车事故的新闻。这让欧旭鸸颇为震惊。欧旭鸸迫切地想了解农村中小学的校车运营和安全现状。欧旭鸸在网上搜索,但她没得到答案。此时一个想法从欧旭鸸脑海里冒出来:反正要回老家过年,何不去做个调研?欧旭鸸的想法得到了父亲、湘潭大学法学教授欧爱民的支持。于是从去年寒假开始,欧旭鸸就去了邵阳武冈市稠树塘镇办塘村,与长沙生物机电职业学院一名学生、武冈一中一名学生组成调研小组。欧旭鸸和她的调研团队以办塘村周边四个乡村为调查地点,通过访谈、发送问卷调查表、开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46份有效问卷。一个半月后,欧旭鸸写出了一份题为《农村校车安全情况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报告正文部分约1 500字(不包括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欧旭鸸认为“农村校车的安全情况确实令人担忧”。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校车收费标准低、非法经营现象严重、国家执法力度不大等诸多问题。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欧旭鸸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以快递的形式寄给了国家相关部门,她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能为国家分忧” [2 ]。

上述事例表明欧旭鸸同学是一个将公民知识和公民行动有效结合的公民教育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欧阳鸸同学的调研行动所蕴含的基本要素包括:1)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关切。通过看校车事故的新闻而对农村中小学校车运营和安全状况产生忧虑,这意味着欧旭鸸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并且关切着这个世界的基本状况。2)切实地行动。欧旭鸸对公共事物的关切并不止于意向,在网上搜索得不到答案的时候,他选择的是积极的调研行动。3)必要的知识与理性态度。欧旭鸸并不是一般性地发发议论,而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研讨的形式,收集材料,获得证据,再写成调研报告。4)勇气。首先是面对自己学业,勇于从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中走出来的勇气,大多数的孩子慑于学业压力,基本上很少花费大量时间,从事跟学业并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欧旭鸸这样做,显然需要必要的勇气支撑;其次是面对成人世界,尤其是面对体制化的国家体系的勇气。这包括欧旭鸸敢于去访谈调研,同时又有敢于呈送给国家相关部门的勇气。从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智、仁、勇,到古希腊四大德的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勇都是个体立于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德性。公民生活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社会情怀,能有足够的勇气来关注社会上存在的不幸与不义。

在温格看来,一个实践共同体包括了一系列个体共享的、相互明确的实践和信念以及对长时间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且个体能够成为一个更大集体的一部分 [3 ]。而苏格拉底则始终将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视为不断上升的开放性结构,真正的自我认识意味着将人置于整全之中,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在整全之中。作为一个完整的公民行动,我们可以看出:爱与关切乃是公民行动的起点;切实地行动乃是公民行动的基本内涵;知识、理性与必要的勇气乃是公民行动的条件与依据。在卡西尔看来,人是文化的动物,而学校则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场域。学校,作为育人之所,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其中折射出的人的自主性提升的意蕴,这也是公民人格培育的目标。爱是行动的出发点,而行动又需要知识的支撑,以实现公民理性和公民行动的有效契合。

二、公共生活与公民判断力的形成

在传统中国社会,就道德所涉及的场域而言,公私并无明确区分,公共生活乃是私人生活的延伸,个体道德发展乃是由私德走向公德。公私不分,由近及远,导致公共生活中公民大量地依据于个人情感偏好,缺少进入公共生活之中的基本判断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公共生活规则的理性认同。怎样立足私人生活,又超越私人生活,引导个体积极的公共生活理解,超越一己情感来培育公共理性精神,建构合理的公共生活空间,是当前重建学校公共生活的关键所在。

罗尔斯在其著作《政治自由主义》中指出公民理性的培育有赖于积极的社会参与,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理智而有效地运用其自由权利和机会” [4 ]。理智而独立性并不能保障个体健全理智的成长,但没有独立性是绝不可能有健全理智生成的。洛克认为要以理性的自主来凸显个人自由。在洛克看来,人的德行无疑乃是后天教育和习惯的结果,他特别强调让儿童从小“习于真实,习于诚笃,服从理智和尽量反省他们自己的行为” [5 ]。公民健全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和理性作为知识基础,而且亦需要实践和行动作为实践基础。只有将公民知识和公民行动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的完美互动,方可真正练就公民的健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