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2-04-07 11:17:2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和持续地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等突出问题。各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也越来越重视竞争力相关问题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在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企业竞争力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类别。

一、制度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将制度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其假设前提就是社会制度(包括宏观经济制度、微观企业制度以及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是既定的、不变的。直到以凡勃仑、康芒斯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派的诞生,才使“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变量进入研究领域。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制度经济学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其主要特点是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把“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研究制度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范和约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的行为规则,其中诺思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将“制度”纳入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并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开拓了经济学的研究视域。偏好、技术、禀赋要素被看做是古典经济理论的三大基石,新制度经济学则突破了传统理念,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是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保证,制度应被纳入主流的经济研究范式,成为经济理论的第四大影响要素。

经过多年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一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其中产权经济学将产权的制度安排看作为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由于具备有效的激励功能,产权已成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阿尔钦指出,“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的配置就是对使用资源权利的安排……经济学中的问题,或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实质上是产权应如何界定与交换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形式的问题”。“科斯定理”的精华也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马克思对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功能。他把经济制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的根本产权制度,决定其他层次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面的产权制度,它是所有制的具体表现或实现形式,是处理生产要素的权、责、利关系的规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合理运行。第三个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它是最具体的直接与经济运行、信息提供、决策机制等相关的规则。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说明,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形式对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产权的制度安排是所有制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所有制度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产权制度来体现或展开。

当代西方学者也对制度与竞争力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和总结。ArthurFrancis从制度特性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竞争力形成的演化过程,并且研究了在国家宏观层次与产业的中观层次和企业微观层次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制度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和影响。C.Oliver认为制度背景嵌入企业以后,会对企业选择资源的能力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企业经济租金的影响。

二、企业竞争力动态演化的相关研究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所在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长期处于持续的动态变迁过程之中,尤其是在信息不断公开化,技术不断扩散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更加复杂剧烈,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不断变革各种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现代企业持续成长和不断取得成功的必要路径。

尼尔森和温特将企业的成长规律定义为“惯例一搜寻一选择”的演化逻辑,借鉴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指出企业的自身发展有其固有的轨迹,遵循着自我保持、自我成长的惯例;企业进行惯例的新组合有助于企业进行创新;在企业竞争分析中引入了初始条件的差异、竞争环境的不确定、竞争过程的不可逆以及企业演化发展的路径依赖等观念。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角度也进行了转变,从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和绩效差异的原因转向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路径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企业演化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论。相关理论成果都表明:企业竞争力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对竞争力的研究不应只是对其结构要素进行静态的比较分析,而应将重点放在对企业竞争行为和竞争过程的分析。

K.Aiginger后来提出了“动态竞争力”的概念,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并认为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是动态竞争力演变的决定因素,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因素被作为动态竞争力外生变量,但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也会转化为内生变量,他还强调先进国家的生产率与企业动态竞争力有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途径包括对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

M.Oral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作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内部的决策程序或心智模式所形成的计划演化而来的,还强调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意义,同时将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变化过程,他指出企业竞争力是其所处产业的优势、投入成本优势及战略优势的函数,企业竞争力水平主要通过企业取得成功的大小表现出来。

Lall以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有五方面的特点:首先,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次,非均衡状态是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而且其结果难以预测;再其次,国家的政策与制度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此外,技术能力的基本特征在于经济组织间的集体学习,这种学习机制有利于各国创新体系的形成;最后,企业学习行为的效率会决定其技术能力,而企业技术能力形成之后,则具有外溢的作用,技术外溢会最终推动本国企业出口的增加。

我国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演化的意义、规律、实质、过程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

秦辉从民营企业成长演化的角度出发,借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针对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反映的显性

特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民营企业演化成长的阶段对其能力的需求结构,探索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竞争力演化规律。杨玉秀等从演化经济的视角指出,企业竞争力的大小是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企业内部因素惯例,外部环境因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变化实质是路径依赖和企业适应性调整的统一,是企业在惯例和适应性调整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加强企业对环境适应性学习的能力。李伟从企业间多样性基础、市场选择的有效性和选择结果的非建构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竞争力形成的市场过程特征,指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一种选择机制,由此导致的选择过程既是企业通过惯例规则搜寻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激励基础,也是产业层面竞争力的实现途径,进而从过程特征的角度揭示了竞争与竞争力的关系。

三、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拓展

当前,国内外学者已将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竞争力,各种评价方法互相补充,为企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共同促进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

M.Oral通过竞争力评价模型证明了生产率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其模型主要包括企业在其所处产业内的当前定位、潜在定位及相对定位三大评估指标,这些定位指标体现出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

Buckley在综合考虑企业的投入潜力、管理过程和产出结果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三个因素为评估手段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他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竞争潜力实现的可能性,而仅就竞争优势来分析企业能否成功,是一种片面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导致扭曲的结果。

杜金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角度构造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评价的新方法,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优算法准则是:各企业竞争力评价值与理想值越接近越好,并进行了实证验证。刘满凤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过程对江西省10个行业的企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张华胜立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总结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特性,通过典则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知识特性、国有制造企业的知识密度水平和企业产出水平的效率,从知识特性的角度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知识含量不高、对外部的技术依赖度过大、缺少自主技术、企业竞争力弱,而且企业自身投入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度低于引进技术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度。

四、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1 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国外的研究较晚,还处于探索和逐渐形成体系的阶段,主要侧重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竞争力要素的分析、竞争力评价研究和提高竞争力的策略建议等方面,且实证的统计和计量分析多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多于发展研究。而国外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国内在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

2 从评价方法上来看,竞争力评价大多以财务报表为基础,注重经营业绩评价,而缺乏运行机制的评价与分析,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相关要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指标界定不清晰,主要从表面的直接作用指标作定量的测评和研究,且体现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分析较少。

3 制度经济学者和演化经济学者对制度变迁的动因、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意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也指出了制度变迁与企业边界扩展和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关系,但较少从动态方面深入分析制度在“传承一创新一确立”的变迁过程中对企业竞争力在“惯例一搜寻一选择”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竞争力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

4 对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用传统的分析法研究国有企业的绩效,并提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和营造外部环境等方法提高国有企业绩效。但对各个时期制度变迁对国有企业竞争力演化的作用机制的分析和新型国有企业竞争力演化路径的分析较少。[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9XM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