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中的发展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2-05-28 16:45:0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治国理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许多重大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关键词]

“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9-0040-0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丰富发展,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部关系的理解

当前,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为叠加式。认为这四者是我们党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分属各不同历史阶段,四者各有其主题和侧重,具有相对独立性,四者相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各自都曾经作为独立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但是,这种理解又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相互间的继承和包含关系。

第二种理解为取代式。认为四者是互不相同、甚至互不相干的组成部分,把四者作为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来对待,将后面那个体系看作是对前面那个体系的否定和取代。显然,这两种理解都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成是静止的、互不联系的理论体系,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

第三种理解是传承中的发展和创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各组成部分,都是这个体系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最终成为这个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一些重大问题的坚持和继承,是根本上的继承。与已有的理论成果相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治国理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许多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二、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论断的不断丰富

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小康之家”的设想。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十七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将“建设”改成“建成”,并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建设小康社会”与“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变,同时也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从党的十八大召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时还有8年的时间,现在只有5年时间,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许多硬“骨头”没有啃完,这就要求我们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三、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到“全面

深化改革”思想的不断跨越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诚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具有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的伟大意义。自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浪潮从农村到城市,由“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深水区,从某一个方面的改革向全面改革推进,改革切入到制度层面、利益调整层面和自我革命层面等深层问题,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三个代表”主要回应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作用问题,江泽民曾说:“‘三个代表’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十三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发展后的各种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目标导向,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5+1”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解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其深远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历史责任。

四、从“法制建设”到“全面依法治国”

治理理念的不断完善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好国家,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文革”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把健全法制的基本要求准确而简洁地概括为16个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体现了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的基本精神,为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比较,尽管“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也是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已发生明显变化。法律体系注重立法层面的有法可依,而法治体系则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囊括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各方面。

五、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到“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不断深化

“从严治党”历来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大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一提出来。回顾总结九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党对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邓小平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同时,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3]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任务、新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带来的各种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响亮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4],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5],并告诫全党“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6]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又在“从严治党”前面加了“全面”两个字。“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是对党的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现。[7]全面从严治党尤为突出的是,党中央以零容忍态度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腐败,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以德治党和依章治党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依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者之间是传承中的发展,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8]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把“四个全面”贯彻得更加自觉、落实得更加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2][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1.4.23.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5][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57.159.

[7]林学启.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特征[N].学习时报,2015-3-17.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