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9 16:15: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产业技术转型升级重要标志。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给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

一、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双元”机制

(一)加强教学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应该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为目的,依照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结合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职业技能、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推行校企合作新模式,院校不但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把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搬进课堂,企业也可以接收学生来企业参与学习相关项目的实践活动。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监控教学和实训环节,这样就能保证问题的及时发现并尽快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从学校的角度保证了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从企业的角度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人才,实现双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实际的需要,推出了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新型“学徒制”,在企业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制度,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对学徒进行培养的全新模式。对于这种培养模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确定培养对象,并采取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二)校企合力助推新课研发

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在进行课程的研发时,与企业充分沟通,共同商议出一套方案,并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课程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变动。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为社会提供与时俱进的人才,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可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用于实践,提高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有利于为企业和社会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除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职业素养、岗位规范,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要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培养任务,企业主要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积极应用互联网+、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升校企双方的社会竞争力

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学校与企业在平等互利、风险分担的基础上实现了双赢,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同获利。一方面,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会每年定期下企业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新自身知识库。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对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指导。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降低企业成本,为日后人才引进奠定基础。表现在企业可以将高职学校作为公司员工培训的基地,也可以让优秀的教师为公司的产品开发等任务进行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学校与企业只有共同合作,加强联系,才能实现共赢,共同发展。

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

(一)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与传统的课程体系不一样,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计与人才能力发展规律联系起来,设置相对应的分级、分层课程体系,最后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中的模块规划时,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承也要重视知识的创新探究,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操作课程安排。总体安排上,既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衔接顺序,又要考虑到各模块之间的兼容问题,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二)构建以“任务、案例驱动式”教学过程

为了使工学结合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例如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任务紧紧开展。 首先,为开发产品,创建任务。创建任务时,我们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中,将任务的核心部分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根据企业实际开发生产,并最终创造出产品。其次,案列驱动组织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灌输理论,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新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将课程设计的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并在其中加入相应的实际案列,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达到工学结合的学习目标。

(三)形成“多途径、多层次”的实训体系

现在的训练模式必须是摒弃传统,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多层次的实践途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开发新的实践途径。首先,我们可以成立计算机技术指导小组,将院校的专业教师、优秀的毕业生和企业的中高层领导者或者技术人才组织起来,定期召开一些研讨会,将最新的技术以及信息放在一起研讨,既能指导学生提高能力,教师也可以开拓思路,企业也可以得到多种意见,并且可以借助他们来对学校的职业能力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其次,在学校举办的教学实践和技能竞赛中,可以邀请实践水平高的毕业生和企业中的计算机专家来进行指导,通过他们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对实践能力的看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除此之外,院校还要积极寻找优秀企业进行合作,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将这些企业作为能力培训基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采用项目导向式训练方式

中国学生的学习模式一直就是被动式的学习。现在我们要改变这种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这个学习的过程就要求从被动到主动,从独立学习到小组参与,最终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改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接下来本文将以小组合作式学习为例,来对项目导向式训练方式进行介绍。在小组学习中,教师除了布置任务外,只在督查和引导方面很少的参与,从接受任务开始,学生对任务进行思考交流、商议解决方案,动手解决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更加详细具体的来说,在接受任务后,学习小组选出组长,然后组长组织学习小组就任务展开讨论,在确定思路后,小组长为组员安排具体任务,并进行协调。小组在完成任务以后还要向教师进行汇报,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和质疑。通过不断地修改,直到学生完成任务,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讨论交流中,适应团队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培養自己的团队意识,也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波.河南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3)

[2]郑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环球市场,2017,(6):84-86.

[3]郭万春,郭长春,刘洪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10(1):21-25.

作者简介:

吕晓东(1979-)女,黑龙江省大庆人,本科,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技术、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