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文化史上的一大谜案”

发布时间:2022-05-30 15:5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世纪之交的200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提出寻找《永乐大典》正本正落的“永陵地宫说”。几年来,新闻媒体纷纷以此为题予以报道,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寻找《永乐大典》意义非凡

《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这部内容宏富的类书,堪称宋元善本书宝库。它是六百年前,我国贡献给世界的全面反映十四世纪以前我国文化学术面貌的百科全书,从发起到全书告竣仅用了五年,可称世界文明史上一大奇迹。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纂修,由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学士解缙等主持。全书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分装成一万零九十五册,约五十四万五千余页,三亿七千万字。1408年在南京文渊阁完成,运藏北京。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珍视《永乐大典》的明世宗朱厚熜下令抄录一部副本。1566年嘉靖帝驾崩,三个月后下葬,葬礼结束,继位的隆庆帝朱载垕于1567年宣布大典抄成。此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音信杳然。它的迷失,历来说法颇多、毁于明清之际战乱;明清宫廷火灾;亦有认为藏于故宫夹墙。但都无文献可据。我认为,追寻明史资料的踪迹,《永乐大典》正本随葬嘉靖永陵玄宫是可能的,并非主观臆测。

嘉靖大典副本命运的伤心史

残存于世的《永乐大典》约四百册,八百余卷。除中国,散存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经专家认定全是嘉靖重抄副本。2000年4月24日南京《扬子晚报》的“寻找《永乐大典》”报道:“令人痛心的是这部无与伦比的世界瑰宝却遭到了最野蛮的毁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被焚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运往英美法日等国。”这个叙述不完全符合史实。嘉靖副本的遗失和被掠,历史记载是有据可查的。清政府的腐败和保管不善,帝国主义的侵略劫掠都留下深深的创痕。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清查《永乐大典》时发现已缺失一千多册,合二千四百二十二卷。主修《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深为叹息。此后,不断有大典被盗和散佚的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焚烧盗取珍贵典籍,近万册嘉靖副本《永乐大典》锐减近半。此后,据清代缪荃荪记载,不断有《永乐大典》被盗卖和流失的情况。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点《永乐大典》已不足五千册。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检查,只存八百册了。亡佚之快,令人痛心。清人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叶德辉《书林清话》等书记载,《永乐大典》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无耻官员太监偷窃所致,如文廷式一人就盗得《永乐大典》一百余册,文死后其家人竟出以求售,真乃无耻之尤。西方使馆驻京人员,也有出价十两银子一册偷偷求购大典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贮存《永乐大典》的翰林院位于东交民巷附近,沦为战场,其贮存的约四百册《永乐大典》惨遭灭顶之灾。民国时期,亦有《永乐大典》被盗卖,流落海外。

《辽海丛书》编者没有见过《永乐大典》正本

上述《扬子晚报》报导栾贵明谈话,着重提到“《永乐大典》全书面目从未见过,而成书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辽海丛书》却有其全部目录,这不能不说是又一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谜案!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有可能在本世纪初,有人了解《大典》正本的存世之谜”。但事实并非如此。

《辽海丛书》创议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33—1936年刊印于沈阳。金毓黻主编,助编者有已故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唐兰等。该书以集纳东北文献和东北籍人士的学术著作为宗旨,如书目类只收三种:《栋亭书目》作者为着籍千山的曹寅,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四库全书辑录永乐大典书目》一卷,清嘉庆沈阳孙马翼撰;《永乐大典书目考》四卷,海城郝庆柏撰,郝是金毓黻奉天图书馆的同事。后二种书目是依据清代《四库全书提要》等史料详细辑录研究《永乐大典》书目的,绝非录自《永乐大典》正本目录。详察《辽海丛书》,便可了解。鉴于《辽海丛书》收录标准,金的挚友、非东北籍的著名学者如袁同礼《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赵万里《永乐大典佚书目录》等均未收录。有关史料,如金毓黻的日记可证《辽海丛书》编者从未见过《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在人间

《永乐大典》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的目录六十卷均已迷失忘佚。庆幸的是,目录六十卷内容仍在人间,有据上述目录的传抄本的残本,又有据传抄本刻印的全部六十卷目录的木刻本。这部举世无双、工程浩繁的大书,今天我们仍能窥见其收录内容。

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多种大典目录,如《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明姚广孝等编,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灵石杨氏刻本,二十册。清末邵懿辰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亦录有该书。《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连筠簃丛书,清杨尚文辑印。原为郑振铎藏书,见《西谛书目》。后中华书局影印现存《永乐大典》曾附印该目录。《永乐大典书目》残本,清佚名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杭州邵锐传抄,常德余嘉锡小勤有堂藏抄本,一册。

我在金家的见闻

金毓黻(1887—1962)号静庵,辽阳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民国时期曾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渤海国志长编》、《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等。从1920年起迄1960年,长达四十年的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原装十七函,一百七十册,约四百余万字,内容严谨多彩,史料宏富,堪称学术瑰宝,现已出版。

我祖父的至交朱仲华,辽阳人,是金毓黻夫人的近亲,朱因家庭生活变故,长期住在北京东四马大人胡同十五号金家。1960年代我赴京二次住在金家,时金毓黻病故,他四大间书房藏书和资料多已捐献转让,各得其所。

几十年过去了,一些见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金因研究需要,倾力购藏过二册《永乐大典》(嘉靖抄本),共四卷。即大典第五千二百四十八卷[辽(世宗景宗)]、第五千二百四十九卷[辽(圣宗)]、第五百二百五十一卷[辽(天祚九主年谱)]、第五千二百五十二卷[辽(辽控制诸国)],现都由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我在金家见到先生用工整楷书手抄的上述大典抄本。底本是上等宣纸,印有朱丝格,上鱼尾内印有朱色“永乐大典”四字,每册均有特制的蓝布面硬壳插套,可见金对大典的珍爱。诸多友朋学人祝贺金毓黻六十寿辰,于1947年7月17日特印的大纪念册《辽海引年集》,我也是在金家第一次读到的,该书收有著名学者王重民《记国会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冬夜围炉拥被,兴致勃勃看书读史的乐趣历历在目。

我的希望

我乐观期待永陵地宫的探测结果。

2002年4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永乐大典》六百年国际学术研究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同时,现存《永乐大典》仿真影印本首发。对《永乐大典》的收藏、保护、出版和研究起到良好作用。与会者有中国及美、英、法、澳、俄、日等国五十余个研究机构的九十多位专家学者。但有关报导,如石家庄《旧书信息报》(2002年4月29日)头版头条“传奇典籍,重放异彩”中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被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这与大典流传亡佚的史实相距甚远。这种不尊重史实的不良现象,只会贻误后人,滋生学风不正的倾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的《永乐大典史话》(张忱石著),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8月版《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录》(孙宗沆、王绍文编)对《永乐大典》流传、亡佚及八国联军劫掠大典的真相叙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作为文化史料研究的爱好者,我向上述图书作者表示钦佩和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