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之成因及处置对策

发布时间:2022-06-01 15:10:05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并且呈现出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非正常死亡情形明显不同的特征,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几大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减少和控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发生。

关键词 大学生 非正常死亡 成因 对策

当前,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一方面导致学校无法良好地消化如此庞大的生源,应运而生的大班教学和“放牛吃草”的教学模式让许多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造成内心的焦虑与恐慌;而另一方面,历年扩招导致劳动就业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惨痛的现实,这给许多人,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加上受大学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复杂化,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普遍流行等因素影响,更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受到很大挑战,极少数大学生甚至选择走向极端。

一、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社会现状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区别于新陈代谢自然过程导致的生命殒灭,是指除老死和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包括自杀、他杀、意外事故等等,其中自杀所占比例最高。以往,在中国保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而近期另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突发性、脆弱性和报复性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突出特点;心理素质差、社会压力大、某些媒体的不良宣传误导和教育的缺失是引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自杀已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类型的第一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成因分析

(1)人际关系紧张造成心理压力。同学之间关系不够和谐,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由于长期缺少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这些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孤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导致任性、自私、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问题发生;或产生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很容易酿成过激行为或产生轻身念头。

(2)沉迷网络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有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将网络社会视为“精神家园”,成为其逃遁现实社会的所在,并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造成性格的变态和人生观的丢失,这也是诱发自伤、自残等行为甚至自杀轻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过度沉湎于网络将造成大学生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

(3)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校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也是导致非正常死亡的诱因之一。

(4)学习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所学专业非所爱,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生活贫困等因素,使得少数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或精神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疏导,就可能导致大学生以怪异或非法的行为加以宣泄,或者以自杀的方式逃避人生。

(5)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男女大学生正值爱意萌发期,对异性都有着强烈的兴趣,渴望把友谊提升到爱情。由于对男女感情缺乏了解(有的往往是一相情愿,有的是在感情破裂后不能接受现实),加之不能正确的处理,从而由爱生恨使自己走向极端,要么自杀,要么报复杀人。由于情感问题导致的自杀、他杀,已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很大比例。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成绩不理想等等因素,很容易使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久而久之会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在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下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7)自我安全意识淡漠。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人就会选择结伴外出游玩,使紧张的精神得以放松。但游玩时有的同学往往会忽视安全问题,做出一些对自身安全不利的事情,使自己陷于危险之中,从而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某高校学生张某觉得长时间学习生活很辛苦,想放松一下,就不假外出和中学同学到郊外游玩,并在自己不识水性的情况下下河嬉戏,结果不幸溺水身亡,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8)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刚开始接触社会,有些在校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常常会为一些所谓的“哥们义气”参与到社会或同学间的矛盾纠纷之中。事实上他们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友谊,认为在一起吃喝玩乐、相互帮忙助威助阵、讲“哥们义气”就是友谊,而这种所谓的“友谊”很可能已经埋下了自身或他人人身伤害的隐患。加上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长期受家庭宠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的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冲动时不考虑后果,从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9)精神或生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精神或生理上已存在疾病,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重视,此类学生在入学后往往会因为受到环境、学习、生活等外部因素的刺激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有时甚至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某高校学生李某患有精神疾病,在入学时没有被发现,其后也一直表现正常。而面临毕业时由于压力增大,导致其精神病发作,并伴有严重的自杀和伤害他人倾向,造成了学生中的恐慌。幸好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治疗,才没有造成意外和伤害。

三、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对策探讨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努力防止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发生已成为各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发生的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蔓延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命教育必须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合力共同推动开展,而学校在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命的归依;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生命意识教育的生活化。第二,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历程教育是教育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历程中的挫折。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挫折和磨难,当面对挫折和磨难时,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命。通过生命历程教育可以使人积极发现生命的真谛,发现学习和生活的情趣,增强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辉煌和挫折失意。第三,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大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与这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下有着直接关系。

(2)建立健全信息监控网络和预防工作运作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内的校园网络,广泛开设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对有心理或精神障碍且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灵呵护;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帮辅,并根据不同的人或事制订相应的帮助措施;要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例如大学新生的自杀比例近年偏高,就要考虑是否与其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学校生活不适应、经济压力过大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要在摸清这类学生群体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做好针对性的帮辅工作。

(3)加强对防范工作相关人员队伍的培养。一是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通过加强辅导员的生命意识教育培训,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学生、关怀学生。二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师进行培养,使教师能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三是加强对教师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培养。生命教育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方式来进行,它融合了多种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师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使教学活动不仅体现科学的光芒,更体现人格的魅力。四是着手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门从事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并通过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教会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主动放弃生命。

(4)系统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的意愿和情感。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保护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也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一个学生如果从小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没有被一些典型案例所触动,便很难真正领会生命的宝贵,更难以懂得去珍惜。安全教育虽然并不高深,但在大学这个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殿堂里不应受到冷落。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领悟,真正增强防灾减灾的安全理念,从而具备很好的意识及能力去守护生命安全。而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5)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各个方面,充实校园的文化内涵。要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强化作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正确引导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其它活动,使大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减少伤害他人生命事件的发生。

(6)制定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应急预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团委、保卫机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存在隐患的苗头要及时制订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把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这项工作作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点来抓。

参考文献:

[1]曹文泽,岳伟.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透析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5(3):31-32.

[2]王飏,黄波.关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防控方式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