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科感染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式

发布时间:2022-06-08 20:15: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外科感染,是由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人体所造成的病理过程。病人被感染致病后,轻则组织被破坏,创面不能愈合,重则全身产生反应,造成痛苦,严重的感染可致死。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和病人来说,应特点重视外科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感染,研究其病因,找到合理的治疗方式,这样才能使病人减少痛苦,快速康复。

关键词:外科感染 病因 治疗

一、外科感染的病因分析

细菌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体体表上也经常有病原菌居留,但并不足以造成感染,致病,正常皮肤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体内也有消灭、排出病菌的能力。只有在病原菌进入体内并大量繁殖.短期内到达一定数量,战胜了机体的防御能力才能引起感染。这也就是说,造成感染的原因有内因及外因两种因素。内因是细菌侵入人体能致病,但并非所有受细菌侵入的人都能致病,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发病的内因。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当机体因正气不足或脏腑机能失调时,邪毒才能入侵致病。当然,我们决不能忽视外界因素的作用,强力的外因在外科感染的发生中,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面积烧伤时就是这种情况。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外因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外因方面,我国医学对于感染致病的外因早有论述,总起来有以下看法,火、风、湿、寒、气、血等,治疗时根据病因不同、病人体型差异、症状不同施治。

西医按照感染的致病菌和机体反应特征,将感染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大类,认为感染的外因只是由于细菌所引起。化脓性致病菌很多,常见的有有以下几种:葡萄球菌感染。感染后有大量脓液形成,呈浅黄(或金黄)色。过去此菌对青毒素极敏感,不难治疗。但后来由于各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巳成为需重视的菌种。链球菌感染。多寄居在人体的粘膜及肠道内,一般对青霉素敏感。目前,根据溶血能力,对理化因素的抗力和生化反应等特性,将链球菌分为溶血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肠球菌,乳链球菌。这四种中,溶血性链球菌常见于一般感染,绿色链球菌常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胆道感染,肠球菌常见于腹腔感染及泌尿系感染,乳链球菌一般不致病。此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链球菌,叫做微量嗜气链球菌,它感染的创口成慢性溃疡,在皮下潜行发展,使皮下组织大量液化,流出多量黄色液体,底部肌肉暴露,无真肉芽生长,也无明显坏死。这种感染,病程长、破坏面大,使病人十分痛苦。肺炎球菌感染。多寄居于呼吸道,感染后所形成的脓液,初期是稀薄的,继而变为稠厚,甚至呈乳酪样或粘液状,其中含大量的纤维蛋白凝块,因而不易排出,抗菌素也不易透入。需要用纤维蛋白溶解酶使之溶化,脓液变稀而引流,才能使抗菌素生效。大肠杆菌感染。在人类胃肠道中正常寄居,对多种维生素的合成起一定作用,对人体有好处,单独存在时,致病力不大,但在胃肠道外的混合感染中,却是重要的致病菌,特别当病人一般情况较差时会很严重。混合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脓液常有粪便样恶臭。变形杆菌感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经常存在下水道,粪便中,平时也存在大肠中。泌尿系感染常与它有关。由变形杆菌引起的脓液有一种特殊恶臭,由于它能溶解蛋白,故感染往往很严重。绿脓杆菌感染。经常存在于空气中及皮肤上,尤其是汗腺多处。它引起的脓液呈淡绿色,有特殊的甜霉腐臭味。其原发感染致病力不大,不占重要地位,但近代因大量应用抗菌素,很多化脓菌受到抑制,而绿脓杆菌对很多常用抗菌素都不敏感,因而渐渐成为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大面积灼烧伤时常成为主要的感染菌,甚至引起败血症。

二、外伤感染的治疗方式

中医外科感染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方法和外治方法两种。中医外科疾病是从疮疡论治开始,其治疗方法也明显体现针对疮疡的初起、形成、溃后三个阶段治疗措施,即中医外科感染的消法、托法、补法治疗。中医外科感染的外治方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不同方法的运用是医师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阶段,择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而应用的。有时治疗时,可能内外治结合,也可能内治、外治中多种不同的方法联合应用。如内治方法,运用时,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但应用中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体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统百人,一方统一病。

外科感染治疗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应用抗生素等方式。浅表的急性感染在未形成脓肿阶段选用中西药进行积极治疗,严重时手术切开脓肿引流或对严重感染器官切除。近年外科感染治疗的进展之一,是研究者们在充分重视手术干预(引流)和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感染,力图从改善机体状况着手迎接感染的挑战。例如以“免疫调理”的手段降低感染的易感性,以“代谢调理”的手段,如使用环氧酶抑制剂减轻发热和炎症抑制分解代谢,应用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加强维护肠道屏障的措施以控制肠道内毒素和细菌易位等,国内都已在临床上开始了有益的尝试,虽然离成熟还相距甚远,却很可能是一条有希望的出路。微创技术的发展也为抗感染治疗增添了新的手段。B超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使许多膈下脓肿等深在化脓性病灶病人免于手术。

参考文献

杨春明,现代急症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91

傅宏义,孙艳;外科手术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2年05期

作者简介:王彥清(1967-),男,吉林通榆,大学本科学历,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从事县级普通外科病人的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