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在高血压患者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发布时间:2022-06-08 20:5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对照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式进行围术期处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式方法进行围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长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长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实施胃癌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而言,对其开展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进行围术期处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高血压;胃癌手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6.0.02

本文选取在我院实施胃癌手术的高血压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实施胃癌手术的高血压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男17例,女9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3.67±2.31)岁,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式进行围术期处理;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57.39±1.61)岁,采用传统式方法进行围术期处理。入选的46例患者均在医院的体检结果中,确诊为高血压合并胃癌患者,且均接受实施胃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式方法进行围术期处理,而另一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式进行围术期处理。其中。实验组的具体方法:(1)术前:患者在实施手术的6 h之前,禁止饮食,并在术前2 h时,给予患者服用剂量为100 g/L的葡萄糖[1]。除此之外,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若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及时开导。(2)术中:①患者在进行手术时,时刻调整其手术室的室内温度变化,若室内温度过低,会导致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状况[2],因此,应保证手术室的温度。②对患者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的方式对其患者进行麻醉[3],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③对患者采用微创手术(如:腔镜手术),以此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性,降低切口感染率[4]。④对其患者不留置常规引流管,以此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风险[5]。(3)术后:患者在手术后,不能立即饮食,但可以适当饮水,与此同时,鼓励患者术后当天下床活动。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长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并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长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快速康复外科英文缩写为FTS,是一种全新型的外科模式。根据相关临床医学调查显示,目前,在临床上,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普遍应用于普外科手术中,且效果显著。高血压患者在胃癌手术的治疗中,其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其导致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寻找出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在胃癌手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最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实验组(快速康复外科)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长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是明显优胜于对照组的,这也由此证明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胃癌手术中,是有其肯定的应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对于实施胃癌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而言,对其开展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进行围术期处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岩岩,文 刚,何 磊,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手术应用中的最新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17):96-98.

[2]金宝玲,高建超.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54-55.

[3]谢正勇,程黎阳,张玉新,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9):1254-1256.

[4]赵云刚.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手术效果及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4,(5):798-799.

[5]谢浩芬,邱江锋,李益萍,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6):5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