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四导”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2-06-10 14:30: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生物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四导”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导”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运用得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那么教师在课堂怎样“导”?“导”什么?下面就根据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诱导——激发热情,变“苦学”为“乐学”

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叶圣陶指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教学中的相机诱导至关重要。善于诱导的教师,如同厨师之善于调味,裁缝师之善于剪裁,画师之善于渲染。同教一样的知识,注重诱导,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积极主动,肯动脑子,把刻苦钻研当成乐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初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视学习为苦役,甚至产生不学的念头,如何使学生接近和进入“乐学”的境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含蓄诱导,事不言尽,尽力启发学生的发问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与所提问题的类比性,巧妙沟通联系,令其茅塞顿开。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辨,又能诱导顿悟,解融会贯通之“惑”。

二、引导——引发兴趣,变“死学”为“活学”

引导,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使学生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羁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二“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教学中,一味对着挂图、模型等静态教具讲,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一些特征。而我将昆虫的多样(如蝗虫、蝴蝶、蜘蛛、虾、蟹等),并提醒学生先观察,后分类,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昆虫纲的特征。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探究,而且情绪高涨,这样既让学生得到了昆虫的知识,也引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为“活学”。

三、疏导——分解疑难,变“难学”为“易学”

疏导就是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排除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这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代社会,知识激增,各种观念、各种思潮并行流转,吸收快。另一方面,学生又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评价、筛选能力,所以对教师来说,疏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疏导,他们就会迷路,就会覆舟,尤其在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时,教师应指明思考方法。比如,在讲传染病时,让学生以艾滋病为例介绍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一个学生说:“艾滋病是传染源。”另一个学生说“携带者也是传染源。”接着又有学生说:“艾滋病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而传播,也可通过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和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使用过注射器等而传播。”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区别。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而遗传性病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具有遗传性,大家都确定艾滋病是传染病。通过教师的及时疏导,既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的误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培养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指导,应包括学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两方面。学法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策略的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新课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生物,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从而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飞跃。在初中生物学实验中,学生普遍对实验感到好奇、好玩,观察比较主动,但往往不知道观察方法,其观察着眼点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此教师在上课时应给予适时指导,使学生学会并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