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导读

发布时间:2022-06-10 16:40: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美点赏析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其《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因为他注重史学的实录精神,强调总结历史经验,并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因此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史记》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同时,也由于他创造性地把文、史溶铸于一炉,开创了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史记》也因此被人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是西汉史学家刘向等人对《史记》的评价,也是对司马迁的深厚文学修养、高妙的艺术手段、及其“视线远,见识高”的折服。《酷吏列传序》虽是一篇仅两百余字的序文,却也折射出司马迁的特点,《史记》的特色。

一、视线远,见识高

《酷吏列传》记载的是汉景帝、汉武帝使用严法酷刑的一批官吏的事迹。司马迁反对酷吏,反对苛政虐民,他认为任用酷吏,虽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商贾,惩治了贵戚奸吏,强化了皇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但酷吏的严刑峻法和残酷杀戮,却使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普通老百姓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社会不得安宁,阶级矛盾变得加剧和激化。所以在《酷吏列传序》中,作者用秦末法网严密而奸邪诈伪却像草一样迅速长起来,和汉初政治宽缓,法网可漏掉吞下船的大鱼,而官吏不会做出奸邪勾当,百姓平安无事进行对比,表明了他的“治世应仁不以刑”的观念,而他之所以要为这些“酷吏”作传,就是为了让后人吸取前朝的亡国之鉴,司马迁的视线之远,见识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二、洗练的笔力,高超的艺术

《酷吏列传序》寥寥数语,却观点详释。司马迁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所以一开篇就引孔子、老子的话语,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直接表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法令刑法只不过是管理政治、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好的根源。接下来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酷吏”对社会的一定作用,酷吏管理政事就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法令,就很难胜其任。并再次引用孔子、老子的话,用汉初政治宽缓与秦末对比,至此水到渠成,观点直出:“治理好国家,根本在德,而不在刑。”两百余字,环环紧扣,观点详释,确非一般人能及。

难点指津

阅读本文,有两处难以理解。

其一是司马迁反对用酷吏来治理国家,却又说:“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并为“酷吏”立传,岂不是矛盾?其实不然,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所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本着实录的精神,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以他们的官职或社会地位为据,而是根据他们的实际行为表现作为标准,为“酷吏”立传,是因为当时汉武帝非常重用酷吏,并且这些酷吏在很多方面也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毕竟“弊大干利”,说“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是实录当时现实,为醅吏立传是为了让后人来吸取这个教训。这也正是《史记》的特色所在。

其二是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理解,应理解为“德行最高的人,因任自然,不刻意布施德惠,所以才真正有德,德行低下的人,总是刻意布施德惠,反而无德”,这正是老子提倡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大道世界的基础。

考点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②法令滋事

③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④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3 谈谈你对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认识。

4 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