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五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8-24 08:25:04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苏联学者安纳耶夫说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在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介于美容医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五篇】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美容医学生;
教育模式

苏联学者安纳耶夫说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在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介于美容医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本文将从美容医学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加强美容医学心理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美容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美容医学专业中开设了《美容心理学》课程,该课程目前多为课堂教育,实际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应,发挥应有的效果,其教育模式问题已成为美容专业医学生教育的新问题。在高等学校现行的美容心理学康教育模式下,其教育的力度及效果是不能满足有效解除美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专业需求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上36学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在美容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改进美容专业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

单纯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本身比较枯燥,由于联系不上实践,所以有不少学生反应心理学跟其他晦涩难懂的课程一样没什么意思,这样也会大大影响他们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如果将PBL教学法[1]和案例教学法[2]( casemethodofteaching)运用到美容专业医学生心理学教学中,将会较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如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般学生都关心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提供恰当的案例作为学习中心(即“抛锚”),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2.2课外教学建立新型教育模式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教学管理群体中创建“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起来,进行互动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枯燥和单一,延伸了教学效应。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提出一套有效可型的课外教学新模式,即“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级层次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具有对心理问题迅速反馈、跟踪辅导防范的作用;
二级层次由系党委(总支)书记和团总支书记组成,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三级层次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组成,给予一、二级层次专业性辅导。在这种模式的改革中,即弥补了了专业老师一人多课导致的和学生交流不够,又为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模式的建立,可以拓展心理学教育的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手中的重要武器,高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专职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以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不可否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目前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以往低效,僵化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新一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现状,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就显得尤为迫切。

3 结论

美容医学生的心理学教育是现代美容医学理论的大支柱之一,它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于一身,是既有基础学科性质,又有应用学科性质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现代美容医学教育中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美容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知识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有力的基础, 美容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只能严格按其学科体系及内容进行只有客观系统地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使他们适应新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文,戚昕,衣桂花.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4):479-481.

[2]满春燕.新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94-295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2]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136-137.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法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

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

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
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

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

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管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不到位、教育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文章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认识,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加强网络教育和咨询力度,推动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切实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安雪玲(1977-),女,河北保定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
常志娟(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8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76-03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如何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中,选择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推动国家更快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的计划。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数量越来越庞大,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对学生心理问题加强防范和控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加大了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投入力度,如很多学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完善,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也更加科学,这些均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不过,即便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个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步人正轨,管理滞后,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设置不合理或者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对于设置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每学期会安排值班辅导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但是整体宣传不到位,辅导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很多学生没有认可这类心理咨询机构,不愿意主动到这些机构中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同时,大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也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是被迫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并不是出于自愿。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不少高校的教学经费不足,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聘用专职心理教师,也不会形成个案记录和系统的数据收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很难有完整化的体系和专业化的人员配置。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传授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调节方式,用于提升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一些宣传工作有名无实,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没有进入教学计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被设置为必修课,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课程教授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70后”“80后”变成新一代的“90后”。“90后”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喜欢冒险,生活方式网络化严重,或者可以说是过分依赖网络,过于自我,忽视别人的感受,注重自我享受。这与“90后”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大部分“90后”缺少挫折体验。而市场经济中,大学生要承受来自家庭、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是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当然其他学科的教育实际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构建模式单一、水平低下、偏重理论型教育仍然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因此,建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应该以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以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构建新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模式实践方法单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脱离,缺乏一定的数据收集,如调查问卷、试验教育等,不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没有将高校心理教育模式与学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其纳入系统范围内。学校还是认为学生对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主要的,所以,虽然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些做法却往往不能弥补因为心理危机而出现的自杀和伤人事件。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的专业力量不够,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强,大多是思修老师和辅导员兼任,没有专职人员做保障,更没有经费支持,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自然也不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研究。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品德问题,将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问题和思想错误,大大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另外,针对现在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的思想问题,仅仅靠传统的学习教育是很难达到成效的。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时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人们的一些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始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都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经济、集体、荣誉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弱化,功利、个人、拜金等思想却渐次蔓延开来。有的大学生因为经受不了社会和工作压力,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不断的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完善大学生品德建构的需要

当前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产生压力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很好地缓解和释放,以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高校人才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缓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品德建构不断完善。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以及模式都已经不再适用,要在符合当前教育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的教学方法以及形式单一的课程设置、乏味的内容,都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不起兴趣。再加上这种说教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客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是直接造成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脱节,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流于形式,不仅没有使学生从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反而由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缺乏兴趣。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积极增强实效性和贴近性,以形象的、互动的方式及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当前有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但是这些机构却没有独立的管理权限,受到来自学校主管部门的诸多限制。所以,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使之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能够成立独立的专业工作队伍,可以根据高校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研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更多的教师,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该有所改观,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建设,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应对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进行完善,比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适当干预、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都会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产生十分重大的意义。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则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关注专业化建设中的兼职人员管理,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一些心理教师参加心理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实践、理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网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严重者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层次分明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及必修课程,要尽量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中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选修课的局面,渐渐将其纳入到必修课中,定期举行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心理问题自我排解的方法,从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现象,并有效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不仅需要理论支撑,也要加强实践教育力度,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组织更多的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积极发言,如谈心理健康户外教育活动的感受等,让学生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渠道.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和高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进行全新的界定,将其定位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自立意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其次,高校在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和趣味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实践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而不是如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教学中各种活动形式开展,比如情境教学、分组教学、讨论教学、游戏教学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完善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教育中只以教材为教学依据的特点+加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加强网络教育和咨询力度,利用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网络具有极高的隐蔽性,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想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比如设置咨询邮箱、QQ交流群等平台,在对学生隐私进行保护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四)推动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在系统化的专门机构和队伍之上,以预防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为主要目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校一系一班的管理流程,由班级学生干部和辅导员通过社团、班级活动、谈话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档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关注,安排专业教师为其排解心理障碍,把学生的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经费有限的学校,则可以在班级内挑选一些责任感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班级干部,组建大学生自己的心理教育和咨询组织,联合本班级的辅导员或者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及心理技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设置教学课程、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传播媒介宣传等手段,与课堂心理教育相辅相成,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提升和改善心理品质,逐步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功效,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郭冬岩,张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医合作”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来国内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差距明显,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例较小,教育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0000:1,这与国外的400:1相去甚远;
从专业程度上看,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而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87%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
从人员构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员应对广大学生的众多心理需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严格准入制,强化评价、监督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等。这些研究从国家、学校、行业、专业等多层面,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对如何壮大优质队伍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个较长阶段。无论是对已有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是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这些建议需要得到国家多个部门、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存在可能性,但却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
第三,它们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并未形成系统、规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实施与操作等具体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对象上,形成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
教育目标上,形成治疗型心理健康医学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训练模式三者相结合的模式;
在教育途径上,形成课程、活动、咨询、干预、科研相结合的模式;
在教育主体上,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而校内又可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相结合的模式;
在工作队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趋势。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难题,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模式,提到了对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吸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是对于模式中的“医学”因素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有关“校医结合模式”,最初是由江立成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建设的研究中提及的。他认为,有些心理危机如精神分裂症需要相应医院的介入,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他强调,在寻求医院协助时,要避免走上纯医学道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这是对高校和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必要性、合作领域以及合作程度的初步探索。然而,二者以何种方式合作、合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是否存在除心理危机干预之外的合作领域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