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评价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8-25 08:35:05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己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19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数学评价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数学评价论文【五篇】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学业;
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

1.引言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己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1988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国家教育部门从课程的内容、难度、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制度等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尤其是2002年,全国已普遍使用了新教材,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也有新的要求。

学业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选拔、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一切评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上的,不同的标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结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而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2学业评价概述

2.1评价目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学科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及科学品质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2.2研究进展

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外学业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家也正在以全面测评素质为导向,积极探讨改革学业评价方式,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中学业评价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五年来教育、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方面的十余种刊物中,有关学业评价的研究很多,有些地方已经进行学业评价改革实践。据报道百万学生改变以往的成绩报告单,而使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让学生从分数堆里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初中历史和政治也尝试开卷、闭卷相结合方式并以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2.3评价功能

学生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监控和价值的判断。数学学业评价作为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做出价值判断的手段,其功能如下。

(1)导向功能:为了使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以数学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过程朝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发展。(2)鉴定功能:通过评价,对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做出判断。(3)诊断功能:通过评价、调查、了解、验证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制度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4)调控功能:根据诊断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利于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目标。(5)激励功能: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会对人产生压力或动力,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朝着目标方向努力。

3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机制的实施

3.1具体实施建议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注意多元化,对学生既要有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根据这些要求,把对小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分为期末闭卷考试、听力测试、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四个方面。

(1)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是指学期末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统一出题,由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考试,学校教师统一阅卷。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学生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卷为8开双页,卷面统计成绩为100分。对一些开放性的题,教师阅卷时可给予学生适当加分,但加分不计入统计,只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鼓励和肯定。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70%。

(2)听力测试

学校根据学段教学目标和本期教材口算的内容和要求,可由学校教导处或任课教师出20道口算题,在期末考试前一周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听算测试。具体做法是:教师念题三遍,学生听题后在听算单上填写出答案,听算结束,学校可组织教师统一(或任课教师自己)阅卷,正确的一道给0.5分,满分为10分。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

(3)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应该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习的行为是否规范,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书写是否符合要求等等。这部分也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表1)。

(4)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各学校教学的实际,对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查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进行。

此项成绩占小学生期末学业总成绩的10%。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时,要注意从学生是否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否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学习水平,是否能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表2)。

3.2改革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几点建议

(1)从评价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结构的复杂完整性,结合新数学大纲确定的目标,建立知识技能评价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评价三结合的全面评价制度。改革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从基础知识、态度方法、思维品质、综合应用能力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除知识测评外,还应考察其学习的态度、收集与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创造能力等,评价中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测评。

(2)从具体的评价操作上,可用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情况的实作评价来补充单一的纸笔测试。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里,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因为它能更全面的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的测评比单一纸笔测评更全面、更真实,可作为纸笔测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具体评价时,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等级记分制下附加评语性描述,评语应指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学业考评从过去以分数形式的表征性评定转化为以等级制附加评语性描述的实质性评定,后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从评价方式上应注意把形成性评价与总体性评价相结合,且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更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问题,反馈信息以促进改进,使其向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评价原则,应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培养学自主、自信的意识。

(5)现代教育评价更重视自我评价的功能,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时的角色互换,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调动教与学的方向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确和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调整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在心理上产生的不平衡状态,以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6)配合评价改革,应积极开展对考试命题的研究,使试题为检测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改革评价制度首先要改革试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导向性,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制定考试命题,命题内容中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具体知识注重考核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7)评价最好采用“等级制+评语”的综合性评价,改革应试教育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半开卷、开卷相结合,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淡化考试,这将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目光从分数转向一些更有价值的活动中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8)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改革,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估学生发展的体系,依据评估学生发展的参照体系,可采用“个人发展参照法、教育目标参照法、教育常模参照法”。成绩考试的评卷,应特别注意激励独创精神,对于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解法应予以加分,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上,应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根据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来判断教育成果及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

参考文献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发表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投稿

数学作业是构成数学教学评价的关键媒介。在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中注重形成多元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向、调控和激励作用。对于传统的单一目标指向评价方式而言,多元的评价方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多了一点点变化,这些点滴的变化给数学作业评价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学生心头的压抑和沉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一、多一种载体,与学生更贴近

以往的作业评价方式大多以书面评价为主,在这种书面评价方式中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以固定的等第来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却缺少变通和关怀,显得生硬而刻板。其实,我们可以挖掘出其他的评价载体,拓展作业的评价形式,使得数学作业的评价更加贴近学生,努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评价体验。

口头评价方便灵活,即时性较强,可以作为书面评价的有效补充。这种评价载体可以承载的评价角度非常宽泛,学生在作业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态度等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口头评价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时刻关注,其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随着教师的语言诱导而有所提升。

从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出发,符号评价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作业评价载体。一般的如、等符号评价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对符号评价进行改良,加入一些带有趣味性、形象性更强的符号,让符号系统变得生动有趣。如作业完成较好的,教师可以画一个;在作业中发现学生有独创性的解法或其他亮点,教师可以在旁边画一个,这些充满了人情味的符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多一个层次,使学生更积极

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如果依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无视他们这种差异性资源,将会使得部分学生越学习越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样看似一碗水端平的评价方式其实是对部分学生的不公平。将数学作业评价进行层次化,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让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与作业中去。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一课时,作业中有一题要求学生思考用7、3、9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笔者结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部分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求写出其中的一两个,能初步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即可;对于一般的学生要能找出所有的两位数,但是顺序可以是乱的;对于学习成绩较优的学生,则要求其不但要列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数,还要做到有序思考,增强数学学习的挑战性。这种具有层次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每个层次下起点和需求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多一位主体,让学生更高效

通常教师是学生数学作业评价的主体,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拓展学生数学作业评价主体,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使得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成为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形成教育合力,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质量,特别是小部分作业拖沓、书写马虎的学生在多方的协同督促下,改掉不良习惯。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评价不是单独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它是与教学的教与学几乎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为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使大学英语测试更加的公正和公平。教学评价要有较为完整的体系,要有教学评价目标、教学评价手段、教学评价过程、教学评价主体等,使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方案制定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先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进行的,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使得教学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数字平台下评价模式应用后的反思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
学位论文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
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
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
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
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
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
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
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
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
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26-04

大学生学业评价是根据本科学生培养目标,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式,系统收集本科学生在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学业信息,并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其学业过程中的学习变化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虽然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学业评价已进行了大量改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现行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学业评价提供参考和帮助,为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效实施作有益补充。

1 大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

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方面。课程学习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中,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主要评价内容。

评价主体上,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来评定,毕业论文的评定工作主要由学院和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来进行,毕业实习的评价通常由实习单位和学院共同完成。

评价方式上,我国现行大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辅之。终结性评价主要用于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和毕业的总结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考勤、课堂发言、平时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中期考察。

1.2 大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的缺少发展功能。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以鉴定学生学业情况为主要目标,即通过量化打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其一定的学分,达到对学生学业成绩认定的目的。虽然教育评价的发展在教育界被广泛认可并在各高校教育改革中被一再强调,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未能充分实现。学生的课程学习及毕业论文的完成主要用于取得学分和顺利毕业,而评价的改进功能,尤其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及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面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2)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缺乏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多为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在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评价,这是我国学业评价一元性的主要特点。在课程学习或是毕业论文的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拥有勿庸置疑的决定权,学生很难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即便有机会参与其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在最终评价结果中也不占有任何权重,只是作为教师进行评价时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3)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仍以量化打分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在课程学习中,主要通过试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能否正确作答试题给予其一定的分数,或者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对其课程论文打分,最终根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学业进行价值判断。这种终结性的标准化考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向学生展示其学习进展情况,而具体的分数也不能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学生无法通过学业评价提高自身学业水平。

4)评价结果的反馈缺乏时效性。通常情况,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以显示课程学习是否合格。这种做法仅能够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不能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也无法分析个人学业的优势和不足,更不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业评价的作用仅仅是意味着课程学习的结束和鉴定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2 大学生对学业评价改革的需求调查

2.1 调查工具及实施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业评价观,本研究对河北省高校中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自编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在确定研究对象后,经过拟定问题、试测、修订和确定问卷四步骤,最终完成了本调查的问卷编制工作。在本问卷中,个人情况有6项。作答内容分为四类,包括40个题项,其中1~2题为学业评价的目的,3~16题为学业评价的内容,17~29题为学业评价的组织方式,30~40题为学业评价结果的处理。

本研究以高校中全日制在读的文、理、工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20份问卷,确定有效问卷3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6%。

2.2 调查结果分析

398份问卷的样本情况如下:性别方面,男性学生占44.7%,女性学生占55.3%;
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占22.4%,大二学生占26.4%,大三学生占28.4%,大四学生占22.9%;
专业方面,文科类学生占35.9%,理科类学生占32.4%,工科类学生占31.7%;
在校任职情况方面,19.8%的学生只担任班干部,5%的学生只担任学生会干部,14.3%的学生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11.8%的学生兼任多项,49%的学生无任何职务;
从获奖情况看,46%的学生无获奖情况,24.6%的学生曾经获得院级奖项,23.1%的学生曾经获得校级奖项,1.3%的学生曾经获得地市级奖项,3.8%的学生曾经获得省级奖项,1.3%的学生曾经获得部级奖项。

1)学业评价的目的。在对现行学业评价目的的看法方面,选择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和为评先、评优提供依据的学生各占三成以上(38.7%、33.4%),有27.9%的学生选择为就业提供依据;
在对学业评价的期望方面,学生更加关注学业评价能否为其指明学习中的努力方向及帮助他们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53.3%、43.5%)。

统计分析发现,大一至大三各有三成以上学生认为现行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而选择该项的大四学生则占半数以上,这说明发展在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中已发挥出一定作用。同时,学生对学业评价目的的期望是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表明诊断――改进功能在学业评价中所起作用尚不充分。

2)学业评价的内容。课程学习方面,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成绩不应在学业评价中起决定作用。同时,超过80%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应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62.8%的学生认为理论水平不应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决定,50.1%的学生认为应以课程成绩来决定理论水平。统计分析发现,在以课程成绩决定理论水平这一题项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此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比例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多数文科学生不认同理论水平以课程成绩来决定相比,理科和工科学生对此多持赞同态度;
在只担任班干部和只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学生中,半数以上学生赞同理论水平以课程成绩来决定,而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兼任多项职务和无任何职务的学生对此多持不赞同态度。虽然多数学生不赞同理论水平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决定,但在大四学生中,半数以上学生对此持认同态度,同时,多数男性学生对此也表示赞同。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50.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应是学业评价最重要的内容,但是65.8%的学生不赞同其在学业评价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分析发现,半数以上的男性学生、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工科类学生、在校担任多项职务和无任何职务的学生以及在校期间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并不赞同毕业论文(设计)应是学业评价最重要的内容。

毕业实习情况方面,多数学生表示毕业实习情况应当纳入学业评价并应成为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对毕业实习的工作量进行明确规定。

参加竞赛获奖情况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参加竞赛获奖情况应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应在学业评价中起决定作用。

3)学业评价的组织方式。在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学生普遍赞同应制定明确的学业评价标准,只有17.3%的学生对此表示不认同。

在评价方式的使用方面,对于以何种形式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52.2%的学生赞同根据课程论文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53.7%的学生赞同以试卷考试形式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
62.1%的学生认为实习报告是评价毕业实习成效的主要方式。然而,分析发现,在根据课程论文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上, 53.2%的女学生、55%的大一学生和52.4%大二学生以及多数文科学生和工科学生对此持不赞同态度;
在以试卷考试形式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上,56.2%的大一学生和50.4%的大三学生、58%的文科学生、56.1%的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的学生和53.2%的兼任多项职务的学生及多数在校期间无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对此表示不赞同。

在评价者的选择方面,七成以上学生认为应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对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并且被评大学生应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半数以上学生赞同理论课程学习水平应由任课教师来评定,76.3%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水平的评价应结合同学互评,52.2%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不应该由任课教师来评定,78.2%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应结合同学互评,六成以上学生认为毕业实习不应由学院评定,而应由实习单位来评定,并且85.7%学生认为应纳入毕业实习评价中。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理论课程学习的评价上,超过50%的文科学生不赞同由任课教师评定,而多数理科和工科学生对此表示认同;
在实验(实践)课程学习的评价上,多数男生和理理科学生以及在校期间无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认为应由任课教师评定,多数女生和文科、工科类学生及在校期间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却不赞同由任课教师来评定。

4)学业评价结果的处理。六成以上学生赞同根据评价标准计分按总分评定学业水平的优劣;
82.4%的学生认为应对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详细的描述来呈现评价结果;
多数学生赞同评定优秀的内容要有佐证材料,且评价结果应予以公示;
近九成学生认为评价中应及时与学生本人沟通;
超过半数的学生赞同以分数形式评定理论水平和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但有近七成学生认为理论水平评价缺乏指导性评语
多数学生认为应对实习情况打分并将其记学分,但不应以“合格”和“不合格”来评价毕业实习。进一步分析发现,有四成多文科学生不赞同根据评价标准计分按总分评定学业水平的优劣,而对此持不赞同态度的理科学生和工科学生所占该类学生比例仅为20%左右;
在以分数形式评价理论水平这一题项上,从性别看,各有一半的男生对此持赞同和不赞同态度,对此持赞同和不赞同态度的女生所占该类学生比例为51.8%和48.2%,从年级和专业来看,超过半数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以及文科学生表示不赞同,而大四学生和理科学生及工科学生对此多表认同,从获奖情况看,随着获奖等级的升高,学生对此持不赞同态度的比例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以分数形式评价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上,多数男生、理科和工科学生、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和兼任多项职务的学生持赞同态度,多数女生、文科学生、无任何职务的学生、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和只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学生持不赞同态度。

3 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3.1 明确学业评价的功能

调查发现,有三成以上学生认为现行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评先、评优提供依据,而多数学生更希望学业评价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学习中应努力的方向以及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不同年级中,学生对学业评价目的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发展并未在学业评价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学业评价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评先、评优和就业等功利性较强的目的可以保留,但育人服务等发展必须摆在学业评价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业评价时结合学生需求和评价的应然目的合理配置评价的子目标,将学业评价的功能定位于在评价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帮助。这既有助于顺利开展评价过程,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实现主动发展。鉴于此,学业评价的发展,尤其是诊断――改进功能必须作为学业评价的出发点,以此指导学业评价过程的开展。

3.2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是相对于单一化的评价主体而言的。具体到学业评价改革中,就是要改变仅由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的单一的评价主体体系,把学生本人和社会纳入到学业评价主体系统之中。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被评大学生应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并且课程学习水平的评价应结合同学互评,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参与评价过程对全面了解个人学业情况,及时改进学业中的不足以及培养个人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教师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评价方面,应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开展学生自评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个人情况有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只有清楚认识个人的长处与不足才能发现并改进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学生互评则主要在小组学习中开展。教师将一部分学习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分配给学生,学生在共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省。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学业评价。校外力量参与学业评价主要在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评定学生实习情况,尤其是评价学生实践能力中有所体现。社会力量参与学业评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在对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行价值判断方面有着校内评价无法企及的作用。

3.3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学业评价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业评价过程中,不仅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对学生学业进行最终评定,更要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标准化测验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业的真实性,其结果能够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业优劣情况有全面清晰的掌握。然而,对某些从分数中不能体现学生学业能力的课程,则需要用质性评价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描述性语言呈现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优秀、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帮助其改进学习中的不足。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指既要对学生学业的最终结果进行评定,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变化进行判断。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变化,需要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利用过程性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每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情况,如把课程的学习分为若干阶段,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在下一阶段帮助其改进上一阶段存在的不足,最终获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同时在课程结束时以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实现学业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目的,做到学业评价鉴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3.4 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利用率

能否高效率地利用学业评价结果是学业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调查中发现,近九成学生认为在学业评价中应及时与学生本人沟通,这说明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得到及时传递。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对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时缺乏详细的描述和指导性的评语,同时,在不同专业的学业评价中并未采用适合本专业学习特点的评价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针对这种情况,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利用率应从以下着手:若学业评价结果是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除及时告之学生具体分数外,还应增加指导性的评语,让学生了解个人学业中的不足以及改进和提高和策略和建议;
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不同专业的学业评价应进行适度调整,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只有对个人学业情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业评价的最主要受益人。

参考文献

[1]李跃忠.大学生学业测评中“课程论文”考核的利与弊[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3):61-64.

[2]张花.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王成军.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25-29.

[4]鲁先锋,李文莉.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综述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45-47.

[5]陆宗丽,刘玲.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35-254.

[6]杨彩霞.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的路径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96-99.

[7]吴延枝,胡晓军.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9):16-19.

[8]陈京.简议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价功能和方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