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创新

发布时间:2023-08-29 15:45:06   来源:心得体会    点击:   
字号:

王建奇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减少了课外辅导,但“双减”视域下,初中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并没有减少,也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可以“放纵自己”,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更加独立自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真正地减轻“负担”。初中生物知识比较系统化,如何在“双减”视域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是对“双减”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创新的分析。

一、教学策略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重视理论与探究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上应当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较薄弱,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机械化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过度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没有得到提高,还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双减”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应当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在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下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潜能,发散思维,引发探究,促进全面发展。

(一)增强互动,共同进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一节课下来,教师说得比学生多,学生充当“听众”和“观众”的时间较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有些教师认为自己要将知识“全盘输出”,而逐渐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的習惯,学生习惯“等”教师说解题的思路,说问题的答案,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缺少与教师的互动,使生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学识渊博,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希望通过自己的讲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上表现出一种“强势”和“威严”的姿态,有的学生会觉得教师就是“权威”,课堂上不敢质疑教师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与教师交流,不仅不利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的“一言堂”模式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增加互动,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例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教学时,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生活在水下的小鱼,它们依靠什么生存?2.田地里种植了土豆和玉米,想一想影响它们生长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并说一说其中一个因素是怎么影响它们生长的。3.松树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防护林,仙人掌主要分布于沙漠地区,影响这两种植物分布的因素中有几种非生物因素?然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评价;
另外,教师在课下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做好备课工作,做好应对学生各种问题的方案和解答方法,遇到疑难问题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获得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能扩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二)微课辅助,突出重点

微课是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课,时长一般为3~5分钟,其特点是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有趣味性,利用微课可以辅助解释相关概念、拓展知识、梳理知识点等。由于初中生物知识比较系统化,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又有很多内容是重点需要掌握的,当前初中生物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初中生对生物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上课时,只选择感兴趣的听,不注意学习方法,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生物的学习上;
另外,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布置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练习册中的习题为主,并要求完成当天所学内容的题目,几乎是全篇布置,有的题目难度较大,很少部分学生能做出来,有的题目过于简单,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双减”视域下,为了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辅助,突出重点。

以《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课教学为例,该节内容的重点是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比较粗泛,学生了解得不够深入。教师要研习教材,明确该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然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加入文字和声音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讲解发酵技术特点时,展示给学生观看,能够让学生从教材以外的客观角度了解发酵技术的应用,突出重点内容。通过微课进行辅助,既能够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又能够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更高效地开展教学。

(三)走出教室,引发探究

“双减”视域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压力都相应地减少了,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并没有减少。生物是一门重视探究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只能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停留在听和写的阶段,缺乏感官刺激,而课堂上教师展示的课件或者教材上的内容也是“只能远观不能近焉”,不利于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教室以外的生物环境。通过观察,使学生受到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对生物的探究热情,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树立生物学习理念,并学会用生物方面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以《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教学为例,要求学生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并举出实例,能够区分植物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的绿化区域参观,找到吊兰、绿萝这两种植物,并借助这两种植物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熟悉的绿萝和吊兰,它们能够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提供氧气,净化空气,它们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剪下一枝放在水里,不久就会生根,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芦荟也是这样,那么,他们在生殖方式上有什么共性?”学生依据所学内容,交流、讨论,初步猜想它们可能都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就可以产生新的个体,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这种生殖方式就叫作无性生殖。接下来,再继续引导学生:“既然有无性生殖方式就肯定存在有性生殖方式,那么我们再去找找,哪些植物是有性生殖的,有性生殖的特点是什么?”由此,学生便会在兴趣的引导下,继续探究新知,促进教学的高效性。

二、分层布置作业,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双减”视域下,各学科的作业量都相应减少,但是作业量的减少反而要求作业的“质量”要高。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设计生物作业,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教师每天都留作业,但有时并没有发挥作业真正的作用。原因首先在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比较大,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再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样就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上课无精打采;
另外,作业的有效性较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大多都是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当天所学课时内容的所有习题,由于练习册中每课时的题型都相似,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作业没有新鲜感,失去对作业的兴趣,导致不认真完成,或者抄答案的情况。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基础差的学生认为中等或提升难度的题目较难,容易出错,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信心。中等以上的学生觉得基础题目太过简单,浪费时间,产生浮躁的心理。这样就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双减”视域下,应当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以《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学案”+“随堂练习”+“课后检测”+“预习”的方式设计分层作业。课堂上,边讲解知识,边进行“学案”例题的练习,如“观察教材中的《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不同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食物中主要含有哪六类营养物质”等,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由浅入深地探究新知;
然后再进行随堂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听课效果;
最后布置课后检测作业,作业的题目要设计合理,主要依据随堂练习中学生做错的题目或者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题目的变换或者设计,可以设置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解答;
另外,还要布置预习作业,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预习,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探究了新的知识。只有合理地设计作业,才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注重反馈与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做好备课工作,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合理地设计作业,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更要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从学生的反馈与教學评价中获取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反馈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或者是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比如提问某个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回答的情况,引导之后学生的回答情况是否有所改善,习题练习的正确率是多少,错误原因主要是什么等;
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整节课从课堂参与度、知识目标达成情况、技能目标达成情况、情感目标达成情况等总体进行评价。

以《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适时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课前教师引入情境:“为什么刚出生的小宝宝都会大哭?”要求小组进行讨论,发表观点,然后教师进入新课的讲解,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让学生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记录,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表达情况,尤其是重点内容“呼吸道的作用”的讲解部分,教师要注意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讨论情况,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自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四、优化监督机制,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中的一些概念比较复杂,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而初中生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自制力,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如课堂上过多重视笔记的记录,而忽略了教师在某些重点内容及易错点上的启发或者引导;
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和同学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
再比如有些学生在课下不能高效地完成作业,拖拉磨蹭、不认真、抄答案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当优化监督机制,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监督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保证学生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另一方面,监督学生的课下表现,督促学生高质量、高效地完成作业,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血液和血型》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合理设计板书的结构,可以按照知识框架进行书写,只需写出框架的要点,如血液、血细胞、血型,血细胞再分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需要作出详细内容的填充,然后依据这些要点用语言或借助课件进行讲解,讲到注意事项或特殊说明时,在相应要点处做好标记,课下要求学生将各要点处的内容进行填充,完善知识框架,便于复习和巩固。这样书写板书,既能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还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思维导图,把握重点。课下整理笔记时,还能够巩固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双减”视域下,初中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很快地从之前的学习状态中转变出来,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这就需要当前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初中生物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从教学策略多样化、分层布置作业、注重反馈与评价、优化监督机制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双减”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创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视域双减作业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冰雪运动(2020年1期)2020-08-24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作业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我想要自由儿童故事画报(2013年3期)20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