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3-14 09:50:3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花费了巨额投资,积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共享成为政府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课题。目前在大学城的资源共享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常州科教城资源共享的成功运行值得借鉴:科学规划是基础,政府主导是关键,提升内涵是根本,高效管理是保障。

【关键词】 大学城; 资源共享; 常州科教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纷纷征地建设新校区,在许多城市形成了高校聚集的“大学城”。有学者对我国近年来建设的24个大学城进行了统计分析,这24个大学城中,最大的广州大学城64 950亩,最小的滨江高教园区占地1 995亩,平均每个占地18 238.46亩,平均投资40.31亿。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花费了巨额投资,同时也积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成为政府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课题。大学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地域上彼此接壤邻近,为各种资源流动创造了便利,也可以通过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在不少大学城的建设中,“教学资源共享”无不作为其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积极努力,但是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践结果与人们原先的设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学城在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分析常州科教城(原名常州大学城)资源共享的运行经验,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

(一)共享理念不明确

在不少大学城的建设前期,政府和高校管理者都有共享的愿望和设想,但是往往共享的理念不成熟、思路不明确,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去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组织实施共享的各方面事物,究竟要实现哪些方面的共享,如何在大学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地予以考虑,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以至影响了建成后资源共享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共享规划不到位

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切实到位的建设,会给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共享带来先天不足。这种实例不在少数,如广东某大学城在整个南北中轴区域、内环以内区域规划和建设了公共商业服务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以及中央绿化公园,希望通过这片区域实现各学校人的交流与物的共享。但是由于该大学城面积比较大,各学校的学生宿舍距离中心区域比较远,又没有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服务,因此,建成的商业区的人气不旺,中轴区左右两边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甚少,没有达到预期的共享目的。

(三)共享的内容单一

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部分,硬件资源主要是指包括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计算机房、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等在内的有形的物质设施;软件资源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硬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所显示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是指课程设置、师资和教学管理等。目前大学城教学硬件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集中在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上,软件资源共享则在选修课互认上有一些探索。但是总体上讲还停留在较粗浅层次,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

(四)共享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建设了许多大学城,也提出了资源共享的设想,一些大学城在前期规划建设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深层次的、全面的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但是这涉及到高校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目前还无法很好地解决。

(五)教学资源效果不理想

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总的说来并不理想,受益面还比较窄。有专家曾对某大学城中六所院校的资源共享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有82.01%、61.92%、73.22%、64.02%的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外校的教室、运动场、计算机房和图书馆,更有多达91.63%的学生没有跨校选修课程。目前已有的教学资源共享在质量管理上也存在着欠缺,许多学校教务部门和院系对选修课和专业课的共享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对已经开展的选修课和少量专业课的共享很少及时和深入地进行评估与总结,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籍管理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困难分析

大学城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享的动力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城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的,公办高校的所有者和主要投资者是政府,而高校领导是受托管理者。政府作为出资者和所有者,对于公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建设规模、贷款额度等重大事项,应该起到决策主导作用,对于教育资源共享应该是最重视的,也应该是最积极的倡导者。而现实是,大学城城内各高校园区的规划、建设主导者往往是高校管理者自己。高校管理者在建设时期重点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搞好的同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尽快将自己的学校建好,对于资源共享问题一是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二是没有足够的力量予以考虑。从目前情况看,作为大学城主要建设者各高校,共享动力显然不足。

(二)地理空间上的阻隔

虽然是若干个大学同建新校区于一“城”,高校间的空间距离确实是大大拉近了,城内的学校也往往不设围墙,仅以道路、绿化带或水系相隔,从而极大地便利了高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共享。但是,几平方公里甚至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学生在各个学校之间的流动,去利用和分享其他学校的资源,的确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况且一般来说,学生平时在自己学校有着十分繁忙的课业。

(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一般说来,图书资料是相对比较容易共享的,但是,外校的学生不受本校的制约,图书资料或设备一旦出现损坏或遗失怎么办?为了防范学校的管理风险,必然要制定一些约束措施,但是繁琐的程序可能阻挡了学生“享受”外校资源的脚步;校方部门管理者因担心管理有难度而积极性不高。校际选修课的管理也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不少学校反映,跨校选修课出勤率很低,一方面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师难以约束;另一方面是学生去听课客观上也存在着交通不便、自身课业相重等多种困难。

(四)自身利益的冲突

大学城中的各个高校可能是部属、省属或市属等不同的办学主体,它们规模、类型不一,各有所长,理论上讲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事实上,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同处一地的各所高校之间必然会在生源、师资、办学经费等各项社会资源上存在竞争。“学科共建、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美好蓝图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实力和水平相当的学校,出于竞争的考虑,自然形成的往往是相互封锁而不是积极共享;不同层次上的学校则难以寻找到适合的合作平台。

(五)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隔阂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这些学校聚集在大学城,从积极面看,增加了文化接触、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从消极面看,增加了产生文化碰撞、文化摩擦乃至文化冲突的可能。大学城里各个学校尽管相互之间可能没有建立物理围墙,但是学生之间却可能存在着一道道坚固的心理“围墙”。在大学城的学生当中缺乏心理上的认同感,他们往往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某某学校的学生,而不愿意把自己看成是大学城的学生。身在名校的不免有优越感,而其他学校的学生或有自卑感,或有不服感,彼此间存在的心理隔阂也影响了相互交往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资源共享实施上的困难。

三、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案例分析

(一)常州科教城基本情况

常州科教城位于中国制造业中心、“长三角”中间地带的常州市,占地5 500亩,正在建设的科技和实训园区1 800亩,已完成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入住了一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工科类本科院校和五所高职院校。在大学城建立之初,常州市政府就成立了专门机构——科教城指挥部,市政府一位副市长亲自担任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该城分东西两区,西区为六所学校的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东区为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目前科教城的各个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入住了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并且拥有强大的研发平台: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等学校以及中科院、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培训、技术研发中心等100余所,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高端人才进驻。

(二)科教城资源共享情况

常州科教城由省市和各学校共同出资建设了拥有世界一流的所有学校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和素质拓展基地(见表1)。

科教城管委会还出资200万元牵头建立了电子资源库,科教城的六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中文数字期刊等信息资料。目前正在计划启动科教城内的网络改造项目,能够使城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真正的网络一体化。科教城本着“三个面向、综合改革、内外开放、示范辐射、合作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施了教学资源共享计划,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共享目标:1.学分互认,跨校选课;2.互开辅修专业和第二专业;3.师资共享,互聘教师;4.建立联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5.建立补偿机制,开放实践教学资源;6.逐步实现图书及网络资源全城“一卡通”;7.建立教学督导员库,实现教学督导资源共享。

(三)启示

常州科教城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建校模式,突出“城”的理念,建设伊始,就将资源共享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基础设施、校区空间、图文信息、师资互聘、实验实训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共享,节约了教育投资,提高了办学效益。虽然他们的资源共享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总结和梳理其成功经验,可以给大学城的健康发展以有益的启示。

1.科学规划是基础

大学城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方案是教学资源共享能否成功的前提。常州科教城在建设之初,就由市政府所成立的大学城建设指挥部牵头,六所学校统一规划,集中征地,公共部位和共享区域由指挥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各个学校在总体规划之下规划和建设各自的校园,这为以后的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主导是关键

政府在大学城资源共享中所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主体所无法替代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财政部门的投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江苏省财政对常州市科教城实训基地的1亿元专项拨款,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规划指导、建设参与等,更是关键所在。

3.提升内涵是根本

教学资源共享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思想,不要仅仅停留在图书、体育设施和学分互认这些传统项目上。高校应该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共享的内涵、丰富共享内容、深化共享层次。如推进数字化教育,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和课堂教学远程化,将专业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做成课件并上网;各院校之间还可以进行互修双学位的合作,两校互修双学位的学生,如果符合两校授予学位规定,可由本校颁发毕业证和主修学位证书,由对方学校颁发辅修学位证书;本科与专科学校之间可以开展“专接本”教育等。即使在学分互认互换的教学资源共享传统和核心项目上,也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在大学城倡导教学计划的相互衔接、课程的共同开发以及考试的标准化,突破“瓶颈”制约,深化共享的内容。

4.高效管理是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资源共享的又一个关键因素。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代表各学校共同利益的、或民间性质的由大学城各个学校共同认可的管理机构,科学地研究并切实地推进资源共享工作;第二,由该机构研究制定资源共享的项目、实施程序、管理办法,在各个学校认可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保证资源共享活动的质量。第四,妥善处理好各高校在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关系。高校是独立的办学单位,也是独立的经济个体,正视各高校利益的独立性,以及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态势和矛盾甚至冲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好共享当中的利益分割问题,资源共享活动才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总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于国、于民,于学校、于学生都是十分有利的事,也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高校也应该脚踏实地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石琳.大学城建设的教育经济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75-79.

[2] 王卫星,王雪峰,等.风险与防范——大学城建设中的趋利避害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3):43-45.

[3] 杨毅仁,陈铁群.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1):37-41.

[4] 广州市规划局,等.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J].城市规划, 2002(5):91-93.

[5] 叶志坚,华敏.大学城距离“共享”还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5-17.

王卫星教授简介

王卫星,女,1957年10月生,河南安阳人,博士,教授。现任江苏工业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学/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会计。主讲过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先后在《中国审计》、《财务与会计》、《财会月刊》、《财务与金融》、《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主编和主要参编了5部会计学专业教材,出版专著1部。《新编现代财务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获常州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7年)三等奖;主持和主要参加了多项省级课题,其中一项获江苏省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7年)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