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20 10:23:20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特色,简要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探讨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一种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阐述构建原则、内容及特点,最后对教学实施及实施效果等作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就业;四维模式;人才培养

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学生完成本科学业是为了直接就业或更高层次的学习研究。在就业形势每况愈下的今天,加速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结合区域社会的产业发展需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迅速将教育面向就业,培养熟练的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研讨的热点和一项紧迫任务。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规范,在此专业发展规范下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建议在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因此,各高校要真正从本地市场需求出发修订培养计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1-2]。

2008年4月,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参加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工作,侧重在“软件工程”方向的试点,并参与“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教学研究项目。

在此,笔者简要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以及地方性、师范性的特点,探讨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一种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并就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实施效果等作了一些讨论,期望对地方院校同行的工作有所帮助[3-4]。

1根据学校条件及特色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确立了“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二十字办学理念和“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九字发展观,定位是教学型学校。

由于历史及学校地域的原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既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又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的专业之一。从专业学生的生源看,学生主要来自黄冈本地,学生地域以周边区县偏多,学生所在家庭以农村家庭占大部分,少部分为城镇和省外生源。毕业生毕业后的目标是尽快回报家庭和社会,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方向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要考研并进一步深造,更渴望投入到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型方向去。再者,黄冈市的经济较为落后,很少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来黄冈基层企事业单位、机关就业的。近几年,由于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机关选拔并储备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考公务员、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的较多,学生在这些领域就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此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方向,师范类方向毕业生除了承担中小学信息课程教学任务外,还需要维护中小学的网站,解决教师和教室的计算机问题。“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是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四大方向。

经充分考察调研、酝酿讨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经分流培养后,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可以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可以从事政府机关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工作[5]。

从上述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专业就业方向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教指委的新规范下,我们形成了以软件工程方向为主,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科学为辅的专业建设指导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2构建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2.1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 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与专门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在提高学生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体系。同时,为了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要求的专门化人才,必须考虑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就业方向课程。

2)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体系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置和扩大专业方向。

3)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我们以地方性大学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即大学一年级为基础实验训练阶段,二年级为专业技术基础训练阶段,三年级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四年级为专题设计训练阶段。二是实践教学的工程化,即在实践教学训练中适时地将工程和技术开发渗透到实验中去。三是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即设计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软件创新等实践活动。四是实践教学的层次化,即构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2.2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以面向市场就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参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的相关规定,在满足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结合黄冈师范学院的实际,我们构建了面向就业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四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

1)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通识教育平台包含思想政治、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创业与就业等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设三个模块:数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类模块(包括电路分析)、程序设计类模块(包括计算机导论、实用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

3) 计算机学科核心平台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对这些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学科核心平台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需要在课时上给予较充分合理的保证,在内容深度和知识覆盖面上保持较高的标准要求。

4)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IT企业见习、专业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和创新活动等。

5) “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四大就业方向课程平台。

(1) 教师教育方向课程(可教)。

教育学、心理学、书法、信息技术教学论、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网页制作设计、信息技术奥赛实训等。

(2) 软考、考研方向课程(可考)。

我院积极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我们选择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作为软考方向制定的依据。一方面,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中将初、中级水平(职称)考试内容教学嵌入式及课程化,增设和加强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我院组织教师开设为期一年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三个中级级别的考试辅导选修课,开课师资均为已取得系统分析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我院还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鉴于计算机学科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综合是统考科目,所以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我院组织专门师资,对专业综合包含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进行研究,将其所含的四门课程权重加大,在大三下、大四上两个学期开设专业综合选修课、考研数学选修课等,进行考研前强化训练。

(3) 市场就业方向课程(可工)。

我们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IT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我院选择目前社会需求量大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两个方向,供面向市场就业的学生选择,并开设该方向的一些课程,如ARM程序设计、软件设计模式、软件测试实践、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引入企业师资进行教学,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

(4) 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政府机关就业方向课程(可调)。

经我校教务部门同意,我们联合我校政法学院,其开设的该就业方向的一些课程的学时、学分得到我院认可。

2.3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就业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计算机专业“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四大就业方向和各类型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

二是地方特色鲜明。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突出体现了地方高校特色。

三是课程体系特色明显。该课程体系既满足专业规范中的“公共核心知识体系的8个知识领域”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规范”,又重点加强了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与统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还对传统的硬件系列必修课进行了整合(整合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为电路分析;整合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为数字逻辑电路;降低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教学难度,覆盖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即可;整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语言为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紧密围绕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等设置课程和实验教学内容,主干清晰,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协调性、完备性。

四是实行“2.5+1+0.5”人才培养模式。为增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我们利用前两年半完成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基本规格的所有课程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按照计算机专业“可教(教书)、可考(考研、软考)、可工(工作)、可调(选调生、村官、公务员)”四大就业方向分流培养,最后半年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经过四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可以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直接就业;从事教育工作的部分学生可以申请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考取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政府公务员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工学、理学、管理学学士学位。

3面向就业的“四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考促学、以赛励学”的“四学一用”人才培养思路贯穿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成绩如下。

3.1毕业生就业情况

在近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3.2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情况

在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的通过率逐年攀升。在2009年5月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我院一本科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级资格(水平)考试。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共有128人,其中有35人通过了数据库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为27%;2006级本科毕业生共有158人,其中有54人通过了数据库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通过率为34%。

从我院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职称(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薪酬为3000~5000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薪酬为2000~3000元;其余学生的就业岗位及起薪一般。

3.3考取研究生情况

在考研率和考研质量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多年来保持在一般院校中的较高水平。研究生所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调查反馈,这些学生不仅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录取情况如下:2007年共19人被录取,其中“211”工程院校15名;2008年共23人被录取,均被“211”工程院校录取;2009年共30人被录取,其中北京大学1名,“985”工程院校录取20名,其余大部分被“211”工程院校录取;2010年共37人被录取,中科院计算所2名,其余大部分被重点大学录取。

3.4考取“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国家公务员”情况

2006年,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黄冈市选调生考试,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生被录取21名,其中12名为我院学生,在当年参加黄冈市选调生考试的所有考生中,笔试第一名和面试第一名均为我院学生。2009年,我院共有23名毕业生考取各地地方选调生、各级国家公务员、大学生村官。2010年,我院又有30名毕业生考取武汉市、荆州市等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官、深圳市海关等各级国家公务员。

3.5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与声誉

我院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丰硕。据初步统计,我院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毕业论文获省级一等奖1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6篇。我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取得了C、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10项国家三等奖,16项优秀奖;在第五届大赛中取得了C、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3项国家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在2007、2008、2009年,我院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累计荣获国家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引起了不少高校的关注,先后有重庆渝州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鄂东职院、黄冈职院等高校的专家和同行来我校进行参观交流。

此外,在我院已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已经踏入IT企业的管理阶层,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2010年,《鄂东晚报》第4043期用整个版面,以“高就业率‘宝剑’是如何铸成的?”为题,对我院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4结语

参加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工作的实施,对我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维”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仔细考虑到学校的定位和地域特征、就业环境等,同时考虑到了专业本身,最重要的是考虑到为教育对象服务。该模式在我校的实施为其他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积累了少许经验,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探索了一条道路,希望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杜彦良,江舒,张爱淑,等. 关乎成与败、得与失: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 中国教育报, 2004-07-09(4).

[4] 任满杰,贺利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8):71-72.

[5]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78-80.

Analysis of Four Dimensional Training Model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 Regional Universities

WU Dingxue, FAN Wenping, CHEN Xiaolin, FANG Yu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orientation features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some brief analysis of need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n it’s discusse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of the local institutions fostering target. At last, four-dimen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regional university computer professional is proposed for the employm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building,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explained,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mployment; four-dimensional model; talents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