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2-03-27 10:09:5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4-0110-03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口学会、中国劳动学会共同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口学会、中国劳动学会三个主办单位的主要领导,有来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展规划与信息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等政府部门的领导,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多达5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人民日报》、《中国人口报》、《人口与经济》、《人口研究》、《中国劳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等国内著名报刊的领导和代表。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河清教授主持,中国劳动学会华福周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教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谦司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表达对“第二届全国‘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的祝福和期待。

学术研讨于上午9:15正式开始,上午是大会主题发言,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和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主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莫荣研究员以“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为题,指出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矛盾突出并解读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劳动力供需矛盾的相关政策。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在“人口红利的终结与经济增长的减速”主题演讲中强调应对我国经济增长减速需要制度创新,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很多就业问题的产生可能其实并不在于就业政策,而在于整个社会制度安排有问题,如果宏观的社会制度问题不解决,仅仅从具体政策层面去解决,那也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彻底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杨宜勇研究员提出人口红利的终结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在“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动向的考察”主题演讲中对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强度、区域模式、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动向做出了判断。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以“北京市人口规模调控研究:人口流动受益者的责任重构”为题,指出人口流动受益者与责任者的受益和责任应该相匹配,中央政府、城市政府、企业、市民、流动人口各尽其责,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大会主题发言下半场由中国劳动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真真研究员在“ICPD20年全球人口形势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演讲中提出人口变化的滞后效应和长期效应,另外,她认为人口本身不是问题,不能敏锐及时地意识到人口变化及其影响才是问题。西安思源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段兴民教授和西安思源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王莉娜老师共同做了“基于复杂系统的公共就业服务多元化体制创新研究”的演讲,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来构建公共就业服务的多元合作模式,运用复杂系统适应性理论剖析了该模式的运作并为该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建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谦司长以“城市化健康发展应重点关注的人口问题”为题,总结了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迁移需要,推进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谭琳教授在“她们缘何要求与男性同龄退休?”的发言中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女性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方面相差无几,但是十年来女性实际退休年龄下降,性别差距不断拉大;对机关事业单位女性职业发展机会和退休生活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建议男女退休应有一个相同的上限和下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超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问题,分析了超大城市人口增长的机制、中国超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6月8日下午是大会专题论坛,分别是“人口与发展”专题论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专题论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论坛,共有38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专题发言。下面按照分论坛主题对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如下综述。

一、“人口与发展”专题论坛

该论坛学者们发言的内容主要围绕生育政策、生育意愿、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人口、城市化等相关问题。关于生育政策问题,陈友华教授在“机构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计划生育新去向”的发言中,认为人口计生部门被拆解,本身就表明中国强制性计划生育历史的终结,中国也因此逐渐向后计划生育时代过渡。庄国波教授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认为多年来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争论双方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有些问题的产生是公共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与政策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周长洪教授在“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发言中指出,根据六普数据我国家庭呈现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类型特殊化以及老人家庭空巢化的典型特征,这表明家庭发展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家庭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逐步削弱,由此他认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应更多的考虑微观家庭的状况。孙晓明教授以“农村中老年女性人口生殖健康服务机制研究”为题,建议卫生计生部门加强女性更年期生殖健康服务。关于生育意愿问题,张建武教授在“广东‘80后’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言中指出广东“80后”传统的生育观念依然存在,生育意愿出现内部失调,对于开放二胎生育呼声较为强烈。关于少数民族人口问题,马正亮教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变化趋势,艾尼瓦尔·尼吉木教授介绍了新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动,徐世英教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蔡果兰教授介绍了新疆各地区人口与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匹配模式。关于城镇化和流动人口问题,朱宇教授在“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代际延续和变化”的发言中指出,尽管较之第一代流动人口而言,新生代流动人口在个人特征上已发生了有利于其在城镇定居的较为显著的变化,但其在城镇的定居意愿很大程度上仍延续了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特点,整体上仍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张力教授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多元统计口径给出了更加准确的界定,亓昕教授以对建筑工群体的考察为例介绍了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刘德鑫教授则介绍了对新型城镇化远郊农村的“上楼”问题的访谈情况。

二、“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专题论坛

该论坛专家学者们就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养老意愿、养老服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背景,苏杨研究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的发言中从宏观层面论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任远教授在“适应人口流动性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发言中指出分户籍、分地区、分城乡的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安排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增强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需建立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乃至国家整体性的社会保障计划,使不同社会保障项目能够成为有机衔接的整体:褚福灵教授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探讨”的发言中提出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两个方案即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方案:傅志明教授在“从过度保障到弹性保障:欧盟劳动者保障模式的变迁与启示”的发言中认为要建立弹性保障制度,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市场与社会保障的边界,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仇雨临教授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转型与发展路径”为题,提出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转型的方向、路径以及实现转型的条件。关于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方面问题,吕学静教授在“我国失能老人专业照护的缺失与应对”的发言中,触及了社会保障面临的新问题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护理的需求并提出了五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杨成钢教授对未来十年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测算,并对养老公共服务资源的供求差异进行分析:胡苏云教授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进步对医疗保障制度费用上涨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表明医疗技术进步对医疗费用上涨的影响更大;黄健元教授以江苏省为例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基本养老基金进行了研究:肖严华副研究员以社会保障缴费率为切入点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刘娟副教授在社会保险法的框架下提出了生育保险个体利益的帕累托改进三条路径;张启新副研究员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健康福利便利站”的案例,提出社区养老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

三、“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论坛

该论坛学者们主要探讨了我国劳动力流动、如何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实现途径等问题。董克用教授在“脆弱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生产性供给短缺与大学生毕业生过剩问题并存,并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徐斌教授以微观就业为视角,提出了高组织效能下人才发展阶梯即提升人才内部就业力和竞争力的三个要素:理念、时间管理以及领导力。纪韶教授根据六普数据分析了不同城市群之间吸引力差异、内部流动活性的差异,以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互为影响因素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经济与区域人口流动的关系。尚珂教授分析了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较大,地区生产总值、地区政策差异以及地区间的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不同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刘金祥教授探讨了体面劳动的内涵、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途径。张呈琮教授分析了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潜力并给出了进一步挖掘二三产业就业潜力的思路和对策。刘平青教授以农民工样本为例研究了员工个体与组织在收入、价值观、能力以及压力等四个维度的匹配,他认为农民工与企业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匹配状态。陈卫民教授在“1950年以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变”的发言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大于对产值的影响,老龄化也会通过劳动力成本路径刺激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李琦教授基于北京市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研究探讨了公共就业服务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走向。此外,黎煦副教授比较了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的工作满意度:谭永生副研究员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就业要实现“四个转变”的观点;杨慧副研究员研究了新世纪女性的就业结构和性别隔离情况;侯建明副教授分析了影响吉林省流动人口就业的因素。

全国“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学术研讨会已成功召开了两届,为人口学和劳动科学的专家学者搭建了深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达成不少共识,成果丰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相信,这样的合作与交流将对两大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