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科学施肥用药技术

发布时间:2022-03-31 09:56:2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当前,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化肥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正确选用肥料和农药,科学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一是要首选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二是选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三是使用农药要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把握关键、适期用药,控制药量、调适浓度,科学混配、兼治病虫,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肥料农药选择施用技术

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市场上的一大亮点,倍受消费者青睐。无公害农产品就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目标产品质量等都符合国家或农业行业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并经产地和市场质量监管部门检验合格,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因此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除了建立无污染源生产基地,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实行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技术,从而使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达到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目的。然而,制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因素很多,致使无公害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如何在农业生产中正确施用化肥、选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

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国被严重污染的耕地约2187万公倾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环境受污染的加剧,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消除者造成极大伤害。

农药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统计表明,我国农药的使用量连年递增,2000年达到了25万吨,其中包括大量高毒、高残留品种。但农药的利用率总体上不足40%,其余飘移、流失,污染土壤、水等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和土壤等农业环境的污染。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有1600万公倾,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我国化肥的施用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我国播种面积的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80年代施用量为87、0公斤/公顷~160公斤/公顷,90年代初为150公斤/公顷~240公斤/公顷,1997年达到258、45公斤/公顷。与作物生长的需要相比,化肥施用的不合理,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偏高,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和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使农产品营养品质下降。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是滥用化肥的另一突出问题,根据中国农科院的测定:北京市菠菜硝酸盐含量达2358毫克/公斤,萝卜2177毫克/公斤,上海、广洲等大城市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2~8倍。研究表明,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0%来自蔬菜。

重金属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仅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300亿元。在一些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发病率有50%与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有关。

农膜造成污染。农膜覆盖技术自70年代从国外引进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种作物上,这确实给农作物带来了增产增收,但同时残膜也给农田带来了一定的污染,主要是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土壤通透等物理性质,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因此而影响作物生长,影响农产品品质。

二、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

1.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保肥蓄水能力强,而坚持常年施用有机肥料,是达到上述要求的主要手段。有机肥料除含有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外,更重要的是其含有的有机物质转化形成的腐殖质,可以改良土壤,协调土壤水、肥、气矛盾,为作物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利作物健壮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虫、抗倒伏、抗寒热的能力,为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打好基础。实践证明,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生产的农产品,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商品性好,市场竞争力强,容易达到无公害标准;有机肥养分有效性高,肥效持久,不易流失,对环境污染较轻。施用有机肥,要做到以下两点:

1.1常年坚持秸秆还田。现在,农村燃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煤气灶、电饭锅、微波炉等现代烹饪工具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农作物秸秆大量富余,这为培肥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肥土壤,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最具实际意义,因为现在许多地方的土壤有效钾的供应水平都不高,不能满足生产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遏制土壤钾素供应能力下降的态势,缓解土壤缺钾的矛盾。秸秆的农业利用方式很多,目前常用的是秸秆留高茬直接还田、覆盖还田、堆沤和动物过腹还田等方式。如果焚烧秸秆或将秸秆弃置河道,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有机肥源,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对无公害生产环境建设极为不利,所以坚持秸秆还田,既肥田又环保。

1.2施用腐熟牲畜禽粪。牲畜禽粪虽是优质有机肥料,但如不经过无害化处理使之充分腐熟,其含有的病菌、虫卵等病源物,会造成多方面的污染:一是可导致农作物遭受病虫为害;二是可污染农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三是可污染水源,使其失去饮用价值;四是可污染大气,因为未腐熟的有机肥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进行嫌气分解,会产生有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促其充分腐熟,使之无害化。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高温堆肥、沼气发酵和坑式沤制,利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杀灭病菌、虫卵等有害生物。在堆肥和沤制肥时,加入适量速效氮肥,有利于加快其腐熟过程。

2.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在定向、快速供应作物养分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施用不当会带来诸多不利,必须在施肥过程中加以注意。

2.1减施氮肥。目前农业生产上过量施用氮素化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多了主要有如下害处:一是会使作物生长柔嫩,易感病虫,增加用药次数,不利于农产品无公害;二是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三是大量的氮素流入水体,易造成河沟水体富营养化。为了降低农产品尤其是瓜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减轻环境污染,必须适当减少氮素化肥施用量。

2.2控施磷肥。为了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应当控制含磷化肥的施用,因为过量施用磷肥,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2.3增施钾肥。钾肥的施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钾素不但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三要素之一,更重要的是钾是公认的品质元素,满足农作物对钾素的需求,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且能够大大改善农产品品质。例如可以增加西瓜、葡萄的含糖量,增加番茄、青椒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马铃薯、山药的淀粉含量等。施鉀素还能使农作物生长健壮,明显增强农作物对病虫、旱涝、冷热害等抗逆能力,减少农药用量。增施钾肥不但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使农产品易达到无公害标准。

2.4辅施微肥。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缺少后不但会造成减产,而且会使品质下降,因此也要注意补充。由于根部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利用率不高,且难以施用均匀,用量偏大又易造成局部毒害,所以,叶面喷肥补充微量元素最为适宜,因为根外追肥不但供肥迅速,而且有效性高。

3.尽量使用专用基金配方肥,加大使用各种新型肥料

专用配方肥料,是根据不同土壤、特定农作物而研制的配方肥料,针对性强,养分利用率高,流失少,既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减轻环境污染,所以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广。各农业科研部门陆续研制开发出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包膜肥料、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品种。这些肥料有的能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养分,有的加入了促进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有的肥效缓急相济,有的能减缓养分释放速度、减少流失、减轻环境污染,应该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应用。

4.施肥中的原则

4.1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

在农业生产中,施肥要以大量的有机肥为主,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供肥水平,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络合能力,有效遏制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害。同时,施有机肥比施化肥农作物硝酸盐含量可降低45%左右。在无公害农业生产中我们最常用、大量用的是一些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主要有堆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泥肥、饼肥等,其它一些辅助肥料主要是生物菌肥,如根瘤菌肥料(绿肥、豆科作物)、无机矿物质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

4.2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在农作物定植前,施足基肥。一般基肥应占施肥总量的60%左右,基肥能缓慢持续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为农作物的丰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农作物各个生长期所需的养分不同,一般前期需要的养分少,中后期需要的养分多,在基肥不能满足正常生长需要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追肥,追肥方式有沟施、穴施、随水冲施、叶面喷施等,但要控制用量,以免造成烧根、烧叶现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4.3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平衡施肥

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其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各个生长期的需肥量也不相同,应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种类来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进行平衡施肥。

三、科学选用农药

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2.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14、高锰酸钾等。

2.2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2.3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的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3.要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一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kg喷雾,可防治蔬菜和茶叶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g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kg水,取过滤液喷雾,對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科学施用农药

1. 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如果在大棚中防治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

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好的抑制害虫数量作用,而且对人畜基本上不产生毒害。

2.把握关键,适期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如作物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减少防治面积;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露水已干时用药,夏天应于下午5时后阳光不强、温度稍低时用药,并保证在用药后4小时内不被雨水冲刷。

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作物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蔬菜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g/hm2(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g/hm2。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4.科学混配,兼治病虫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能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产生化学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5.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喷洒农药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采收,确保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低于国家允许的标准,这段时间称为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的长短因农药种类不同而差异很大,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农作物采收日期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天数,防止农产品中残留较多的农药。一般夏季至少为6~8天、春季至少为8~11天、冬季则应在15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