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利胆退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2-04-04 09:57:4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山栀、大黄三种药材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等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有机酸、蒽醌类、萜苞类、鞣质类等,其中茵陈酮、茵陈素等为发挥利胆退黄功效的主要成分。临床较多的将茵陈蒿汤用于黄疸、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的治疗,不仅如此茵陈蒿汤的其他作用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化学成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23-03

茵陈蒿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该方由茵陈蒿、山栀、大黄三味药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等功效,茵陈蒿汤组方配伍主方严谨,对后世临床与科研影响深远,历代名医都将其作为治疗湿热黄疸的首选方剂[1-3],如《金贵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载:“茵陈蒿汤方: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黄从小便去也”。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茵陈蒿汤的文献主要聚集在茵陈蒿汤效用的有效化学成分研究,有的研究创建了急性黄疸、急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以此探讨方剂的作用机制[4,5]。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的作用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的化学成分

1.1茵陈蒿利胆退黄的药效成分

临床实践显示,茵陈蒿能影响胆汁的分泌量,稀释郁结的胆汁,促进胆汁内胆酸和胆红素的代谢,这是由茵陈蒿含有的利胆退黄的药效成分决定的。现代药理学研究[6-8]表明,迄今为止,分离和鉴定的茵陈蒿的有效化学成分已经超过10种,主要包括6,7-二甲氧基香豆素、4-羟基苯乙酮和绿原酸、8-蒎烯、茵陈酮、叶酸等,以6,7-二甲氧基香豆精、4-羟基苯乙酮为茵陈蒿利胆作用的效用物质。另外,茵陈蒿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包括茵异茵陈黄酮、陈黄酮和蓟黄素以及香豆酸包括氯原酸和茵陈香豆酸A、B,也被药理学证实为具有良好的保肝、利胆活性。

1.2 大黄利胆退黄的药效成分

临床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改善胆汁、胆汁酸和胆红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和舒张十二指肠与胆管,促进胆道和微细胆小管内瘀积的胆汁排出,从而产生利胆、退黄的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和鞣质等成分是大黄发挥利胆、退黄作用的化学和药理成分。实验研究发现,使用大黄的提取物或煎剂通过胃管鼻饲大鼠,一段时间后,均导致大鼠胆汁量显著增加,可能是大黄素、大黄酸等有效成分促进胆红素、胆汁酸分泌,松弛奥狄括约肌,促进胆囊收缩,进而增加胆汁排出[9-11]。

1.3 栀子利胆退黄的药效成分

栀子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有机酸以及色素等成分,且以环烯醚萜苷类最为重要,迄今为止,已经从栀子中提取十余种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包括栀子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栀子苷酸和京尼平等,以栀子苷是环烯醚萜苷类的主要活性成分。动物实验[12]表明,环烯醚萜苷类具有良好的利胆作用,可明显促进胆囊的收缩。如给予大鼠京尼平苷不同的剂量,均持续促进胆汁分泌。通过结扎总胆管可以建立高血脂的模型动物,而京尼平苷具有导致其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下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京尼平苷能促进磷酸尿苷合成、抑制D-GlaN与尿苷结合、促进胆汁排泄。

1.4 茵陈蒿汤的药效成分

茵陈蒿汤仅有三味药,现代药理研究[13-16]认为,茵陈蒿汤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①黄酮类,以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栀子素等为代表;②有机酸,以茵陈香豆素A、B,脱氧茵陈香豆素等为代表;③蒽醌类,以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为代表;④萜苞类,以去羟栀子苷、栀子苷等为代表;⑤鞣质类,以儿茶素葡萄糖苷为代表。其中,茵陈酮、茵陈素是方剂利胆作用的主要成分,其余成分多发挥其他作用,如退热、抗菌、抗真菌作用。

2 茵陈蒿汤的利胆退黄作用

2.1利胆作用

在祖国医学中,茵陈蒿汤一直以来被作为治疗黄疸的经验方。药理学研究[17-18]认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氯原酸和对羟基苯乙酮、茵陈酮、叶酸等具有利胆功效,保护葡萄糖醛酸免于分解,增强肝脏解毒能力,茵陈蒿可以提高肝细胞功能,促进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与排泄,提高胆汁分泌量。在治疗胆道结石、胆汁引流不畅方面,茵陈蒿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机制可能在于其具有提升肝细胞功能,诱导肝细胞再生,促进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

兰绍阳[19]等将45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和茵陈组,探讨了茵陈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肝组织中胆盐输出泵(BSE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茵陈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茵陈组大鼠血清TB、DB、ALT、AST、ALP、TBA 浓度低于模型对照组,HE 染色显示茵陈组大鼠肝脏的病理损害轻于模型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茵陈组大鼠比模型对照组有更多的BSEP 阳性细胞。荧光定量RT-PCR 法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BSEP mRNA 表达明显低于茵陈组,进而表明茵陈能有效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的肝功能、减轻病理损害,并能上调肝脏BSEP 的表达。另外,研究人员使用超声手段观察胆囊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与胆囊昼夜生物节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子、酉时给药优于午、卯时。

2.2保肝作用

茵陈蒿具有保肝方面的作用,能够保护肝细胞,保持肝细胞膜的完整性与较好的通透性,同时促进损伤的肝细胞及时修复和再生,进一步提高肝脏的解毒作用[20]。茵陈蒿中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还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能够修复受损的肝细胞。王喜军以大鼠为受试对象,通过喂饲致石饲料造成地鼠胆石症模型,研究发现6,7-DME(6,7-二甲氧基香豆素)可能是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肝脏损伤作用。

2.3其他作用

除了利胆保肝退黄等作用外,茵陈蒿汤还具有解热镇痛消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免疫调节、保护胰腺组织的作用[21-23]。如在免疫调节层面,茵陈蒿能够促进白细胞分裂,促进白细胞分裂增殖,激发T细胞免疫活性,发挥免疫调节和诱导干扰素生成等。即茵陈蒿可从多个层面参与并正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3 临床应用

目前,茵陈蒿汤主要应用于黄疸的临床治疗,多经验性加减药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表现巩膜甚至全身黄染,心烦口渴,恶心欲吐,两胁脘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湿热,解毒退黄;基本方用茵陈30~50 g、栀子10 g,大黄10 g,白茅根30 g,板蓝根30 g,五味子30 g,虎杖20 g,贯众20 g,每天一剂,半月为一个疗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24]。方药中茵陈为君药,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作用;栀子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并利三焦的作用;大黄为佐药,具有降瘀泄热、通利二便的作用;添加茯苓、车前,可以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辅以丹参、郁金、赤芍,可以增加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的功效。慢性乙型肝炎方用清热化湿法,适用于湿热中阻型,用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 g,金钱草24 g,薏苡仁24 g,茯苓12 g,郁金12 g,赤芍12 g,山栀子12 g,苦参12 g,陈皮9 g,大黄6 g,生甘草6 g。辛平年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 例,在采用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茵陈蒿汤加金钱草、柴胡、赤芍等煎服,对照组28 例仅予常规治疗。结果经治疗20 d 后,治疗组治愈32 例,好转8 例,对照组治愈17 例,好转11 例;治疗组各项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5]。黄疸可分为阳黄和急黄。阳黄热重于湿型,身目色黄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腹满纳差等,处方用茵陈蒿汤方加味;急黄临床表现黄疸进展迅速,高热烦躁,精神障碍,或有出血征象,处方用茵陈蒿汤方合犀角散加减治疗[26]。

4 煎煮与配伍策略对药效的影响

中药方剂发挥功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有效化学成分及数量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溶剂量、pH 值、络合沉淀反应等,因此,煎煮、提取、浓缩、干燥、配伍情况的差异都会对方剂的有效成分的数量和稳定性,进而对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茵陈蒿、山栀、大黄三味单药均具有特异的有效化学成分,但茵陈蒿汤方药综合的利胆退黄作用则显著优于单味药,其原因可能在于配伍过程中药物间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进而增强了利胆退黄的作用[27]。

在煎煮方法上,有研究指出,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汤剂和传统汤剂的有效化学物质的含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分煎与合煎的影响。研究者发现,来源于茵陈蒿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与茵陈色原酮在配伍栀子、大黄后,其溶出率稍有差异,而全方配伍后其又恢复至原水平,进而显示了方剂全方的整体作用[28]。

综上所述,可见茵陈蒿汤方中茵陈蒿清脾胃肝胆之湿热,为治疗湿热黄疸要药,为君;栀子清热燥湿,泻肝胆,利三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为佐;“茵陈蒿清热利湿,以通水源为治疗黄疸要药,无论阴黄、阳黄都可以应用,使全身内外瘀从小便而出,行其清下通泻郁热之功。目前,中医及药理学关于茵陈蒿汤的研究不仅限于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等作用方面,其他方面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保护胰腺细胞,镇痛消炎,调节免疫、抗肿瘤等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晶,郭丽娟,邢彦霞,等. 汉方药治疗肝病的研究[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4):212-213.

[2] 李润. 二鲜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附21例分析)[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6):225.

[3] 刘强. 40例自拟金钱茵陈汤治疗胆囊炎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22):66-67.

[4] 孟繁钦,吴宜艳,雷涛. 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1):46-47.

[5] 宁娟,计莉,曾令济.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湿疹56例报告[J].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23.

[6] 覃妮. 茵陈汤加味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60 例[J]. 华夏医学,2006,19(6):1213-1214.

[7] 唐国凤. 茵陈蒿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药材,2005,28(3):218.

[8] 王生耀,王月君. 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酒精性脂肪肝46例[J].亚太传统医药,2007,5:54-55.

[9] 王炎,冯燕娟. 茵陈蒿汤加味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初步研究[J]. 中原医刊,2007,34(19):25-26.

[10] 吴建新,陈德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肝癌术后黄疸[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3):160-161.

[11] 董岩,王新芳,崔长军,等. 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874-876.

[12] 韩萍.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母儿血型不合反复自然流产42例[J]. 河南中医,2008,28(5):19-20.

[13] 周现武,崔德广,李继红,等.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32 例[J]. 陕西中医,2008,29(1):78-79.

[14] 何周杰,任云霞. 妈咪爱、思密达联合茵陈蒿汤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07,9(12):88.

[15] 季宇彬. 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0.

[16] 贾孟辉,和晓春.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脂肪肝58 例[J]. 陕西中医,2006, 27(12):1524-1525.

[17] 李家昌,魏雪梅. 中药辅助S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18例[J]. 中国医师杂志,2002,(Z1):113.

[18] 李建民,白世刚,陈妮娜.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分析[J]. 吉林中医药,2008,28(7):500.

[19] 兰绍阳,佘世锋. 茵陈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利胆退黄作用机制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127-1130.

[20] 邢章浩.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瘀胆型肝炎58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3):152-153.

[21] 张丽莉. 茵陈蒿汤加赤芍、白茅根治疗高胆红素血症60例[J]. 中国基层医药,2001,8(3):241.

[22] 张西艺. 中西医结合治疗ABO 母儿血型不合68 例疗效观察[J]. 甘肃中医,2006,19(8):28.

[23] 张新,王佩娟,张蕾. 加味茵陈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90.

[24] 张志勇.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7, 29(9):33.

[25] 周潞荣,申立宁,宋长宏. 茵陈蒿汤为主治疗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112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28-29.

[26] 周伟青,潘竞锵. 茵陈蒿汤对慢性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8):2205-2207.

[27] 周现武,崔德广,李继红,等.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32例[J]. 陕西中医,2008,29(1):78-79.

[28] 周小军,边壮,肖佐环,等.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阳黄、阴黄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9):67-68.

(收稿日期:2012-12-24)